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運會、冬奧會作為舉世矚目的賽事,受到各方的關注,奧運場館的建設與賽后利用已成為主辦城市發展和規劃中的重要問題。本研究以國家體育館為例,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國家體育館的后期運營進行分析,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奧運場館如規劃和處理不當,往往在后奧運時期帶來很多問題甚至會成為主辦城市的負擔,針對此問題總結出可參考的奧運場館及其他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利用模式,為主辦城市提供建議。
關鍵詞:奧運場館" 運營模式" 國家體育館" 體育場館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5-046-3-LXY
1、前言
1.1、選題依據
北京奧運會以及冬奧會的開展是世界矚目的一場盛事,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但伴隨而來的一定也有對場地賽后利用的思考和擔憂。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奧運辦公室對北京奧運會場地的賽后利用有一些思考和規劃,隨后北京市在這片場地上做了很多工作,如今多年過去,賽后利用得到底如何?北京奧運場地賽后作為公共空間與城市空間肌理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1.2、研究意義及目的
目前國外的場館在賽后通常都會交給企業進行市場化運營,企業通過出售場館冠名權等方式獲得維護場館的資金。但在我國,奧運場館作為國家地標性的建筑和文化遺產,出售場館冠名權等措施在我國并不適用,因此給我國場館的后期運營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基于此,本文旨在對國家體育館后期再利用進行研究,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完善國內學術界對于這個領域的研究,提出一個適合我國奧運場館后期運營的模式,為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提供建議。
2、文獻綜述
奧運會和奧運場地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都有較多的研究。舉辦一場奧運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會關系到經費使用問題,大量經費的投入對于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來說可能有正面作用,但也可能造成財政赤字。從奧運會的意義與城市地位的提升上看,有學者提出奧運會和奧運場館的建設,關系到城市樣貌,凸顯首都建筑風格與城市文化底蘊,有利于提高或保持首都在世界各國重要城市的地位,因此奧運會對于其體育場館的建設有諸多方面要求與規格限制。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外學者對于奧運場館后期運營的研究較國內相比較多,從多維度對奧運場館可行的后期運營模式進行了探討,其內容總體包括社會、經濟、歷史等多維度,涉及因素有管理、旅游、場館運營體系等方面。而從國內研究來看,按其研究的階段劃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奧運會作為時間劃分節點。第一階段為在2008年以前,研究對象多為奧運會前期和奧運會時期的奧運場館及相關空間。第二階段為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后,有學者針對北京奧運場地賽后利用對北京城市建設方面的影響做過仔細的研究,但2008年的奧運會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前年我們還經歷了冬奧會,冬奧會為近期我國重大的體育賽事活動,對我國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意義,它的成功舉辦使我們從中也獲得了很多舉辦賽事的經驗。此階段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我們經歷了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在冬奧會舉辦后,北京也變為了雙奧之城,在此情境下我們怎樣面對體育場館的運營機制是需要思考的,所以對于體育場館后期運行機制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要想充分地了解體育場館運營機制,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考慮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文獻可知我國學者對奧運場館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賽后利用進行了這兩方面的研究,開展了許多方面的工作,如計算了各個場館的可達性指數,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人們認為的進行賽后利用的最重要的原因等,但研究對經濟方面的分析稍顯不足。而且,賽后利用的方式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全體現它的作用。對于經濟方面問題,需要建立在運營機制基礎上去分析,了解后續場館在市場化運行中提升收益率的供求關系。后續場館在市場化運行中提升收益率的供求關系離不開場館的管理模式與經營模式,這都需要了解場館的可行化運營與科學化的管理體系。同時,通過前人的研究我們還應注意到體育場館的運營機制自然離不開其管理模式,對于管理模式而言應與開發奧運遺產相結合,建立體育、文化、旅游等多支撐要素體系,完善體育場館運營機制。綜上所述,對于體育場館的后期運營進行分析,如何適應我國體育場館的運營機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奧運場館后期運營,具體以國家體育館為例。
3.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外關于體育場館運營情況的專著、學位論文、專業期刊和相關文獻,收集國內外奧運會及其他大型運動會后場館使用現狀、運營模式等相關資料,作者圍繞社會、經濟、歷史等多維度進行查閱與分析,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實地觀察法。
通過在國家體育館進行現場觀察和實地攝像,對國家體育館的運營情況和設施現狀有了切身的體會和感受,并通過現實資料進行分析,為下一步論文撰寫提供了方向。
(3)訪談法。
通過訪談并與北京演藝公司負責人的對接,獲得目前奧運核心區場館區各奧運場館和設施的收支情況和使用狀況等有用信息,了解了奧運核心區當下的經營策略和問題所在。
4、研究結果與分析
4.1、國家體育館市場化運營沿革
國家體育館作為北京奧運會主賽場,與鳥巢、水立方同是奧運核心區場館。但國家體育館的運營模式與它們有所區別,包括其運營模式、發展方向、功能定位等,在奧運會之后,國家體育館在賽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處于閑置虧損的狀態。后期由北京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運營公司入駐,國家體育館才逐漸與市場接軌,做到能夠自負盈虧;在前兩年針對于我們所遇到的公共衛生事件國家體育館處于封閉狀態,這也使得國家體育館運營受到一定影響。
4.2、國家體育館運營的財政政策
目前奧運核心區內的奧運場館皆由事業單位管理,因此可以享受到減免稅收、免折舊等的優惠政策。國家財務部、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稅務局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關于奧運場館建設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稅的批復》稅收政策等,減免奧運會核心區內企業的稅收。
4.3、國家體育館的運營模式
國家體育場(鳥巢)與水立方目前主要收入項目有三種:旅游門票與消費收入、大型活動收入和無形資產開發收入。另外,大型體育館通過出售冠名權可使體育館獲得大量收入,通常場館僅靠冠名權獲得的收入就可以與場館一年的支出相抵。
在前兩年,體育場館大部分處于閉館狀態,對場館經濟沖擊很大,經過疫情在場館的運營模式中需要強化突發事件,尤其是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
國家體育館與上述兩個場館的定位不同,一般不對游客開放,主要負責承擔中小型的活動,其運營的主要收入項目也為活動收入。所以,國家體育館缺少了像鳥巢與水立方賽后運營手段,限制了場館在賽后的收益方式。2022年9月,通過與國家體育館運營公司的負責人王總經理進行對接,并成功進行了訪談。他表示,目前奧運核心區場館區各奧運場館和設施都可以通過不同的運營方式達到收支平衡,鳥巢、水立方等大型場館每年收支可達億元級,但具體財務信息不便對外公開。對于場館運營,作者又走訪了大量的一線城市調研體育館運營狀況,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發展場館經營應該是伴隨城市整體運行中不可或缺的體育發展項目。
國家體育館在奧運會建造時,并沒有考慮過賽后的計劃,因此在賽后的一段時間內虧損嚴重。在奧運會后,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入住國家體育館,對場館進行了一定的改造,用于承接中小型文藝和非盈利性質的商業活動。目前可基本達到場館的收支平衡。
通過研究作者對關于收益效益問題所獲取信息總結為以下三點:
首先,國家體育館的知名度不如臨近的國家體育場和國家游泳館,場館室內面積也遠小于這兩個場館,因此在保證現有的承接活動的數量下,很難再對外開發接待游客;
其次,國家體育館與周邊的商場、酒店和餐廳等商業空間皆屬于不同的公司。因此,場館周邊沒有足夠的場地可以讓公司通過場館周邊的商業活動的盈利來填補維護場館的開銷;
最后,與鳥巢和水立方不同,國家體育館沒有自己的特許產品,知名度方面也不如鳥巢、水立方,因此比鳥巢和水立方等場館少了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1)國家體育館在為舉辦奧運會建造時,并沒有考慮過賽后的計劃,因此在賽后的一段時間內虧損嚴重。在奧運會后,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入住國家體育館后承接了中小型文藝和非盈利性質的商業活動。目前可基本達到收支平衡;
(2)隨著我國冬奧會的舉行以及奧運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奧運場館往往在后奧運時期帶來很多問題,甚至成為主辦城市的負擔;
(3)場館周邊沒有足夠的場地可以讓公司通過場館周邊的商業活動的盈利來填補維護場館的巨額開銷;
(4)經歷公共衛生事件時期,國家體育館一直處于閉館狀態,沒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國家體育館具有一定的經濟損失,對于其應對措施并不完善;
(5)國家體育館奧運會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對外開發,知名度不高,沒有推出自己的特許產品,較鳥巢和水立方等場館少一項收入來源。
5.2、建議
(1)提前做好后期運營計劃。
在奧運前期,政府就需要考慮到奧運核心區的后期運營問題,做好后期運營計劃。其中,讓奧運核心區后期運營團隊參與奧運核心區的設計十分重要。奧運會結束后的兩年是奧運核心區的旅游高峰,長時間的改造會使場館錯過這一機會,影響場館收入。
(2)注重引入產業多樣性。
奧運核心區在賽后應在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引入多種產業,增加區域的多樣性。所引入的產業要能與奧運核心區很好地結合,同時符合城市的需要。
(3)場館與周邊相結合。
場館運營公司需獲得場館周邊土地的使用權,協同開發場館和周邊土地,讓場館和周邊土地相互帶動、共同發展。例如,國家會議中心在周邊建設了與場館相配套的寫字樓和酒店,利用場館的會展功能為寫字樓和酒店提供入駐商戶和客源,同時通過寫字樓和酒店使會議中心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
(4)注重無形資產。
場館的無形資產可以為場館帶來巨大的收益,通常情況下,場館冠名權的收入就可以使場館收支平衡,同時場館可以通過開發特許產品等方式,通過無形資產獲取收益。
(5)完善場館的疫情防控措施。
建立健全場館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落實防控責任,如遇疫情這種大型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及時制定好應急和工作方案,如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培訓、保持安全距離、監測體溫和做好個人防護等,還要做好場館衛生的管理。
(6)借助“雙奧”契機,加強場館再利用。
奧運會場館的再利用是北京奧運會場館后期運營的有效途徑。北京既是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城市,同時又是舉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因此對奧運場館的再利用可以增加國家體育館的文化底蘊,提升國家體育館的奧運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Poynter, Gavin: Mega Events and the Urban Economy: What can Olympic Cities learn from each other? [online article]. Barcelona: Centre d’Estudis Olímpics (UAB). International Chair in Olympism (IOCUAB),2012.
[2]John Horne. Architects, stadia and sport spectacles: Notes on the Role of Architects in the Building of Sport Stadia and Making of World-class Cities[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011,46(2).
[3]Xiaodi Zhu. The Impact of the Reuse of Beijing's Olympic Green to Beijing's Urban Development[J].World Architecture,2013(8).
[4]Ziqi Mao.The Post-Olympic Sustainable Usage Of Beijing Olympic Stadiums and the Forest Park[J].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15.
[5]曹慶華.從經濟學角度看“后奧運經濟”[J].經濟問題,2008(3).
[6]陳文倩.我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7]許傳璽,張真理.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現行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城市問題,2012(10).
[8]張喬龍.2022北京冬奧會冰雪場館賽后利用研究[D].天津體育學院,2023.
[9]孫二娟.高校體育場館服務質量管理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10]邱雅玲,吳昌文,馮煒豪.后疫情時代學校體育場館資源服務全民健康的方案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報告(體育產業分會).廣東白云學院體育學院,2023.
[11]張強.智慧體育場館建設與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21.
作者簡介:王超(1997-),男,漢族,河北東光人,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