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為蓬勃的季節,陽光燦爛,大地一片生機。根據“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的中醫四季養生原則,夏季應當注重對心經和心神的調攝、養護。
夏季養心,首重調神。精、氣、神是人身之三寶,其中尤以神最為特殊,精和氣都可以通過中藥和食療來補充,唯獨神卻無法通過外在攝取來補足,只能通過日常調攝來安養。現代人由于多從事腦力勞動,加之長期處于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容易消耗神。有別于體力工作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腦力工作者常處于一種“力有余而心不足”的狀態,出現思維和反應遲鈍、模糊、混亂等“腦霧”癥狀。
神易躁而難靜,宜養而勿耗。以下介紹的夏季養心導引調神方四則,分別出自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和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坐姿八段錦導引法”。通過日常有針對性的導引,疏導心經以養神,伸筋行氣以怡神,握固冥心以凝神,叩齒調息以集神,鳴擊天鼓以提神,生津養陰以安神。


【動作分解】
動作1(圖1):松靜站立,自上而下放松。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膝下蹲呈大馬步。
動作2(圖2、3):兩手在體前捧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同時轉掌心向下。
動作3(圖4、5):右手手腕內扣,上頂至頭頂,左手手腕外展,下探護會陰,眼睛看上掌。
動作4(圖6):右手翻掌心向上,兩手同時旋腕、握拳,呈摘星換斗右勢。
動作5(圖7、8):兩手握拳收回,至胸前交替換手。兩臂交替時上手在外側,下手在內側。
動作6(圖9、10):左手手腕內扣,上頂至頭頂,右手手腕外展,下探護會陰。眼睛看上掌。左手翻掌心向上,兩手同時旋腕、握拳,呈摘星換斗左勢。
動作7(圖11、12):右勢與左勢合為1次,導引7次后,兩手握拳收于肋間。
動作8(圖13):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恢復松靜站立。

【動作分解】
動作1:取坐姿,脊柱要直,頭要正。以左腳跟抵會陰,右腿盤于左腿之上,盤趺而坐(并不拘泥于雙盤、單盤、散盤、垂腿坐)。握固,屈拇指,握四指,使握手牢固。
動作2:閉目,冥心。叩齒三十六次(每組九次,做四組)。
兩手叉抱于腦后,以掌根掩住雙耳(抱昆侖),調息九次,呼吸輕微,不令耳聞。

【動作分解】
動作1:取坐姿,盤坐、垂腿坐均不限,上身保持端正。兩手十指交叉抱于腦后,兩臂屈成三角,肘與肩平,形成頭手爭力之勢,兩臂展開時以鼻吸氣,兩臂放松時用口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數九息。呼吸之聲,宜柔宜長,勿令耳聞。
動作2:調息后,頭微低,伸腰使脊柱直。用兩手掌根掩兩耳竅,將兩食指壓中指上,再叩擊后腦。先用左手用勁使食指從中指上滑落,以彈擊天鼓,以耳內聽到天鼓聲響,彈擊24次;然后換右手食指彈擊后腦24次;最后兩手同時彈擊左右天鼓24次。

【動作分解】
動作:取坐姿,盤坐、垂腿坐均不限,上身保持端正。
赤龍攪水井
赤龍,即口中舌也,攪動時要帶動舌本,《類經》曰:“舌本,舌根也。”醫云:“舌為心之苗”。舌本攪動,津液生乃活水出,為保命養陰之源。
攪水井,以舌在口腔內攪動,使津生,與氣合。攪動時宜徐緩,忌快急,快急會致上火傷津。舌攪動完畢,舌抵上腭。攪舌時可采用鼻吸、鼻呼。
漱津三十六
漱津,即鼓動腮腺,使津液生。將津液含在口中,漱津36次,待津液滿口時即止。
津液滿口勻
全神專注于鼓漱后的津液,當口中津液滿了,再用舌將津液和勻。
一口分三咽
將口中的津液。分為3次咽下。每次津液下咽時,自己要聽到汩汩下咽聲。
責任編輯/李思涵
1疏導心經導引方
此方通過疏導手少陰心經,達到涵養心神的效果,對于長期伏案、久坐形疲、心煩氣躁者,有伸筋行氣、怡神之功。中醫理論認為,心主神明,心失所養容易導致心神不寧,心神散亂則無法專注。故習練此勢也有助于養心凝神,提高專注力。
2握固凝神導引方
此方導引訣曰:閉目冥心坐, 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 兩手抱昆侖。導引此勢時,通過握固冥心以凝神,叩齒調息以集神,有助于舒緩情志,頤養精神。每工作、學習1小時,可用3分鐘行“握固凝神導引方”,有助于緩解視疲勞,收攝精神,提高專注力。
3提神鳴天鼓導引方
此方導引訣曰: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玉枕通竅,鳴擊天鼓是為提神。常習練此方,可解神困形疲,提神醒腦。
4生津養陰導引方
生津養陰導引方可緩解心火旺,心浮氣躁,善用此方有助于養陰安神。仲夏以后,尤其要注意節制房事,調養心神,生津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