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花
(柘城縣浦東街道辦事處 河南 柘城 476200)
小麥全蝕病也叫黑腳病、立枯病,主要為害小麥根部和莖基部,一般發病后減產15%~30%,嚴重的可減產60%以上,甚至絕收。目前防治小麥全蝕病主要采取農業措施和化學防治措施,但是這些措施容易造成環境和土壤污染,以及藥物抗性和藥物殘留問題,是小麥長期防治的阻礙。為確保小麥豐收,本文分析了小麥全蝕病的危害和防治現狀,提出做好檢測工作,控制小麥全蝕病蔓延的策略,以供農戶借鑒。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土傳病害,在整個生育期均有可能發生,一旦發病危害嚴重,且傳播速度快,難以根除,嚴重阻礙了小麥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一般在小麥出苗3 ~5 d 后病菌即可從根毛處向根莖內部侵入,從而造成根部組織被破壞,地上植株部分枯死。小麥幼苗期感染此病,表現為初生根和根頸部變成黑褐色,次生根有病斑,嚴重時病斑連在一起,導致根系變黑,株苗枯死;發病輕微時,株苗矮小,葉片變黃,根部易折斷,類似缺肥導致的生長不良。小麥拔節期發病癥狀較為明顯,表現為返青遲緩、分蘗少、黃葉多,出現早枯白穗,葉鞘內側和莖基部有黑色菌絲層,嚴重的株苗矮化、稀疏,生長高低參差不齊,葉片自下而上逐漸變黃枯死。
全蝕病是一種典型的根腐、莖腐、真菌性病害,其發病條件與土壤、品種、肥力、連作重茬等因素有關。其防治方法如下:
2.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采用與小麥全蝕病有內拮抗作用的細菌,降低病害發生,目前,有拮抗作用的細菌有芽孢桿菌、假單胞菌、以及青霉屬、木霉屬和黑孢屬細菌等,這些拮抗細菌不僅能抵抗小麥全蝕病,還能改善土壤表層微生物菌群,助于小麥健康生長。另外,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和種植耐病品種,都會降低病菌發生率。
2.2 化學防治。近年來,防治小麥全蝕病主要通過施用化學殺菌劑,其方法如下:①土壤處理,小麥播種前用70%甲基托布津2.5 ~5 kg/667 m2,拌土25 ~50 kg,撒在地表,隨后均勻翻耕入土,進行土壤處理。②種子處理,用12.5%全蝕凈悶種,或1 kg 種子使用消蝕靈10 ~15 g 進行藥劑拌種;或用3%敵委丹按照比例進行包衣處理。③麥苗處理,在小麥返青期,每667 m2用消蝕靈100 ~150 g 兌水200 kg 灌根,隔1 ~2 周灌1次,或用50%多菌靈兌水80 kg 均勻噴霧,拔節期再噴霧1 次。重點提醒,化學防治雖然對小麥有抗病增產保護作用,但是多用濫用會產生抗藥性,對土壤和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要嚴格按照藥劑說明進行防治。
2.3 種子檢疫。為保障小麥生產安全,控制和杜絕全蝕病的傳播蔓延,政府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應根據《小麥全蝕病檢疫檢測方法》,重點對種子田、示范田、良種基地的小麥生產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從源頭切斷患病麥種流向全國,避免該病害的擴散蔓延。一旦發現全蝕病麥田,下茬應改種其它作物,對患全蝕病麥田的種子,轉做它用,禁止外調、銷售,秸稈連根拔掉焚燒。對于違反《植物檢疫條例》,沒有《植物檢疫證書》 和未貼植物檢疫證明標識的買賣種子,當地檢疫機構有權封存、扣押、銷毀或責令改變用途。
2.4 培育抗病品種。小麥是中國重要的口糧,為提高產量,最經濟有效的措施是推廣優良抗病品種。經科研工作者研究發現,應用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現代分子生物學和信息學技術,結合工程、生物、轉基因和分子設計等多種方式培育新品種。例如,將燕麥和黑麥體內含有的全蝕病基因導入小麥中,可從根本上防止小麥全蝕病,提升小麥抗病能力,減少小麥全蝕病防治過程中化學抗菌劑的使用。
2.5 農業防治措施。全蝕病是土壤中真菌導致的,其傳播途徑有種子、整地方式、土壤肥力、秸稈,因此可采用的農業防治方法:①品種選擇。選擇分蘗能力強、根系發達、無病優良品種。②輪作倒茬。連作會增加田間病菌量,合理輪作可分解病殘體、改善土壤養分、調劑土壤微生物含量、調節地力。③整地施肥。播種前深耕滅茬,清除雜草病株,加深活土層,減少土壤表層病原菌;適時中耕,科學施肥,選用優質腐熟有機肥、生物肥,禁用未腐熟肥,保持氮磷鉀元素平衡,可提高株苗抗菌侵染能力,降低發病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