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莉
半年前喜歡上了去野外爬山,跟隨一個戶外徒步群,每周參加一次周邊爬山活動。
廣袤的曠野里清風拂面,山林間、草叢里不絕于耳的蟲叫鳥鳴,山巔之上曠遠的藍天,從容游走的白云……每一次的側耳,都有天籟之音,每一個抬眼的瞬間,都是一幅入心的風景畫。行走在其中的我,猶如出籠之鳥一樣歡天喜地。
然而,在我爬過十幾座山后卻發現,凡是目之能及的地方,隨處可見丟棄的純凈水瓶、零食袋等各種垃圾,不僅污染生態環境,也破壞了自然之美,讓我不禁心生幾分痛惜與失望。
徒步野游的地方,都是非營業的景區,沒有環衛工人做后勤。每次下車進山前,雖然領隊一再提醒大家注意環保,垃圾隨人帶回,但總有人置若罔聞。
自知人微言輕,但為了保護環境,我選擇堅持做好自己。至于別人,如果被我看見扔垃圾,我也只是認真地看那人一眼,對方若醒悟撿回,我會回以一笑。反之,我也不干預。所謂“兄弟同出門,同行不同志”,何況一次偶然結伴而行的陌生人?
被我拉著爬山的搭子姚姚則不然,如果她看見有人扔垃圾,會忍不住當面指出來。不過姚姚情商很高,說出來的話,一般人都樂于接受。
昨天與姚姚徒步南太行黑鹿河,行程相對比較輕松。返程時,看到路邊的一袋垃圾,姚姚彎腰拾起后提議:我們一起撿拾沿途垃圾,然后帶到不遠處農莊的垃圾桶里。姚姚這種熱心又有愛的性格,是我一直欣賞且佩服的地方,我沒加思索地接受了她的提議。
我用路邊一只還比較干凈的食品袋套著手,阻止姚姚直接用手去撿垃圾的不衛生舉止,讓她撐著垃圾袋,我負責撿。凡是不能降解的垃圾,無論是腳下的,還是埋沒路邊草叢里的,被我一一撿拾,再放進姚姚手里的袋子中。有時我下到河坎去撿拾,姚姚會叮囑我注意安全,然后等著我撿完回身時,她還會把我拉上路。
我們倆邊走邊撿拾垃圾的舉動,引來路人側目,讓我有種穿越時空的恍惚。記得很多年前,全國興起“五講四美”活動,還是小學生的我,周末經常邀上三兩個小伙伴,按照學校老師的要求上街掃地,每次都贏得很多路人的夸贊。那種被認可的價值感,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山路上的垃圾真多,才走不過兩百米,我們僅有的兩個垃圾袋就裝滿了,兩人的雙手也拿不下了。于是,我們直奔中午吃飯的農家找垃圾桶。走到半道,遇到兩位當地村民,明白我們的意圖后,熱心地示意我們將垃圾扔進路邊干涸的峽谷!
我們一臉懵地搖頭拒絕,并解釋說:“那么做和扔在路邊一樣,既污染環境還影響美觀!”兩人聽了相視一笑后,一人道:“我們的垃圾也是扔那里。”見我們一臉疑惑,回話的那位似乎有點過意不去,又似乎不想再費力解釋,回身示意我們將垃圾放在他們拉客的三輪車里。那神態,讓我們完全可以預知這兩袋垃圾的歸宿。而我們除了照做,也別無選擇。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幾分失落,讓我們半晌陷入了沉默。環境保護,需要每個人的用心和努力。人常說:世間一切好物,唯有珍惜才配擁有,唯有在乎才能長久。其實,好山好水好風景也是如此。一方山水,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唯有人人心懷敬畏和愛護環境的覺悟與行動,才能持久擁有和享受。
希望真愛野外爬山的我們,游玩時記住了:除了腳印,啥都別留下。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才能共同守護好這片我們深愛的山水,更好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與恩賜,這份美麗也才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