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縣三級地方綜合年鑒中,縣級年鑒的數量最多,質量也最為參差不齊。因此,打造縣級精品年鑒對于年鑒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無錫市濱湖區年鑒編纂工作為例證,探索縣級精品年鑒打造的路徑和方法,以期提高年鑒的編纂質量,擴大年鑒的社會影響。
一、縣級年鑒編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無錫市濱湖區是20世紀初行政區劃調整后重組建立的一個新建區,從2005年開始編纂年鑒,至2023年已完成19卷年鑒編纂出版。在2021年、2022年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開展的全省年鑒質量評定中,《濱湖年鑒(2020)》和《濱湖年鑒(2021)》均獲得二等獎。榮譽來之不易,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突出問題也長期阻礙了編纂質量的提升。
一是區級機關部門、街道(鄉鎮)等負責年鑒供稿的工作人員流動性過大,往往基本掌握要領方法后,就因工作調整被換離崗位;初次接手的人員要么不熟悉年鑒怎么寫、要么不熟悉本部門(單位)工作基本情況,一時難以勝任,導致供稿質量和進度明顯參差不齊,有些甚至不符合基本規范。二是有些部門(單位)從分管領導到具體撰稿人員責任意識欠缺,一些撰稿人員從素材收集到完成撰寫多應付了事,一些分管領導審查把關也不嚴。三是濱湖區檔案史志館黨史方志科僅配備2名工作人員,在應付日常的對上對下工作外,投入年鑒編纂工作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
濱湖區年鑒編纂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也是目前縣級年鑒編纂普遍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制約了年鑒編纂質量的提升。因此,縣級精品年鑒打造需要更新觀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編纂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二、縣級年鑒編纂工作需妥善處理的關系
要切實做好縣級年鑒編纂工作,應該從構成此項工作的各方面關系入手。這里擷取年鑒編纂實際工作中幾組常見關系進行解析。
(一)目標定位上,處理好承擔編纂任務與強化責任意識的關系
年鑒編纂工作在縣級層面,涉及機關各部門、民主黨派、群團組織、鄉鎮(街道)等大大小小幾十個部門(單位),要把年鑒編寫內容、規范要求、完成時間等任務橫向布置到位,一定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使用發文、召開會議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動員布置,將任務分解明確、分工落實到科室和個人。
僅僅落實分工是不夠的,承編部門(單位)及供稿人重視并高質量完成供稿任務才是成就精品年鑒的重點。因此,增強編纂人員的責任意識和精品意識十分重要。近年來,濱湖區委領導十分重視年鑒編纂工作,在相關會議上嚴肅要求年鑒供稿需保證質量;區檔案史志館通過“濱湖檔案”微信公眾號、全區年鑒供稿人員微信群等,持續開展年鑒工作宣傳,逐步改變了年鑒編纂工作是小眾工作、邊緣工作、檔案史志部門一家工作的認識,進而形成年鑒編纂工作是大家的事、分內的事、重要的事的工作氛圍和共同要求,進一步強化了供稿人的責任意識,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
(二)隊伍培育上,處理好集中培訓與個別指導的關系
受業務能力有限和基層工作繁雜等眾多因素的制約影響,縣級年鑒編纂力量較為薄弱,人員培育顯得尤為重要??h級年鑒編纂人員要積極參加省、市兩級組織的業務培訓,努力提升專業素質??h級地方志工作機構也要調動各方面資源力量,邀請上級年鑒專家、高校相關教授、當地具有豐富年鑒編纂經驗的人員等,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加強業務培訓,切實增強年鑒供稿人員的業務技能。同時,要在年鑒編纂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經常安排骨干人員到供稿部門(單位)有針對性地開展現場指導幫助,一對一地幫助糾正和解決供稿中的各種問題??傊?,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要立足實際、著眼實效,著力解決年鑒供稿部門(單位)供稿人員業務能力不足的問題,切實培育形成一支肯寫、會寫、能寫的年鑒“小能手”隊伍。
(三)編纂方法上,處理好連續性與創新性的關系
當前,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在處理年鑒的創新性與連續性關系中,總體呈現出創新性不夠、連續性依舊的狀態。連續性是基本的、也是必須的;創新性是年鑒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年鑒編纂發展的重要動力和自身價值所系。因此,年鑒編纂工作要堅持創新性與連續性相統一,兩者不可偏廢或固執一方,當前尤其要注重增強年鑒的創新性,用創新推進年鑒工作高質量發展。
2016年中國年鑒精品工程啟動以來,各地打造了《長沙年鑒(2020)》《連云港年鑒(2019)》《北京朝陽年鑒(2020)》《孝義年鑒(2020)》等多部精品年鑒。濱湖區檔案史志館認真學習中國精品年鑒的創建經驗,開拓創新,從2020年開始對年鑒框架設計、內容記述、裝幀設計等進行重大改進,使《濱湖年鑒》更加彰顯時代特征、地域特色與年度特點,實現了年鑒編纂質效的新提升。
三、打造精品年鑒需著重把握的環節
打造精品年鑒,必須把握好編纂全過程中的重點環節。濱湖區檔案史志館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突出抓好篇目設計、修改加工和排版審核三個重要環節,有效提升了年鑒編纂質量水平。
(一)抓好篇目設計環節,增強框架的科學性
框架是年鑒內容呈現的載體,設計好框架篇目不僅是編纂年鑒的良好開端,而且對于編寫人員完成編寫任務具有規范、引導和啟示的重要作用。濱湖區檔案史志館通過邀請年鑒專家進行“會診”,發現以往框架設計上存在年度特色內容不彰顯、標準混雜不統一、相關內容割裂分散等問題。從《濱湖年鑒(2021)》開始,根據專家意見建議,并結合區情實際,對篇目大綱進行了一次大的“手術”。
在卷首圖錄部分,《濱湖年鑒(2021)》以“十三五”規劃目標收官之年為契機,采用圖、表、照相結合的形式,集中記錄濱湖區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情況;《濱湖年鑒(2022)》則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集中記錄反映全區各級黨組織、各界人士參加黨史學習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慶?;顒觾热?,留下百年慶典濱湖印記。在特載部分,因時選擇對全區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見和突出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濱湖年鑒(2021)》集中記述反映全區上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情況,《濱湖年鑒(2022)》則收錄《無錫市濱湖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主體記述內容上,進一步凸顯濱湖地域特點和年度特色。2021年,無錫市委、市政府為推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把規劃創建太湖灣科創帶列為全市頭號工程強力推進落實。濱湖區由于高校院所集聚多、產業創新活力強,處于太湖灣科創帶的核心區,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濱湖區建設太湖灣科創帶引領區的實施意見》。鑒此,《濱湖年鑒(2021)》在全市各市(縣、區)中率先把“太湖灣科創帶引領區建設”列為類目進行全面系統地記述,同時把全區集成電路產業、智能裝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數字文化產業、電子商務、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技術產業歸集為數字經濟類目進行集中記述。
針對主體記述內容標準混雜和結構割裂帶來的篇目混亂問題,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合并。《濱湖年鑒(2021)》把分散于不同類目下涉及人民生活內容進行歸集,重組“人民生活”類目,涵蓋人口和生育服務、就業創業、收入與消費、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住房保障、優撫安置、社區治理、民政事務、老齡事務、民族事務、宗教事務等12個分目63個條目;把分散于不同類目下的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社會治安等公共安全內容進行歸集,設置“公共安全”類目,分設9個分目44個條目進行記述。把過往反映年度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內容的統計表格統一排列于附錄的做法改為依表格內容隨文分散排列于主體記述部分,更清楚生動地反映主體內容。商貿服務業、城市建設和管理、教育等類目下的分目、條目內容亦有相應的調整與合并。
修改完善后的《濱湖年鑒》篇目大綱分類科學、層次清楚、領屬得當、編排有序,為年鑒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編纂奠定了基礎。
(二)抓好修改加工環節,增強記述的規范性
年鑒供稿質量參差不齊,有賴于編輯的進一步修改完善。從《濱湖年鑒》供稿來看,大多文稿存在內容要素不完整、層次結構不嚴謹、文字表述粗糙不規范等突出問題,只能稱作是一個“毛坯”。為保證文稿質量,濱湖區檔案史志部門采取措施著力抓細抓實年鑒修改加工環節。聘請一名熟悉了解面上工作情況和地情實際、具有較扎實的文字寫作能力和負責精神的機關退休人員負責年鑒稿件修改統稿工作,做到任務集中、責任集中、精力集中。
首先對供稿進行“粗加工”,對粗制濫造的文稿退回重寫,對素材內容不完整、條目選題有缺失的文稿要求補寫充實,把好供稿審核關。其次再對年鑒供稿進行“精加工”,確保文稿要素內容完整、邏輯層次清楚、遣詞造句規范、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使用正確。政治術語、專業用語、年鑒規范等方面內容,稍有疏忽和差錯,就會影響年鑒編纂質量,甚至會因為“硬傷”而使所編年鑒不過關。
近幾年來,濱湖區檔案史志館對供稿的修改加工,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好政治關,凡涉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姓名、職務、講話,涉及港澳臺與外方人員活動、投資的相關內容,涉及民族宗教政策等相關內容,涉及本級黨政群機構職能、人員、工作等相關內容都認真核實,防止和避免混淆錯用、失泄密等問題的發生;二是把好專業術語使用關,年鑒中各領域的專業術語與縮寫語出現較為普遍,對此都要查找依據或與相關部門聯系核對,并對不常用的術語、縮寫語通過鏈接方法進行標注解釋,提高使用的正確性和熟悉度;三是把好條目標題和內容撰寫規范關,條目標題著重修改糾正題大內容小或題小內容大的不匹配以及條目結構不規范問題,條目內容修改以工作成效為準繩,做到要素齊全、邏輯清晰、數據準確、計量單位使用規范等,堅決杜絕張冠李戴、牽強附會的內容糅合;四是把好遣詞造句準確關,按照《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和年鑒編纂的相關規定要求,堅持客觀記載,杜絕文學溢美、繁雜重疊、議論評議等不符合年鑒規范的文句,努力體現簡潔、準確、規范的文字使用特點。五是把好年鑒中使用的圖、表、照質量關,針對圖說不準確、表題與表注不規范、照片注釋要素內容不完整等易發多發問題,嚴摳細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實踐證明,年鑒修改加工環節是一門技術活、精細活,必須投入足夠時間與精力,才能把年鑒從“毛坯”雕琢成“精品”。
(三)抓好排版審校環節,增強全書的準確性
年鑒經過全面修改加工后,進入排版審校環節。最終把關階段,能否糾正書稿中未被發現的各種問題,關系到全書編纂質量水平的高低。
濱湖區檔案史志館深入跟進抓好排版審校各方面工作。指導排版設計單位開展全書的排版設計,包括裝幀、版面設計、插圖等方面,確保書稿基本成形;在此基礎上年鑒統稿人員進行全要素內容的審閱修改,相當于劇團首次的“帶妝彩排”,并將修改稿交由排版設計單位重新排版設計,形成排版第二稿;將第二稿交由相關年鑒專家分別審閱修改,必要時召開專家座談會聽取修改意見,以此修改完成排版第三稿;將第三稿所有內容按供稿分工分發至所有年鑒供稿部門(單位)征求意見,要求將意見建議直接寫在書稿上并經單位蓋章、領導簽字返回區檔案史志館,年鑒統稿人員根據反饋修改意見再次進行訂正與核實,并形成排版第四稿;將第四稿交由出版社編輯審校,歷經三審三校完成全書定稿,交付印刷廠印刷出版。
實踐證明,歷經多輪多方面的排版審校,絕不是多余的或者是繁瑣負擔,而是可以發現糾正許多不易注意、容易疏忽的問題,特別是聘請專家審校和反饋編寫部門(單位)征求意見,有利于提升編纂質量和糾正因為事實不清、專業性不熟而出現的問題。排版審校環節是挽回編纂錯誤、進一步增強編纂準確性的重要環節,也是參與編纂人員總結提高、增長才干的學習環節。因此,切實抓好排版審校環節是年鑒編纂質量的重要保證,任何草率、輕視這一環節的做法都會留下不可挽回的缺失與遺憾。
面對新的形勢任務,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推進年鑒事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履行好法定職責,緊緊抓住打造精品年鑒這一“牛鼻子”,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培育精品意識、深化科學謀劃、完善工作機制、匯聚社會資源、打造編寫隊伍、積極宣傳推廣等方面下功夫、出實招,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情況的精品年鑒打造之路,編纂更多精品年鑒,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簡介:李蘇華,無錫市濱湖區檔案史志館館長、政工師。)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