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楠
(廊坊市百康和信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廊坊 065000)
轉基因技術屬于現代生物技術,其原理是應用DNA 重組技術,將提前分離、修飾的基因轉移到需重組的生物基因內,改變該生物體的遺傳基因,實現品種創新。轉基因食品是轉基因技術應用后的產物,可滿足農業發展需求,讓更多轉基因植物在市場內流通。然而,由于轉基因食品生產過程的特殊性,其本身的安全性值得探究。
為滿足人們對食品的實際需求,我國非常重視轉基因技術在食品領域的發展。自1999 年起,我國轉基因技術持續應用,種植出大量轉基因農作物。2017 年,轉基因作物產業化被正式列入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計劃中,2019 年,轉基因食品進入商業化、產業化發展階段[1]。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轉基因棉花、番木瓜種植面積高達320 萬hm2。其中,棉花占比約為99%,番木瓜占比較低。
另外,我國批準了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種轉基因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料進入國內市場。2023 年12 月,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批準發放國內85 家企業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其中,包含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4 個轉基因棉花品種、10 個轉基因大豆品種。
目前,我國轉基因食品數量持續增加,植物類轉基因食品有大豆、玉米、棉花、小麥、番茄、馬鈴薯等;動物性轉基因食品有牛肉、羊肉、豬肉、鯉魚、轉基因羊奶、牛奶等。相較于傳統食品,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可解決國內糧食問題,減少農藥用量,預防環境污染。同時,為人們提供充足營養,且其生產成本低,有助于降低市場內食品售價。
毒理學評價是測定轉基因食品的毒害指標,也是安全性評價的主要內容之一。評價方式是向動物喂養轉基因食品,如大豆、玉米等,先記錄轉基因食品攝入量、攝入時間,再觀察動物生理指標、器官病變、身體癥狀等,以檢驗轉基因食品的毒性。研究表明,在利用轉基因大豆飼養老鼠后,老鼠生理指標、毒害特征、組織病變等較普通老鼠無明顯變化,且老鼠免疫功能變化不大。由此可見,轉基因食品的毒害性較小,基本無影響。然而,部分研究表明,在利用轉基因大豆飼養老鼠后,老鼠體內衰老標記物增加,這表明轉基因食品仍存在潛在毒害風險。
營養學評價不僅是分析轉基因食品中的營養成分、營養物質,而且需要檢驗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營養物質的吸收情況。安全性評價指標包括主要營養因子、抗營養因子、營養生物利用率等。在進行安全性評價期間,檢測人員需分析轉基因食品營養表達目標物質在食品中的具體含量[2]。比如,部分食品轉基因的目的是改良其營養性,在安全性評價時,檢測人員還需評價其營養改良是否有效。研究表明,在用轉基因農作物喂養牛、老鼠、魚、雞時,其營養指標、生理無明顯變化。這表明從營養學來看,部分轉基因農作物和非轉基因農作物相同。
生態安全性評價是從環境角度評價轉基因食品生產、種植的安全性。其評價內容是分析轉基因食品種植是否會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生物多樣性平衡。安全性評價主要從土壤環境、親緣植物生長環境展開。比如,觀察、記錄轉基因食品種植后,對種植區域土壤營養、土壤微生物的影響。以轉基因大豆種植為例,在種植轉基因大豆后,檢測人員需觀察大豆中含有的“特異性蛋白”是否會破壞土壤生態環境、危害土壤內微生物、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長速度。有研究表明,轉基因大豆種植后,土壤內菌群、營養物質、微生物生長情況較普通大豆無明顯變化,表明轉基因食品生物安全性良好。
食物過敏屬于特殊人體免疫反應,過敏后會出現一系列反應,造成功能障礙、組織損傷。食物過敏在生活中較為多見,常見過敏源有雞蛋、牛奶、海鮮、堅果、花生等,過敏時會伴有嘔吐、腹瀉、濕疹、皮膚瘙癢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引發急性哮喘,造成窒息,危及生命安全。雖然過敏性并非轉基因食品獨有,但轉基因技術在充足食物遺傳物質時,還需通過轉基因食品過敏性評價,全面鑒定轉基因食品安全性[3]。
轉基因食品過敏性評價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①評價外源基因是否來自含有過敏原的生物。②比較分析各類已知過敏源,觀測轉基因食品中是否有同源性過敏源。③檢測轉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對胃蛋白酶消化穩定性的影響。相關研究通過評價分析我國批準轉基因食品,表明轉基因食品外源基因不會產生新的過敏原,過敏性評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轉基因食品屬于新興行業,為規范轉基因生產、開發活動,保障食品安全,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加強安全管理,從而解決因法律、市場監管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市場混亂、監管程序缺失、監管環節交叉等問題,建立可統籌規劃管理的安全管理體系。此外,相關部門應促進法律部門、市場監管部門溝通交流,使其共享轉基因食品生產流通中的信息數據,合法、合規管理轉基因食品安全,使轉基因產品安全監管體系覆蓋全社會。
比如,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國家分別從轉基因食品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出口等活動入手,積極落實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為健全轉基因食品監管制度,相關部門基于《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先后頒布轉基因食品的5 個配套規章,分別為《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進出境轉基因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種子法》等法律法規[4]。如此一來,通過多角度加強轉基因生物、轉基因食物的安全管理,用系統的制度條例約束各主體在轉基因食品領域的行為,可以促進轉基因安全管理規范化。
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相關部門應建立安全保障機制,確保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可行性、有效性。現階段,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中,仍存在檢測機構、檢測標準不統一,轉基因銷售市場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為加強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相關部門應明確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建立國家級轉基因食品檢測平臺、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體系和安全管理系統,由專業、權威機構負責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有效執行相關法律制度[5]。
(1)將《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成分檢測 基因組DNA 標準物質制備技術規范》等文件列為轉基因食品的國家標準,應用管理系統、檢測平臺跟蹤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信息、市場流通數據、安全監管效果,確保轉基因食品安全法規、安全監管制度得以有效執行。
(2)以《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程序》《食品安全法》為核心,建立轉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基礎,對轉基因食品銷售、生產進行明確規定,規范轉基因食品市場,維護轉基因食品安全。
例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程序》中包含生產、經營轉基因植物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各主體需依法依規取得農業部頒發的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定期報告轉基因食品的生產、經營情況。《食品安全法》中對銷售、標識轉基因食品有著明確規定,可為市場監管者、從業者、生產者提供指導,保障轉基因食品安全。
近年,市場中轉基因食品數量逐漸增加,轉基因食品安全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民生問題,關系著人們切身利益、健康安全。對此,相關部門需通過轉基因食品科普,使公眾正確認識轉基因食品、了解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結果,繼而樹立正確消費觀,配合相關部門履行食品安全監督義務。對于發布相關轉基因食品的夸大、不實言論,存在誤導消費者行為的人,相關部門應依法懲處。
此外,相關部門可通過自媒體平臺、公眾號、紀錄片、報紙、書籍等,多渠道科普轉基因食品知識,建立線上、線下宣傳模式,擴大轉基因食品科普范圍,讓公眾熟悉轉基因食品、記憶轉基因食品標識,使其能夠辨別轉基因食品、食品信息,不被不實言論所欺瞞,從而保護消費者自主選擇權、消費權等合法權利。
目前,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有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酶聯免疫法(ELISA)檢測技術、基因芯片技術等。其中,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的檢測原理是保留轉基因食品DNA,觀測轉基因食品特異性外源 DNA序列,以分析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酶聯免疫法是利用轉基因食品內特異性抗原、抗體的親和性,在二者結合后,依據抗體、抗原結合效果定性、定量分析轉基因食品內的DNA 產物;基因芯片技術是應用轉基因食品檢測芯片,測定食品樣品基因。
總體來說,食品安全檢測是加強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開展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期間,相關部門可根據食品安全檢測需求,靈活運用各類安全檢測技術,明確市場內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保護群眾利益。此外,為發揮食品安全檢測價值,相關部門應加大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發力度,使用先進儀器設備和技術手段,準確評估轉基因食品安全,解決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難題。
綜上所述,轉基因食品具有傳統食品無法替代的優勢,為保障其安全性,相關部門應從法律、市場監管等多方面入手,加強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消除其生產、流通環節中的潛在風險。同時,相關部門在轉基因食品市場化發展中,應持續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深入開展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工作,重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測,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