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佳玲
(德清縣融媒體中心,浙江 湖州 313200)
在媒體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行業的格局與形式也在不斷優化,對傳統音頻節目的制作與傳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各類移動終端開普遍應用在生活中,很多人開始利用移動終端進行音頻節目的收聽,且作為智能化手段,用戶可通過自主化選擇,聆聽自己所喜歡的節目。此類傳播方式能夠打破傳統音頻節目的空間限制與時間限制,要求音頻節目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借助融媒體,對音頻節目的制作與傳播途徑進行優化,確保音頻節目的發展。
新形勢下的音頻節目傳播途徑在不斷優化,多種以音頻節目傳播為主的APP 得以發展,用戶通過專項軟件,能夠對自己喜歡的音頻節目進行收藏,有助于下次收聽節目。與一般音頻節目相比,智能軟件能夠提供音頻節目播放、暫停等功能,能夠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對此,音頻節目制作與發展中,要積極尋求與現代化音頻節目傳播路徑的合作,這也就要求音頻節目制作要順應新趨勢,不斷對傳統節目制作理念與傳統傳播途徑進行革新[1]。
在傳播途徑創新的情況下,音頻節目受眾群體不斷拓展,下至學齡前兒童,上至耄耋老人均屬于受眾群體。在受眾群體擴大的情況下,如何針對不同群體制作音頻節目成為當下音頻節目制作人員面臨的重要挑戰。對于音頻新聞來講,其內容具有真實性,這也是音頻新聞區別于其他音頻節目的優勢,如何發揮這一優勢,促進音頻節目的傳播,成為新媒體發展中媒體工作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
對于老年群體來講,其對新聞類音頻節目具有較強的黏性,屬于忠實用戶。但在新媒體的影響下,音頻節目受眾群體在擴大,青年群體主要喜好音樂類音頻節目,幼兒群體喜好故事類音頻節目。與常規廣播節目媒體形式相比,音頻節目僅需以聲音的制作為核心,不通過畫面呈現內容,能夠在生活、工作、出行中進行傳播。但就現代化音頻節目來講,音頻節目主要以音頻新聞、音頻音樂為主,缺乏娛樂性節目,為減少受眾群體的流失,工作人員要強化對音頻節目內容的設計,保證受眾黏性。
傳統廣播音頻節目的收聽具有延續性特點,一般都固定在某一時間進行廣播。在現代化社會,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無法保障其傳統廣播音頻節目的收聽習慣。對此,音頻節目要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對自我音頻節目的播放時間進行調整,以此滿足受眾的不同收聽需求。
在媒體發展趨勢下,音頻節目要順應媒體發展尋求改革出路,以更好地保障自身發展的穩定性。在媒體不斷優化發展的過程中,音頻節目要積極與各類新型媒體傳播途徑進行合作,以打破傳統節目傳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滿足現代受眾收聽習慣的情況下,音頻節目的不斷發展有利于受眾群體的穩定,這也是音頻節目穩定發展的關鍵?;诖?,在新形勢下,音頻節目要順應時代,通過合作等方式轉變既往節目形式,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移動互聯網終端信息傳播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受眾在個體差異性的影響下,對信息的需求多樣化,因此在未來音頻節目的發展過程中,節目受眾將逐漸得以明確。
例如,年輕人對音樂、故事類音頻節目感興趣,中老年人對新聞、養生類音頻節目感興趣,在受眾群體之間的邊緣感更加明顯的情況下,音頻節目未來的發展將呈現出分眾化的趨勢。大眾化的音頻節目不再屬于主流,這也為音頻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不同的音頻節目其策劃內容、制作方式存在差異,在受眾對信息需求明顯存在差異的情況下,音頻節目發展趨勢將明顯優化,這也有利于音頻節目的發展[2]。
對于傳統音頻節目來講,其根據廣播節目排版設計進行播放,因此受眾只能被動地在固定時間進行收聽,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音頻節目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播放,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受眾能夠利用自我碎片化時間進行節目收聽。
例如,某一檔音頻新聞節目,在傳統情況下,僅限于早上8 點或者晚上7 點進行傳播,且以收音機等無線電傳播方式為主,要求受眾在滿足各種要求的情況下才能收聽到完整內容。但是融媒體時代音頻新聞節目可與各類音頻播放平臺進行合作,且整個節目播放過程呈現出智能化特點,能夠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暫停、循環、快進等播放動作,整個播出流程更加個性化,貼合用戶的個性化收聽需求。在節目播出的限制被打破后,音頻節目播放將更加穩定,由此音頻節目發展將呈現出全新的態勢[3]。
在傳統音頻節目的制作過程中,節目的完整性是工作人員的主要追求,將音頻節目進行板塊化劃分,但要保證內容的連續性。部分受眾在出現自己不喜歡的板塊后無法跳過,從而導致受眾流失等問題,在融媒體發展趨勢下,這一問題將得到有效處理。
例如,同一個音頻節目,在既往的制作與播出中,以整體化為主,將節目內容按照板塊進行播出,受眾無法跳過板塊。但在新形勢下,音頻節目經過二次制作,能夠將不同的板塊內容進行單獨呈現,受眾可通過自己的喜好點播專項板塊內容。此類碎片化、切片性音頻節目能夠受到當下受眾的喜愛與追捧,也是音頻節目差異化發展的重要前提。節目切片化特征更加符合年輕群體的需求,有利于當下音頻節目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融媒體滲透到社會生活與生產的方方面面,且受眾群體也在不斷擴大,這也要求音頻節目不斷進行優化,以尋求發展機遇。傳統音頻節目無法實現節目與受眾的充分互動,但在融媒體背景下,節目的互動性明顯增強。
聽眾能夠參與到節目中,節目制作方也能實時掌握節目的反饋,有利于音頻節目制作水平的提升。在媒體技術不斷優化的前提下,受眾能夠不斷與節目進行互動,由此節目制作人員能夠根據受眾需求,對音頻節目策劃進行優化,由此能夠制作出更加符合受眾需求的音頻節目,對音頻節目的發展更加有利。
傳統廣播環境相對封閉,僅能通過主持人主持、終端接收進行傳播。在移動互聯網模式下,傳統音頻節目發展受限,節目產量相對較小,但在現代化媒體的發展過程中,移動互聯網能夠解決傳統音頻節目的痛點問題[4]。
在融媒體發展趨勢下,各類媒體類型不斷增加,且各類媒體平臺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當下音頻節目類型較多,但質量良莠不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音頻節目的發展。當下MCN 機構不斷問世,其能夠實現音頻節目的運營管理、內容持續性輸出與變現,作為專業性機構,其能夠為音頻節目的全流程負責,因此音頻傳播平臺更加多樣,節目內容更加豐富,這也是現代化音頻節目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
在融媒體發展趨勢下,各類媒體平臺所呈現出的視音頻節目更加豐富多元,為滿足受眾對音頻節目的需求,音頻創作中心要對用戶需求進行總結,以尋求音頻節目內容的創新。在融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時效性明顯增強,因此作為音頻節目,其必須凸顯自身的優勢,尋求更加出彩的立意,從而確保音頻節目的不可替代性。在融媒體時代,各類媒體信息猛增,且媒體內容良莠不齊,極易對社會受眾產生不良影響,音頻節目要找準定位,更好地進行改革,彰顯節目的價值導向[5]。
音頻節目在其發展過程中要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以充分挖掘節目新IP。傳統廣播在融媒體發展中,要不斷與數字化平臺進行整合,以形成音頻節目數據庫,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受眾提供多元化節目。借助現代化媒體平臺,音頻節目能夠與各平臺進行合作,音頻節目類型與內容不斷優化,受眾群體也在隨之變化,當下音頻節目受眾已經不單單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年輕人群逐漸成為音頻節目的主要受眾。
融媒體背景下,音頻節目要不斷提升自我的技術水平,以完善節目創作與審核機制,構建平臺化音頻節目傳播體系,以此提升節目制作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水平。音頻節目不僅僅是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唯一內容,因此在現代化發展模式中,音頻節目傳播渠道應當不斷優化。在技術支撐的背景下,音頻節目制作將更加具有優勢,這也有利于音頻節目整體效果的多樣性。
音頻節目屬于整體性、團隊性節目,播客作為數字媒體樣式,其更加具備個性化特點。播客優勢明顯,能夠隨時隨地進行音頻節目的播出與收聽,且各類節目內容豐富,能夠為音頻節目制作提供思路,受眾也可根據自我喜好提供意見與反饋。與傳統廣播相比,播客更易于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經常包含深度分析、專業意見、獨特視角和有趣的故事,能夠為受眾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對于音頻節目的改革發展來講,節目要順應融媒體趨勢,不斷進行改革,工作人員要對音頻節目板塊、選題、敘事等進行重構,以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結合現代化受眾群體加強內容供給。對于各大主流媒體來講,其構建音頻節目的資源自身具有優勢,工作人員僅需對內容進行優化供給,便可實現音頻節目的出圈[6]。
例如,作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要渠道,音頻新聞節目在制作過程中要與各類主流媒體進行合作,以積極引入主流媒體官方的音頻節目,以此增加節目傳播渠道,引導節目播放量的提升。在音頻新聞內容確保優質的情況下,經過各方引流、推介可能會形成現象級音頻節目精品。
為更好地創新融媒體下的音頻節目,需要不斷就工作監管體系進行完善與健全,以此加強平臺管理與賬號管理。節目把控是基于音頻節目制作質量、傳播途徑等內容進行的管理,是致力于音頻節目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對于平臺管理來講,音頻節目要就自身內容進行強化審核,保障自身的節目價值。從賬號管理來講,音頻節目要就自身業務內容及范圍進行規范,以此確保賬號運營管理的有效性。例如,音頻新聞節目要對當下時事熱點進行報道,但作為音頻節目,在沒有獲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的情況下,不能對涉及黨史、國史、軍史、外交、宗教等重大題材的內容進行報道。
在進行音頻節目融媒體改革工作中,音頻節目制作隊伍要不斷進行完善。融媒體時代下各類用戶群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同時其對音頻節目的要求更加現代化,為實現輿論引導價值,節目制作中要不斷就人才隊伍進行構架。工作隊伍的構建要保障專業性,要適當引入年輕人才,以更加順應融媒發展需求。同時,在工作過程中要嚴格持證上崗、嚴把選用標準、嚴格監督管理,牢牢守住政治、法律、道德底線。
例如,制作音頻節目的過程中,年輕的工作人員對融媒的了解更多,對時下熱點事件的把握更加迅速,但作為年輕人,其工作經驗不多,在工作中要不斷提升其思想水平和素質能力,強化政治思想、專業能力、實踐能力,更好地打造音頻節目IP。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深入研究音頻節目發展技術路徑,全面提升智慧監管能力,優化播客發展環境。行業內外協調聯動、產學研用深度結合,推進關鍵技術攻關,提升整個音頻行業語音技術審核能力,不斷完善敏感信息庫、語音語料庫等基礎資源。加強RSS 地址前置篩選識別技術,提升問題內容實時識別和源頭監管能力。用科技創新為音頻行業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能。例如,不斷對音頻節目的表現形式、板塊模式、合作平臺等進行創新,以滿足新時代發展下受眾的差異性需求。伴隨互聯網的誕生與發展,音頻傳播媒介和路徑在不斷進行顛覆性創新,也是當下廣播媒體發展形式更新的主要趨勢。
音頻節目以聲音為核心,是最早期的新聞傳播媒介方式之一。無線電曾經是風靡一時的音頻傳播方式,后期在鋼絲錄音、磁帶錄音、唱片等傳播方式的影響下,音頻傳播介質不斷優化。在融媒體趨勢下,音頻節目發展存在明顯困境與機遇,要求各部門工作人員深入挖掘融媒體的內涵,順應時代發展,致力于音頻節目的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