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在部隊,我就是這樣訓練士兵的,后來他們個個都像鐵打的男子漢,為什么親生兒子不吃這一套?”
陸先生是一名轉業軍人,剛剛回家鄉參加工作。他發現 10 歲的兒子小帆身上有許多毛病:嬌氣、厭學、沉迷于游戲等。他決定實施吃苦教育,讓小帆“有點兒男子漢的樣子”。
陸先生參照軍隊規范,給小帆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以早晨為例:6點半起床,10分鐘完成床鋪整理和洗漱,然后跑步20分鐘,7點半之前吃完早餐,出門上學。小帆叫苦不迭,但懾于爸爸的威嚴,只得服從。
妻子想勸陸先生別操之過急。他大手一揮,振振有詞:“只有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他才知道自己現在的生活多么幸福,才懂得珍惜和感恩,才吃得下學習的苦!”
接受了兩個月的吃苦教育,小帆的學習成績并沒有起色,家庭作業做得更慢了,因為陸先生檢查出1道錯題,要罰小帆做10道同類型題,檢查出1個錯別字,要罰小帆抄20遍,時間自然拖得很久。
正如小帆不配合吃苦教育那樣,現實生活中,吃苦教育并非總是有效。有些孩子體驗了生活疾苦后會發生積極變化,有些孩子則無動于衷。有時,人為設置障礙制造出來的苦,往往不能激勵孩子,反而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動和無助。
對孩子來說,真正的吃苦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設定好的困難,而是主動迎接成長過程中的一切挑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能力有限吃苦是自然的事,比如走路摔倒、挨餓、打架吃虧、競爭不過別人等,這些苦是孩子必須面對的挑戰,只有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才能獲得成長。
陸先生對小帆的吃苦教育,讓小帆叫苦不迭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難熬的是精神折磨。來自爸爸的鄙視、批評和否定,讓小帆的自我評價大大降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家長不能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而要多一些耐心,給孩子提供長久的支持。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則,不能照搬軍訓方法,更不必學“虎媽”“狼爸”那一套,否則孩子不會喜歡你,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切教育都將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