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作永
(遵義市匯川區融媒體中心,貴州 遵義 563011)
早在2014 年,黨中央就高度重視構建多樣、立體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伴隨互聯網的發展,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移動終端全面普及,媒體融合深入推進,各種技術被積極、廣泛地應用于新聞創作以及傳播的過程中,為我國各類網絡媒體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更多更大的可能。在2020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對新聞融合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了任務目標,這就意味著我國融媒體時代進入了下半場。在深度融合的特殊階段,各新聞媒體單位更是應該落實好新聞創作與傳播的深度研究工作,保證內容輸出與聚合類傳播媒介可以緊密結合在一起,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著力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整合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社交媒體、視頻直播等各種技術的新媒體平臺紛紛涌現,新技術推廣應用后給我國乃至全世界的輿論環境都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媒體行業的必然趨勢。新媒體正朝著個性化和多元化、智能化和數據化、社交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信息真實性和可信度、競爭壓力以及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在未來,只有不斷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運用各類融媒體技術,創新開展好新聞創作和傳播工作,才能讓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煥發生機,為主流新聞媒體注入新動力,構建新生態。具體來說,如果可以圍繞媒體的發展形勢進行創新,特別是在科技的引領下持續創新和發展,不斷增強媒體黏性,牢牢抓住用戶,不但能讓品牌的整體影響力、號召力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強化,而且還能夠更好地引導輿論,快速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1]。
各種媒體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的確為受眾提供了多種媒體選擇,也使一些主流傳統媒體在探索未來路徑的時候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雖然讓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變得更便捷,但同時新舊媒體之間的沖突也日趨加劇。為了切實保證傳統媒體與各類新媒體之間可以實現一體化、融合式的發展,各新聞媒體單位必須高度重視新舊媒體間的矛盾、沖突,結合時代背景,迅速調整方向,才能在融媒體時代獲得更長效的發展。同樣,相關從業人員也必須高度重視媒體融合,不但需要實現多種不同媒體的有效融合,而且還要高度重視不同媒體與社會層面間的深度融合。因為新媒體的發展也還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是新媒體面臨的問題,由于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匿名性,虛假信息容易流傳,給人們帶來困惑。畢竟在融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受眾也能在不同的網絡渠道直接接收到大量不同的信息和資訊。
現在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非常多,難免會導致部分用戶進入認知的誤區,從而無法科學準確地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特別是世界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受眾和文化水平低的普通受眾,他們更是難以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辨認真假,甚至因為沒有把握好細節而導致認知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流權威媒體可以為受眾提供更精準、更嚴謹的信息,這種特殊性是各類傳統主流媒體不會被新媒體淘汰的原因所在。另外,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主流媒體的存在價值還體現在其肩負著維護我國政府形象的重大責任,需要通過嚴謹信息的傳播,向社會各界傳播更多的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并且及時宣傳各類政策方針。在這方面,主流媒體的屬性是非常突出的。正是因為具備強烈的政治優勢,無法被替代,所以主流媒體才能在多元化媒體的沖擊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從專業性角度出發去理解,主流媒體從業人員一般在個人政治素質、能力水平上都有較好的表現,而且他們的職業操守較強,擁有堅定的信念。如果在未來基于融媒體技術的新聞創作和傳播過程中,釋放出主流媒體采編人員更多的價值和力量,往往就能讓融媒體發展呈現出更大的優勢。
在大眾傳播的傳統時代里,傳播主體與對象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新聞的傳播往往是由主體向對象進行單向“輸出”的,傳播的過程是自上而下、垂直展開的,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對象間并沒有強烈的互動性。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人人都是新聞主體”的新模式,這直接體現在傳播主體與對象之間沒有了明確的界限,兩者的邊界越發模糊,這就使得新聞傳播主體越來越多元化。
在融媒體時代下,人們可以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龐雜、多元。以前,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只是單純地將事件說清楚,無法快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而在當下,通常網絡平臺上已經有很多人發表了新聞事件,甚至還配上了第一視角看到的圖片視頻,產生了“有圖有真相”的效果。所以對大多數受眾來說,想要獲得信息非常簡單,難的是他們怎么在已經獲得的事實信息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這一事件并且得到啟發。為此,在未來,各媒體需要在傳播內容上持續創新,積極尋求改變,如此才能樹立“新聞產品思維”,將傳播內容由信息轉變成產品,根據不同傳播終端的特點做好內容的科學策劃和安排,比如一條新聞,可以基于事實創作不同類型的新聞產品,可以是圖文、視頻、音頻的編輯,也可以是新聞內容的深度思考,確保最終呈現在受眾面前的內容可以滿足他們實際的需要[2]。
在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渠道也日顯多元,各種互聯網傳播平臺已經逐步深入到各個不同行業,新聞傳播產業也是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媒體應該逐步由單一的平臺轉向多元化平臺,比如,傳統媒體需要創設新聞客戶端,擁抱互聯網,入駐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各類平臺,形成立體的新聞傳播矩陣。同時,還應加大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力度,開發出各具特色的“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等功能,讓新聞傳播平臺不僅僅是發布端,而且是互動端和服務端,向受眾提供諸多方面的服務??傊?,通過形成合力的方式,可以讓平臺形成與受眾交流和溝通的有效渠道,每個用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各類信息和服務,從而取得“1+1>2”的新聞傳播效果。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普及,傳播對象已經從普通受眾向用戶進行轉變,之所以最開始的傳播對象是受眾,主要是由當時所處時代的特殊性直接決定的。在大眾傳播時代,采用的是單向、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受眾不具備話語主動權,只能被動接收信息,所以這種方式會給人一種消極乏味的感覺。而在當下網絡扁平化的時代下,媒體“去中心化”現象越發明顯,受眾普遍擁有了接收信息的話語權,在看完新聞后,還能直接在新聞下方與新聞發布者進行及時的互動和交流,再也不是單向的傳播,所以傳播的對象必然會向“用戶”角度發生精準轉變。而現在的媒體傳播對象可以有針對性地挑選自己喜歡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及個人想要獲得的信息。然而,在大數據算法推薦的加持下,看似在開放的網絡中,信息接收者往往被固定類型的信息圈牢牢鎖住,因此如何將新聞信息有效地傳播給受眾也面臨復雜的挑戰。
在各類領先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可視化”成為當下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媒體傳播的主要特色之一。簡言之,通過各類技術的處理,可以將相關的數據以圖像或者是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由于目前智能手機非常普及,這為受眾接收圖片以及視頻等資源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讓圖片、短視頻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通過圖片、短視頻來接收信息,能讓每一個用戶都獲得更直觀且強烈的視覺沖擊體驗,縮短他們對新聞內容的理解時間,用戶獲得新聞信息的整體體驗和感覺也會更好[3]。
上文已經介紹過,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了媒體深度融合的下半場,所以在未來各新聞媒體需要積極融合線上和線下渠道,打造內外宣傳有效聯動的主流輿論新格局,這是各主流媒體需要肩負起的責任。具體來說,新聞媒體需要千方百計地做好技術創新和內容創新,如此才能讓用戶的黏度在原來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不管融媒體時代未來的發展走勢如何,在進行新聞創作、傳播的設計和策劃上,新聞媒體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科學把控好輿論導向,切實履行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特別是現在新媒體讓受眾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流媒體更是應該強化“新聞把關”的責任,面對各種社會錯誤思潮和觀念的沖擊,一線采編人員需要提升個人思想站位,增強政治敏銳性,最終才能保證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將媒體平臺做大做強。
在上半場的激烈競爭和發展之后,現在許多媒體平臺已經深刻地意識到,想要實現新聞的快速、高質量傳播,應該堅持“內容為王”的基本理念不動搖,只有持續在新聞傳播的內容上展開科學創新,才能確保新聞傳播能力更強,從而更快地抵達更多的用戶。為實現這樣的目的,各媒體平臺需要從以下這幾個角度出發去把控。
首先,需要正確樹立融媒體意識并且將這樣的意識內化于心,建立用戶思維。在深度了解用戶真實需求的基礎上,立足內容創新的核心點推進發展,將凝聚、服務用戶的理念持續貫穿于內容創新的全流程,最大化滿足新時代下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其次,需要深度挖掘內容,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在網絡平臺上網民發布的信息,往往沒有經過“三審三?!眹栏竦膶徍肆鞒?,所以導致在大量信息中會摻雜著部分虛假的負面消息,長此以往會讓眾多用戶對于主流媒體更信賴,認同主流媒體新聞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正因如此,主流媒體更應該憑借媒體人的政治敏銳性,挖掘信息中有價值的內容,用貼近生活的白話文進行傳播,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受眾更深層次地了解不同新聞的深刻內涵,傳遞有價值的信息。最后,要繪制用戶畫像。簡言之,就是要開發或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大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對過去發布新聞內容的閱讀數據做好進一步分析,了解不同用戶對不同類型新聞的喜好程度、瀏覽時長等等,從而調整新聞內容生產策略。在此基礎上,各媒體還需要借助興趣推薦算法等工具,繪制受眾的精準畫像,在海量受眾中進一步篩選與不同新聞內容維持高度匹配的人士,并且將相關新聞精準地推薦給大家[4]。
首先,在融媒體的大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創新發展趨勢之一是創新傳播形式,助力媒體實現多元化的發展和成長。比如,媒體應該打造多個平臺,提供不同的信息供給,進一步擴大新聞傳播的范圍,實現全方位的覆蓋。如《人民日報》,其報端有權威的全國黨媒信息,移動端又有多元化的正能量新聞故事,既有理論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生活的溫度和熱度。再比如,貴州“村超”“村BA”點燃全網火爆出圈,也得益于主流媒體精心策劃、創新制作的大量新媒體作品,不斷打造亮點,解鎖了互聯網流量密碼。其次,媒體應該結合不同平臺的實際特色、對應屬性,創新新聞傳播的形式,比如,可以借助各種不同的技術,為整個傳播過程賦能。例如,通過VR 這種沉浸式傳播的方式,可以讓用戶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得益于視覺上的直觀沖擊,讓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刻。再次,需要創新短視頻的表達方式。當下我國的短視頻用戶群體日趨龐大,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各媒體需要打破傳統的“以敘事為主”的新聞傳播方式,將故事內容進行壓縮,在最短的時間里快速抓住受眾的心理,讓大家都能在10—15 秒的時間內被新聞吸引,從而耐心看完。最后,要強化與受眾的互動,讓受眾與新聞產生聯系,讓他們在下方留下自己的評論,通過以上結合,可以讓各新聞媒體的受眾黏性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增強[5]。
想要讓新聞創作和傳播實現快速發展,首先,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在新聞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融媒體技術是輔助,人才是關鍵。為此,各新聞媒體需要加大力度,圍繞技術應用、內容創作和傳播方式的創新,對從業人員做好綜合素養的強化培養,讓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能在政治理論、專業技術等諸多方面有所進步,鍛煉出一批批全媒體復合型人才。其次,需要在當下人才團隊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更多技術人才,通過“老帶新”的方式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綜上所述,當下我國已進入融媒體的全新時代,這對新聞媒體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具體來說,就是新媒體的登場會給傳統媒介帶來一定的沖擊,搶占市場份額,但同時這也提供了更多可參考、可對標的平臺案例。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時期,各家新聞媒體只有積極開闊自身的眼界,持續不斷地圍繞新聞傳播的內容、形式等進行有效的優化創新,最終才能以用戶個性化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為眾多用戶提供更精準且優質的新聞內容,以保障新聞傳播的高質量,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新聞媒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