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梅
(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 河北 蔚縣 075700)
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跨蔚縣、涿鹿兩縣,總面積26 700 hm2,保護對象是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和褐馬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護區一項基本工作,做好防火工作是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前提。
1.1 保護區山高坡陡林密,海拔高度800 ~2 800 m,落差大,坡度大于30°,林區多為崎嶇山路,灌草叢生,交通極不便利,撲救火困難。
1.2 保護區地處北京西部,為京津地環境保護區發揮著固沙源、涵水源、凈空氣的作用,區內森林覆蓋度達到80%,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華北地區野生動植物分布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保護價值高,發生火災損失嚴重。
1.3 保護區內無居民,人為活動相對較少,沒有生活設施,建筑物少,主要為保護監測設施,僅有一條公路和一條輸電線路穿過保護區部分區域。
1.4 保護區內主要溝谷皆有溪流,水源充足、水流量較大,但沒有較大較深水域形成。
2.1 國家政策越來越有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開展,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及森林防火黨政領導負責制、林長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出臺,保護區周邊政府社隊防火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保護區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地方有力的支持,森林防火不再是保護區一家的工作,尤其是保護區周邊火情、火災的發生大幅度下降,外火入侵保護區的威脅大大降低。但保護區周邊居民對保護區的存在認同感不夠,對保護區封山、農田野外用火打擊等防火措施心有抵觸。
2.2 保護區建區近40 年,封山保護區內林草資源得到有效恢復,可燃物載量成倍增加。保護區外圍,由于退耕還林等項目的實施,社隊近山的土地以種植杏樹為主,經濟林木在保護區與社隊農田間形成2 000 ~3 000 km 的林帶,加之農田秸稈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大量丟棄于溝塘,農田著火極易順山勢進入保護區范圍,危及保護區森林資源安全。
2.3 保護區因為項目資金支持,防護力量大大增加,不再是單純的人防,在防護人員得到增加的基礎上,防護物資配備充足,還增加了無線對講、實時巡護系統、無人機、防火視頻監控等科技裝備,基本實現了人、物、技,空、地、人立體巡防,防護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2.4 林區周邊生產活動發生極大改變,靠山吃山不再是簡單的以打柴、放牧、狩獵、刨藥為主的行為,取而代之的是生態旅游、林區養殖等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導致進山人員發生改變,老山人不再進山,游客、踏青人員、“驢友”成為進入保護區的主要人員,且進山路線不再固定,因防火意識的差別給森林防火帶來新的問題,野外用火不確定性增加,火源管控難度加大,保護區內部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增加。
3.1 做好“六清”。在保護區周邊與社隊林地農田交界處開設清理防火隔離帶,形成有效阻隔,防止外火入侵,同時及時清理林邊、地邊、墳邊、設備設施、路邊的可燃物。
3.2 防止無關人員入山,嚴格控制野外用火。全年進行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在關鍵地段,關鍵時期24 小時巡護,設立檢查哨,防止非法入山、野外非法用火,加大打擊力度,加強深山巡查,清理入山人員。
3.3 提高撲救能力。加強消防隊訓練,提高防撲火技能。在保護區內選擇合適區域建設攔水壩等儲水設施,購置適合保護區的以水滅火裝備,并進行演練,充分利用保護區水源進行滅火。
3.4 加強與周邊政府社隊聯防,共同制定森林防火方案,采取統一有效的措施,防止火災的發生。嘗試引領居民在合適的區域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增加周邊居民收入,讓保護區發揮經濟效益,增加居民對保護區的認同感,主動參與到保護區森林防火工作中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