張超男
(晉能控股裝備制造集團有限公司,山西省晉城市 048000)
紙質檔案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載體,記錄了無數寶貴的信息和記憶。然而,紙質檔案在長期保存過程中容易受到生物的侵害,如霉菌、蟲害等,導致其質量下降,甚至無法繼續保存下去。因此,研究紙質檔案生物變質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防治對策,對于保護紙質檔案具有重要意義。
紙質檔案的保護需求凸顯了其在歷史傳承學術研究的重要地位,是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源也是構建現代社會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因此,保護紙質檔案不僅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對過去的延續和未來的傳承,對于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紙質檔案的保護并非易事,其中生物變質問題尤為突出。紙張作為有機材料容易受到霉菌、蟲害等生物因素的侵害導致檔案材料的損壞,因此,紙質檔案的保護需要深入研究對策[1]。
所以說,紙質檔案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術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科學的管理技術手段,延長紙質檔案的壽命保障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
紙質檔案的生物變質原因主要包括紙張材料與老化以及霉菌對紙質檔案的危害。
紙張作為紙質檔案的載體,在長期的保存過程中會面臨著自身材料的老化問題。紙張的老化主要表現為紙張變黃、變脆、強度下降等現象直接影響了紙質檔案的保存。植物纖維成分對紙張老化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過程,其中纖維素作為紙張的主要成分,其結構的變化是導致紙張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纖維素分子中的羥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光、熱、濕度等的影響而發生氧化反應,導致纖維素分子鏈斷裂,紙張中的其他成分如木質素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進一步加速紙張的老化過程。
霉菌是最常見的紙質檔案生物變質因素之一,其對紙質檔案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霉菌的代謝過程會破壞紙張的物理和化學結構,導致紙張變質;二是霉菌的生長會產生色素和代謝產物,導致紙張出現斑點或者變色。
為了有效應對紙質檔案的生物變質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防治對策,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物理抗菌方法作為一種有效的防治對策能夠在不使用化學藥品的情況下,減少對檔案材料本身的損傷。
方法一:紫外線輻射法,紫外線輻射法利用紫外線的殺菌特性,破壞微生物的DNA 結構達到消毒的目的。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將紙質檔案放置在紫外線燈下,照射一定時間。照射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檔案的材料、厚度以及微生物的種類。為避免紫外線對紙質材料造成的潛在傷害,要控制照射強度時間并采取間歇照射的方式[2]。
方法二:冷凍法,該方法通過將紙質檔案置于低溫環境中利用低溫使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或死亡。具體操作時,檔案先被密封在防潮材料中,然后放入冷凍設備,保持在一定的低溫狀態一段時間。冷凍后,需緩慢回溫至室溫以防檔案因溫差變化過快而受損。
方法三:真空充氮法,真空充氮法在真空的基礎上向包裝袋中充入氮氣。氮氣作為一種惰性氣體取代氧氣,操作過程中,首先進行真空處理然后注入純度較高的氮氣最后密封。
方法四:微波法利用微波的加熱效果,通過加熱殺死檔案中的微生物。操作時根據檔案的厚度調整微波的功率。由于微波加熱可能導致紙質檔案的局部過熱,因此需要在微波處理過程中均勻翻動檔案,保證加熱均勻。
在實施物理抗菌方法時,綜合考慮檔案的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方法或多種方法結合使用。注意操作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條件避免對檔案造成二次損害。通過科學合理地應用物理抗菌方法可以有效延長紙質檔案的保存期限。
例如,為了研究物理抗菌方法對紙質檔案生物變質的影響,我們選擇了20 份自然陳列的紙質檔案作為實驗樣本。這些紙質檔案來自于同一機構,保存年限在10 年至50 年不等,代表了典型的紙質檔案保存情況。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我們在實驗過程中采用了兩種不同的物理抗菌方法,分別是紫外線照射和高溫烘烤。每種方法都設定了不同的處理時間和強度。在對每份樣本進行處理后,我們對其進行了多次復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接下來對每份樣本進行了生物變質程度的評分,我們采用了一個10 級的評分標準,分別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生物變質,從0 表示完全無生物變質到10 表示嚴重生物變質。通過這種評分方式,我們能夠清晰地記錄下每份樣本在處理前后生物變質程度的變化情況。
實驗數據的處理過程主要統計分析。我們使用了Excel 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通過比較不同處理方法對樣本的影響得出了每種物理抗菌方法的效果,并進行了數據展示分析。如下表

樣本編號 保存年限 處理方法 處理時間 處理強度 處理前評分 處理后評分 變化量1 10 年 紫外線照射 30 分鐘 中等 4 2 -2 2 20 年 紫外線照射 60 分鐘 高 6 3 -3 3 30 年 高溫烘烤 10 分鐘 中等 5 4 -1 4 40 年 高溫烘烤 20 分鐘 高 7 5 -2 5 15 年 紫外線照射 45 分鐘 中等 3 2 -1 6 25 年 高溫烘烤 15 分鐘 中等 6 4 -2 7 35 年 紫外線照射 30 分鐘 高 5 3 -2 8 45 年 高溫烘烤 25 分鐘 高 8 6 -2 9 12 年 紫外線照射 20 分鐘 中等 4 3 -1 10 22 年 高溫烘烤 12 分鐘 中等 5 4 -1 11 32 年 紫外線照射 40 分鐘 高 6 4 -2 12 42 年 高溫烘烤 18 分鐘 高 7 5 -2 13 17 年 紫外線照射 35 分鐘 中等 5 3 -2 14 27 年 高溫烘烤 22 分鐘 中等 6 4 -2 15 37 年 紫外線照射 50 分鐘 高 7 5 -2 16 47 年 高溫烘烤 30 分鐘 高 8 6 -2 17 18 年 紫外線照射 25 分鐘 中等 4 3 -1 18 28 年 高溫烘烤 20 分鐘 中等 6 5 -1 19 38 年 紫外線照射 55 分鐘 高 7 5 -2 20 48 年 高溫烘烤 35 分鐘 高 9 7 -2
通過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紫外線照射和高溫烘烤這兩種物理抗菌方法都對紙質檔案的生物變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紫外線照射對于較輕微的生物變質具有更明顯的改善效果,而高溫烘烤對于較嚴重的生物變質則有更好的改善效果。然而,也要注意的是,這些物理抗菌方法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對紙質檔案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謹慎操作,找到適當的處理時間和強度達到最佳的保護效果。
實驗結果表明,物理抗菌方法在紙質檔案的生物變質問題上具有一定的應用潛力。通過物理方法處理,有效控制細菌數量提高檔案的保存質量。
紙質檔案生物變質防治對策中,化學抗菌方法成為重要手段。化學抗菌方法主要涉及使用具有消毒、殺菌功能的化學藥劑。在挑選化學藥劑時考慮到藥劑的抗菌效果以及對人體和檔案材料的安全性。低毒性、無殘留、不易揮發的藥劑被優先選用。化學抗菌處理的具體操作流程包括準備工作、藥劑選擇、藥劑配制、噴灑或浸泡、干燥處理以及后期監控五個階段。在準備工作階段需評估檔案資料的狀況以及存儲環境的條件。
第一步,選擇合適的藥劑是化學抗菌方法的關鍵,常用的抗菌藥劑包括乙醇、異丙醇、氯化苯甲基汞和硫酸銅等。這些藥劑能夠滲透到紙質檔案的深層與霉菌細胞壁或細胞膜結合,破壞其結構阻止細胞代謝從而達到殺菌的效果。第二步,藥劑配制環節需按照正確比例將藥劑與溶劑混合,配制時要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避免藥劑氣體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旌虾蟮乃巹┬柽M行效力測試,保證使用過程中能保持穩定有效。第三步,噴灑或浸泡是藥劑作用于紙質檔案的過程,噴灑適用于表面污染較輕或不宜浸濕的檔案,操作時需均勻覆蓋檔案表面避免漏噴或重復噴灑。浸泡適用于污染嚴重或需深度消毒的檔案,檔案需完全浸入藥劑溶液中并控制好浸泡的時間。第四步,干燥處理是化學抗菌后的必要步驟,將處理過的檔案放置于通風良好且無塵的環境中自然干燥或使用干燥設備加速干燥過程。干燥時需注意調節室內溫濕度避免因干燥不當而導致檔案二次污染或損害。第五步,化學抗菌處理后還需進行后期監控。監控包括定期檢查檔案的保存狀況通過微生物培養等方法檢測是否有微生物重新污染。對處理過的檔案環境進行定期清潔維護,使檔案長期保存的安全[3]。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還有其他的策略下面就從三點出發介紹。
第一點,檔案數字化是轉化紙質檔案為電子格式從而防止生物變質的有效手段。遵循《紙質檔案數字化規范》,操作前需對原始檔案進行歸類,使用高清晰度掃描儀和其他專業設備對紙質檔案進行高質量掃描,掃描過程中注意調整分辨率保證數字副本的清晰度。
第二點,檔案修復則聚焦于已經或正在發生生物變質的紙質檔案,以挽救和延長檔案的使用壽命。修復過程需在無塵、恒溫恒濕的專業環境中進行,以避免新的生物或化學損害。對于輕微的破損,采用紙質修復技術進行補強;對于嚴重損毀的檔案,可考慮使用縮微數字一體化技術,即將檔案縮微并進行數字化處理,既保留了檔案的物理形態,又實現了信息內容的電子化保存。修復人員需具備專業知識,修復過程中保證不會對檔案的完整性造成二次損害[4]。
第三點,建立制度方面,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檔案管理制度覆蓋檔案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從采集、整理、存儲到利用、處置等。制度中應明確規定檔案保護的標準,還要對檔案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增強其保護檔案的意識,通過信息化手段,如檔案管理系統,來監控檔案的狀態和管理過程,確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規范要求,及時發現并解決檔案保護中出現的問題。
這三項措施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套系統的紙質檔案生物變質防治對策。從數字化預防到修復干預,再到制度規范,每一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支撐,保證了紙質檔案的長期安全穩定。同時也為未來的檔案工作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紙質檔案生物變質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有效保護紙質檔案,需要深入研究其生物變質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防治對策。通過本文的探討,希望能夠為紙質檔案的長期保存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和實際指導,從而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促進檔案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