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豬打針、拌飼料、洗澡、接生……近日,“95 后”女生因發布其在養豬場工作的視頻而走紅。喧囂之中,不少人對她的工作選擇充滿疑問,“有學歷有顏值,為啥要去養豬?是不是工資特別高、待遇特別好?”也有不少人覺得養豬不是體面工作……
@黃曉榮:
什么事都要追求“體面”何嘗不是一種束縛?放下對“體面”的執念,也許我們才能夠收獲真正的自由與輕松。放下對“體面”的執著,需要經過一番“試錯”。站在就業的十字路口,身邊出現無數種聲音告訴自己什么是對的,什么是好的。其實做什么選擇不重要,誰的青春不迷茫呢?能夠從一開始就找到心之所向并為之奮斗終生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逐漸找到自己認為正確的軌道。
@田陽:
從文員到“豬保姆”,實際上反映了年輕人從追求“面子”到追求“里子”的擇業觀。說到底,年輕人在社會重壓下逐漸發現,與其在他人的眼光中糾結內耗,不如順從自己心意、為自己而活。無論是去擺攤、做家政,亦或是送外賣,那些無懼他人眼光、褪下“學歷長衫”的年輕人正身體力行地撕掉社會給自己貼上的各種標簽,把對工作的看法從單純的謀生工具轉變為一份經歷、一次成長、一種生活。
@高瑋怡:
有人說,這屆年輕人就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但隨著社會的更新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的新興職業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年輕人有了更多擇業渠道。有人選擇參加公考,有人嘗試城市生態規劃師、助浴師、陪診師等新興職業,還有人選擇“逃離”城市內卷,返鄉種地、養殖,帶動周圍農戶致富……大家可以大膽嘗試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工作,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羅夢婕:
眾所周知,需求就是機會。大學畢業后把社會需求作為就業崗位和奮斗目標,既能滿足他人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找到就業機會,實現自身價值,可謂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再說,當前社會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豬保姆、種楊梅、賣豬肉、收破爛等都是需要人來做的,而很多大學畢業生,思想敏銳,眼光獨到,從來不缺思想,只是缺乏就業經驗,攢足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如果能發揮其所長,將會創造出更多更好更大的價值。
@于欣都: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業已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當中很多人不再把進機關、進國企當做唯一的擇業標準,繼而能勇敢地面對現實,放棄所謂的“體面”職業,去選擇種楊梅、賣豬肉、收破爛等所謂不太體面的職業。這既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擇業觀念的轉變,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同時,這也是自我價值的一種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