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嫻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很長一段時間里是無法理解文人墨客對春季的偏愛的,也很難體會物候更替的美妙,因為一年到頭多是滿目青綠,春天似乎也沒有很特別。還記得第一次來北京是2 月底的考研復試,當時落地南苑機場,去往市區的路上,經過一段待改造的道路,車輛駛過塵土飛揚??粗F蒙蒙的天空,光禿禿的行道樹飛速后退,感覺走進了黑白老電影,突然就覺得鮮艷的綠色非??少F,本就忐忑的心愈發沉重起來。好在后來幾天刮大風霧霾散盡藍天再現,而且復試結果也還算順利,稍稍改變了我的心境。
后來北上求學生活,經過幾輪春秋,才算是真切地感受到北方的四季分明。冬日里雖然有著南方不常見的雪和舒適的暖氣,卻終究是冷了些,幾乎只能窩在室內;夏天不再像兒時記憶中那么黏黏膩膩,晚風也不那么熱滾滾,清涼了不少,但白天還是不太能出門;秋天當然是極好的,在葉黃素花青素的一系列復雜作用下,黃櫨銀杏這些秋色葉植物紛紛靚麗了起來,可或許是因為馬上就要進入蕭瑟的冬季,這一片靚麗景象反倒生出美人遲暮之感;春天就不一樣了,一切都剛開始,一切都充滿希望。
以前學校有春假,有時候連著其他假期能休小半個月,大家趁著假期出門游玩星星點點散落各地。由于是錯峰出行,而且彼時國內高校有春假的并不多,一直流傳著若是景區內看見小群學生模樣的同齡人結伴游玩,喊出校訓上半句大概率有人能接下半句的傳說。聽起來似乎有點夸張,但春假確確實實給我們的踏春出游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借口,畢竟平常多數時候都在小小的校園里兜兜轉轉。上學的時候對北京春季的驚艷并無太大感受,想來也許和彼時春季都外出的緣故有關。
工作以后能夠自由出行的假期少了很多,日子更加按部就班起來,得以完整地觀察到一年一季循環往復,物候早晚或有不同,該有的卻一個也不會拉下。臥佛寺臘梅盛開之際,也就是柳葉抽條、喜鵲筑巢之時,春天帶著杏花桃花梨花櫻花款款而來,不早也不晚,依著時序次第開放。過一陣子海棠也跟著熱鬧起來,綠化帶里的鳶尾探頭探腦,生怕因為自己個子矮不起眼而被搶了風頭。棣棠倒是心甘情愿當陪襯,即便金黃喜人的小圓球成片開放也默不作聲任人修剪。耳畔鳥類的叫聲明顯多了,有時候還能聽到彼此之間的唱和交談,不知道是不是也在嫌棄地上來來往往踏青的人類越來越多讓它們感到聒噪厭煩。最讓我覺得新鮮的其實是柳絮,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節選自《世說新語》,說的是東晉時期謝安謝太傅舉辦家庭聚會,不一會兒下起了大雪,謝太傅問后生晚輩“白雪紛紛何所似?”兄長的兒子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兄長的女兒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小時候以為柳絮就是柳條,也沒仔細去問也沒仔細查資料,一直不理解雪怎么會像柳絮(柳條)呢,小小的腦袋里有個大大的問號。直到來北京后的第一個春天,三四月的某一天,一早起來準備去食堂,突然看到宿舍樓前地上一片白白的絮狀物隨風飛舞。這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柳絮,確實很像鵝毛大雪?。《嗄甑睦Щ笸蝗痪徒忾_了。
記得太白先生有一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初學應該是在高中,可大概到了六年以后,在某個備考學習的下午,又猛然鉆進腦海里,反復咀嚼之后越發覺得精妙無比。而在這期間的六年,它就一直躺在記憶中的某個角落,從未出現過也不曾消失。直到那天某個念頭飄過又把它帶了出來,一切都這么神奇而又不可思議。
想來也是過往的求學經歷中,一直都只關注學到的知識是否可以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便于升學,其實并沒有深究此前學過的一切到底意味著什么,也沒能把這些知識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結合起來,畢竟曾經確然有過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種訓導奉為圭臬的時候。多年以后我才慢慢意識到曾經學過的那么多科目實際上也都是在幫助自己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更好地為人處事。很多年少時記憶過的知識,一開始可能理解并沒有那么深刻,多數只是單純作為學習任務按照當時的“背誦并默寫全文”的要求記下了。但正是這些記憶繪就了個人靈魂深處的底色,在他往后的人生中,會有形形色色的際遇,這些靈魂深處的底色會影響到個人如何應對這般種種際遇,也會讓人在某個時點把經歷到的事情和當初的積累聯系起來,就會桶底脫落一般恍然大悟。如果當初能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現在或許會很不一樣也未曾可知。當然人生也沒有那么多“如果”,要是真的能有那么多“如果”,就不會有百樣況味了。總歸是自己親身經歷探索得出的結論印象才會更加深刻,倘若一開始就有人告訴我用認識世界的心態去學習,也不見得幼小的我就能立刻領悟實踐,親身體驗之后的感悟正是人生不可多得且獨家專享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