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以來,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都得到了發展,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民俗傳承體育發展仍然比較緩慢,特別是擁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龍舟運動。中華龍舟大賽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龍舟協會、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共同主辦,是目前國內賽事級別最高、競技水平最高、獎金總額最高的頂級龍舟賽事。因此,通過分析高校龍舟隊伍參與中華龍舟大賽的情況,結合《規劃》文件背景,在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三個維度,探討出推動構建高校龍舟運動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龍舟運動" 高校龍舟" 運動發展" “十四五”規劃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5-013-3-TBB
前言
《規劃》作為“十四五”期間發展我國體育事業、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著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的遠景目標,書寫了契合現階段國情的體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為“十四五”時期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之路,指明了新方向、開拓了新思路、架構了新理念。《規劃》為高校龍舟運動的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首先,為貫徹落實《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規劃》強調了要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優秀傳統體育項目保護利用和傳承,而高校又是發展和傳承體育文化的重要陣地;其次,校園體育文化是多種文化意識的溫床,在高校校園里,思想容易產生,觀念容易更新,高校體育文化的功能符合《規劃》中推動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研究意義
現如今,各個高校借助周圍地理環境因素紛紛建設龍舟運動隊伍,以期借助參與龍舟比賽,一是盡可能地將龍舟運動的文化精神價值發揮出來,二是在“以賽促訓,以訓立德,以賽育人”的同時,打造高校龍舟運動品牌,提高學校知名度,展現學校軟實力。本文研究基于對《規劃》的文本分析,嘗試從《規劃》主要目標、階段性任務與相關保障措施等方面,對高校龍舟運動現發展現階段進行相對準確的評價,以期在《規劃》為背景下從中探詢有助于高校龍舟運動發展的策略。
2、高校隊伍參與中華龍舟大賽情況
2.1、高校參與分站賽情況
中華龍舟大賽自2011年至2019年共55站分站賽,根據中華龍舟大賽注冊和參賽的高校隊伍信息,共有63所高校建設有龍舟隊伍,其中16所高校參與分站賽超過(包括)10站分站賽,參與分站賽數最多為聊城大學,參與率為80%,在100m、200m、500m直道競速比賽項目中共獲得116次冠軍;31所高校參與分站賽不超過兩站分站賽,其中21所高校只參與過一次中華龍舟大賽;隨著2011年中華龍舟賽事開始發展起來,吸引參與的高校也越來越多,但堅持參與的高校較少,很多高校“試水”一次之后就不再參與,這也從側面反映高校龍舟運動雖走出高校,但大部分高校建設體系還居于外圍,這也就造成部分高校的參與率與奪冠率不成正比。
2.2、高校參與組別情況
如表1所示,高校參與大學生組、青少年組隊伍比較多,參與職業組比較少;增設大學生組、青少年組等有助于提高高校參與中華龍舟大賽的概率;高校龍舟隊伍結構呈現男運動員多,女運動員少的趨勢;通過翻閱中華龍舟大賽各站成績冊發現高校龍舟隊伍在職業組奪冠概率較小,與職業隊伍的競技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2.3、高校隊伍的分布情況
龍舟運動在高校中普遍開展,分布在我國21個省份和地區,其中北到吉林省,南到海南省,東到臺灣省,西到四川省;我國建設有龍舟隊伍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蘇、福建和浙江,4省雖參與的高校隊伍較多,但成績比較理想的較少,省份開展高校龍舟運動數量與成績不成正比,為我們所熟知的高校強隊,如東北電力大學位于吉林省、聊城大學位于山東省,都隸屬于北方隊伍,按照龍舟運動所需的地理環境因素,以及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南方高校的龍舟隊伍發展應優于北方隊伍,但對比之后卻不盡然;北方隊伍參與較少的原因一是分站賽設置的位置距離花費較大,北方隊伍參與的經費與實際獲得獎金不成正比,高校投入的經費制約著北方建設高校龍舟隊伍;二是開展龍舟運動所需要的水域資源、天氣環境是制約高校開展龍舟運動的重要因素。發展水平與傳統強省發展水平不協調,有著南方職業競技傳統龍舟強隊的省份,該省份的高校龍舟運動發展卻極為緩慢。
3、《規劃》背景下探討高校龍舟運動的發展
3.1、基于構建競技體育發展新模式探討高校龍舟運動的發展
《規劃》在關于競技體育方面提出創新競技體育體制機制、優化競技體育發展布局、建立科學有效訓練體系、構建中國特色競賽體系、創新國家隊管理體制、支持高校組建高水平運動隊、打造能征善戰、作風優良的國家隊等,保持競技優勢以期競技體育實力再上新臺階。通過分析高校參與中華龍舟大賽情況來看,賽制的改革影響高校每年參與中華龍舟大賽的數量,說明高校參與龍舟競技體育機制發展尚不成熟,特別是關于龍舟組織、機構以及協會方面;從國家到省級再到地方再到基層組織,應在“十四五”時期實現省級覆蓋,地方上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從而依據地方性舉辦賽事活動,因地制宜,構建完善的賽事體系,吸引眾多高校龍舟隊伍、協會、組織的參與;與職業隊伍同臺競技,促進高校龍舟技術水平的提升,攜手地方職業強隊,共建特色龍舟地區,打造高校龍舟特色品牌學校,推動地區龍舟品牌賽事;完善各級各類龍舟賽事體系,推動構建“省級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區域(如華南、華東、華中等)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綜合性大學生運動會(包含龍舟項目)”的分級模式;龍舟運動項目已加入世錦賽、亞錦賽、全運會,下一步應與國際接軌,繼往開來,參考球類運動的經驗,讓龍舟運動的精英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來到俱樂部比賽,國家隊有比賽時,俱樂部輸送優秀隊員,通過選拔參與國際賽事。通過這種運營模式,與其他國家龍舟項目組織交流合作,運營該模式,衍生體育經濟,包括科研、醫療等,產生經濟效益,從而推動申奧成功。相應的龍舟運動員也可以注冊運動員等級證書,高校接收龍舟項目的高水平、單招運動員,從而支持高校組建高水平運動隊,推動龍舟競技體育的發展。
3.2、基于體教融合背景下探討高校龍舟運動的發展
《規劃》在關于促進青少年體育健康發展提出加強青少年體育優秀人才培養、深化體校改革、培育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體系、加強青少年體育骨干隊伍建設等,以期在體教融合背景下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同時推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根據高校參與中華龍舟大賽的組別情況可知,高校參與率比較高的組別是大學生組、青少年組,同時高校在青少年組奪冠率最高,龍舟項目在青少年中的發展顯得極其重要,特別是縮短高校與職業隊伍之間的水平差距。
建設有龍舟隊伍的高校在成績趨于穩定,且訓練體系較于成熟情況下,應開展特色龍舟課程,按照 “一院一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推進龍舟學院的建成,加快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課程的開設應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相結合,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及理論研究,探索龍舟運動在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層面的體教融合方式,強化龍舟運動和學校體育教育的融合。內容上應圍繞龍舟運動的文化、育人、教學、訓練、規則等方面開展,實行全員育人、全方面育人,課程的開展有助于促進體質健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及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培養;高校開展龍舟學院,有利于推動青少年龍舟組織的發展,推進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創建龍舟傳統特色學校、成立青少年體育局俱樂部,在中小學加入龍舟社團組織等;建立關于青少年龍舟運動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強化龍舟運動在青少年中的技術水平訓練,從普及訓練到冬夏令營再到賽事選拔和俱樂部培養幾個方面尋找人才,強化競技龍舟后備人才的儲備;加快龍舟運動員等級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可從專業標準與大眾標準兩個方面制定制度,積極打通青少年高水平龍舟運動員的升學渠道,與教育部門共同研究制定龍舟運動的招生、升學等政策,構建龍舟后備人才培養機制;以全國青少年龍舟錦標賽、U系列龍舟賽事等為依托,進一步拓展青少年龍舟競賽,培育全國大學生龍舟聯賽,為學生隊伍參加國家級比賽、入選國家隊開辟道路。
3.3、基于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下探討高校龍舟運動嬗變
《規劃》在關于體育產業方面提出強化要素創新驅動、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培育壯大體育市場主體、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深挖體育消費潛力、推動體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續發展、加強體育市場監管等以期繁榮體育產業,切實提升人民生活滿意度和獲得感。從高校每年參與中華龍舟大賽分站賽情況可知,眾多高校試水一站就不再參與,更有學校每年就參與固定幾站比賽,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經費問題,作者曾在比賽現場與長江大學、福州大學、常州大學等學校的教練員及隊員,就這一問題進行過探討。一是學校投入經費有限,只夠參與一到兩站比賽;二是學校要求根據這站獲得成績,決定下站是否參與;三是根據分站賽設置的地點,吸引距離較近的高校參與,一旦下一賽季分站賽設置地點更換,對應參與高校也更換。
高校體育代表高校軟實力,高校體育宣傳的主要途徑是新時代媒體,中華龍舟大賽固定在CCTV5和CCTV5+直播比賽過程,按中央電視臺第五頻道頂級賽事直播時段廣告刊例價(2000元∕5秒)。高校比賽服裝經費可通過冠名社會企業贊助,帶動區域產業效益,體育媒體對加快體育信息傳播、加速體育產業化發展、構建健康的體育輿論環境、提高體育的社會地位、提升體育產業的經濟收益具有重要作用。構建龍舟全媒體宣傳格局,加強與CCTV等主要媒體合作,建立全國衛視聯盟宣傳體系,重視新媒體的應用與合作,拓展打造龍舟宣傳新模式,推動龍舟經濟產業新效益,帶動眾多高校參與龍舟比賽,提高學校知名度達到互利共贏新局面;在推動競技高校龍舟比賽趨于成熟條件下,衍生出龍舟器材、訓練設備、龍舟制品、龍舟服裝、器材設施、紀念品等體育產業,開拓龍舟培訓俱樂部、龍舟賽事服務市場,逐步構建龍舟產業鏈條;促進龍舟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充分利用“龍舟+互聯網”,探索龍舟產業與旅游、制造、文化創意、餐飲養生、醫療健康等行業的融合發展、互動發展,催生龍舟產業解決高校參與比賽經費問題。
4、結論與建議
(1)推動構建“省級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區域(如華南、華東、華中等)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綜合性大學生運動會(包含龍舟項目)”的分級模式;
(2)開展特色龍舟課程,按照“一院一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推進龍舟學院的建成;
(3)開設課程應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相結合,探索龍舟運動在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層面的體教融合方式,強化龍舟運動和學校體育教育的融合;
(4)建立關于青少年龍舟運動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全國青少年龍舟錦標賽、U系列龍舟賽事、冬夏令營等強化競技龍舟后備人才的儲備;
(5)加快龍舟運動員等級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與教育部門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高水平龍舟運動員的升學渠道,包括招生、升學等政策;
(6)根據體育媒體賽事直播時段廣告效益,高校比賽服裝經費等通過冠名社會企業贊助,帶動區域產業效益,解決高校經費問題;
(7)構建龍舟產業鏈條如龍舟器材、訓練設備、龍舟制品、龍舟服裝、器材設施、紀念品等體育產業,開拓龍舟培訓俱樂部、龍舟賽事服務市場,逐步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家春,楊金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強國重要論述的當代價值[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11).
[2]梁華喜.珠江三角洲地區高校開設龍舟運動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
[3]尹進.高校龍舟運動開展現狀及其發展路徑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05).
[4]徐勝哲.新媒體發展對體育產業的影響——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05).
[5]隋文杰,文明華,陳洪淼.我國競技龍舟隊的組成結構和成績特點——以2015中華龍舟大賽參賽隊伍為例[J].體育科學研究,2017,21(02).
[6]沈偉,劉利.“十四五”時期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多維闡釋——基于《“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的文本內容分析[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5(05).
作者簡介:劉玉鑫(1995-),女,漢族,山東平原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