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強
(宜賓市翠屏區象鼻街道辦事處 四川 宜賓 644012)
仔豬腹瀉是規模化養豬場的常見病,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30 kg 以下的仔豬的發病率高達46.5%,致死率高達15%,是制約養殖業發展的重要疾病[1]。仔豬發生腹瀉后生長發育減慢,仔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降低,很容易繼發感染其他疾病,導致仔豬大批死亡,給養豬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尤其隨著養豬業的規模化發展,造成仔豬腹瀉的因素比較復雜,表現為病毒性、細菌性等多種疾病交叉混合感染,癥狀變得復雜,診斷和防控變得困難,因此,探討分析引起腹瀉的病因,并根據發病情況采取對應的措施進行防控非常重要。
仔豬腹瀉是消化系統機能障礙引進的一種綜合癥狀,典型表現為腸道內菌群失調,導致消化不良,大量的水分、糞便等排出體外,引起仔豬脫水,導致仔豬衰竭死亡。引起仔豬腹瀉的因素主要有兩類,一類為傳染性因素,主要是由于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另一類為非傳染性因素,主要是由于飼養管理不當,營養缺乏以及受到日糧抗原應激而導致的腹瀉。
1.1 傳染性因素
1.1.1 細菌性腹瀉。由大腸桿菌、魏氏梭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是規模化豬場最常見的疾病。①大腸桿菌病是一類急性腸道傳染病,誘發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可以導致仔豬腹瀉的有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黃痢主要發生于7 日齡以內的仔豬,呈急性經過,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出生后的仔豬一旦有一頭感染,就會導致整窩感染發病,致死率高達90%。發病后典型癥狀就是排出水樣糞便,呈黃白色或者黃色,有腥臭味,病情嚴重的仔豬會導致排便失禁,脫水衰竭而亡。仔豬白痢以15 ~30 日齡的仔豬發病率高,發病仔豬排出糊狀或者漿狀的白色糞便,病豬食欲不好,采食量降低,逐漸變得消瘦,如繼發或者并發其他疾病,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率上升。②仔豬紅痢是新生仔豬發生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是由C 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發生于3 日齡以內的仔豬。急性型病例在仔豬出生后數小時就可以感染發病,排出紅色的血便,病程最長持續2 d,就可以導致仔豬死亡,病死率高達90%以上。慢性型病例病程持續時間較長,一般為5 ~10 d,病豬表現為間歇性或者持續性的腹瀉,病豬消瘦,生長停止,即使治愈也會發展為僵豬,最終被淘汰。③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的和豬引起的,尤其1 ~4 月齡的仔豬易感性強。急性感染病例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病,高熱,呼吸困難,出現腹瀉和腹痛癥狀,該類型又被稱為敗血型,病程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 ~4 d。慢性感染病例出現肺炎、壞死性腸炎癥狀,病豬排出黃色或者暗綠色的稀便,糞便中常伴有脫落的組織碎片和血液,有惡臭味,病程持續時間長,可達數周。
1.1.2 病毒性腹瀉。隨著養豬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仔豬病毒性腹瀉發病率也逐漸增高,嚴重制約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臨床上可以導致腹瀉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病等。①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誘發病原為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10 日齡以內的仔豬易感性強,發病后典型癥狀為水樣腹瀉、嘔吐,仔豬的死亡率高達100%,該病傳播速度快,多呈地方性流行。②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發病后典型的癥狀為水樣腹瀉、嘔吐、全身脫水,病豬沒有食欲,持續發病3 ~4 d 就會因脫水死亡。該病和傳染性胃腸炎的癥狀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兩種疾病通過臨床診斷無法區分,確診要經過血清學檢測。各種年齡段的豬都可以感染豬流行性腹瀉,但是保育豬和育肥豬發病率較高,新生仔豬的發病率較低,該病和傳染性胃腸炎一樣也是高致死率的傳染性疾病,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發病率高,呈地方性流行。③豬輪狀病毒感染也是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輪狀病毒病在翠屏區的發病率較高,常和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并發或者繼發感染,加重腹瀉程度,導致仔豬死亡率上升。豬輪狀病毒病主要發生于10 ~40 日齡的仔豬,冬季多發,發病仔豬排黃白色水樣或者稍黏稠的糞便,癥狀和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但該病癥狀相對較輕。
1.2 非傳染性因素
1.2.1 飼養管理因素。飼養管理不當,仔豬圈舍溫度低,濕度大,空氣不清新、有害氣體含量高,氣溫突然下降,轉換飼料沒有進行過渡,飲水不清潔等都會誘發仔豬腹瀉,尤其初生的仔豬,身體機能不健全,皮下脂肪薄,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很容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導致腹瀉。飼料投喂不均勻,有的仔豬采食量大,也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腹瀉。飼喂母豬的飼料被霉菌污染,霉菌毒素會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損害,導致初生的仔豬出現腹瀉或嘔吐的癥狀。
1.2.2 營養因素。導致營養性腹瀉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初生仔豬沒能及時吸吮初乳,不能從母體中獲得被動免疫,導致機體的抵抗力下降,受到應激因素的影響會出現腹瀉。另一種情況是沒能給仔豬及時補料,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導致機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差,從而受到應激會導致腹瀉。
1.2.3 日糧抗原應激的影響。仔豬在哺乳期和保育期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尤其消化機能較差,仔豬6 周齡以前,消化道內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很低,當仔豬補料后,飼料中的蛋白質等抗原物質就會激發系統的免疫反應,出現過敏癥狀,導致小腸絨毛萎縮,腸道上皮細胞的通透性提高,引起過敏性腹瀉[2]。此時,還容易感染細菌、病毒等,引起病毒性或則細菌性腹瀉,加重養豬場的經濟損失。
2.1 提高飼養管理水平。仔豬在養殖過程中,豬舍內的溫度要根據仔豬的不同生長階段進行調節,濕度維持在60%~65%,要避免溫度的驟然變化,同時,還要注意豬舍的通風換氣,保持豬舍干燥。要及時清理豬舍內的糞便,做好消毒。仔豬斷奶、補料、換料等要逐漸進行,如斷奶最好先白天讓母仔分離,晚上合并,最后再將仔豬留在原豬舍飼養,斷奶前后飼喂次數和方式要要保持一致。仔豬補料要飼喂容易消化的飼料,并且少喂勤添,逐漸增加飼喂量;仔豬斷奶后更換飼料要逐漸進行,一般1 周更換完畢,要避免突然換料給仔豬造成應激引起腹瀉。
2.2 加強對妊娠母豬和仔豬的飼養。增強仔豬體質,提高仔豬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是降低仔豬發病率的關鍵措施。科學配制妊娠母豬的日糧,確保營養平衡,促進胎兒的正常發育,同時要在妊娠母豬日糧中添加氨基酸、維生素E 等添加劑,提高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提升仔豬抵抗疾病的能力。仔豬出生后要在15 min 內讓其吸吮初乳,及時獲得被動免疫保護。從7 日齡開始給仔豬進行補料,促進胃腸道的發育,提高仔豬斷奶后對植物性飼料的消化能力,增強仔豬對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降低飼料抗原的過敏反應。仔豬斷奶后,在日糧中添加適量的微生態制劑、酶制劑等,提高仔豬對飼料的消化能力,維持腸道內菌群平衡,降低腹瀉的發生率。
2.3 細菌性腹瀉的防控措施。防控細菌性腹瀉,除了加強對母豬和仔豬的飼養管理,消除各種誘發因素以外,還要做好疫苗免疫和藥物防治工作。預防大腸桿菌病常用的疫苗有大腸桿菌K88-K99 基因工程苗和利用本地菌株制成的自家苗,大腸桿菌的血清型較多,而且不同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性較差,因此利用自家苗進行免疫接種的免疫保護率比較高,效果比較好。一般在母豬產前2 ~3 周用自家苗急性接種,疫情嚴重的地區在仔豬出生后的12 d 要加強免疫1 次;預防仔豬紅痢常用仔豬紅痢滅活苗在妊娠母豬產前30 d、15 d 各接種1 次,仔豬通過初乳獲得母源抗體保護;預防仔豬副傷寒,可以用仔豬副傷寒弱毒疫苗給斷奶仔豬進行口服或注射,一般首免在30 ~40 日齡,加強免疫在70 日齡左右。當豬場發生了細菌性腹瀉以后,通常利用抗菌素進行治療,但是細菌很容易產生抗藥性,在進行治療以前要進行藥敏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常用的抗菌素有磺胺類藥物、土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等,對于脫水嚴重的仔豬,要利用葡萄糖生理鹽水進行補液。
2.4 病毒性腹瀉的防控措施。對于病毒性腹瀉還沒有特效的藥物進行治療,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利用疫苗進行免疫預防。保持豬舍衛生干凈,做好定期消毒,加強仔豬出生后的護理工作,是預防病毒性腹瀉的重要措施,同時要根據當地疫病的流行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做好免疫接種工作。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病、豬流行性腹瀉等病毒性腹瀉病都有商品化的疫苗,根據養豬場的具體情況采用合適的疫苗進行預防,如防控傳染性胃腸炎可以在妊娠母豬產前40 d、15 d 接種傳染性胃腸炎疫苗,仔豬通過初乳獲得被動免疫保護[3]。沒有發生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豬場可以不接種。接種疫苗后要定期進行抗體檢測,根據抗體水平優化免疫程序。仔豬發生病毒性腹瀉后要馬上進行隔離,并將糞便和污染物進行清除,以免疫病擴散蔓延。病豬利用干擾素、硫酸粘菌素等進行治療,防止繼發感染,對于脫水的病豬要及時進行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