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正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學習歷史,特別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能幫助我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緬懷歷史,認清歷史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創造新的歷史。
緬懷歷史,篤定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1840 年鴉片戰爭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無數英雄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在侵略者和反動統治面前,毫不退縮,誓死抗爭,以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最終贏得民族解放、人民當家做主。戰爭的硝煙已散,但這種意志力已經鑄就了堅韌的民族之魂。
緬懷歷史,扛起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末清初,在朝代更迭的歷史洪流中,思想家顧炎武等提出這樣的思想,幾百年來感召著中華民族仁人志士自覺扛起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到了晚清民國時期,許多有識之士秉承“經世致用”的理念,師夷長技,富國強兵,推動傳統社會轉型。愛國企業家的典范張謇先生,以“做一分便是一分”的強毅之力,甘為牛馬,興實業、辦教育、推進社會公益事業,留下不與草木同腐的有用事業。以張謇為代表的早期現代化先驅,他們都是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和熏陶中培育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
緬懷歷史,需要團結互助的通力合作。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所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團結就是力量,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互助,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進入新時代,我們面前有兩個大局,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我們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形勢更加嚴峻復雜。
緬懷歷史,需要我們把五千年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貫通起來,為民族復興凝聚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朝著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