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2024年五一假期,民眾出行游玩的熱情高漲,全國多地景區再現“人山人海”。有一個新變化值得關注——外國游客變多了。
5月1日當天,北京天壇公園,熙熙攘攘的游客群中,一個“五顏六色”的英國旅行團格外顯眼。原來,聽說可以在景點體驗換裝旅拍,他們馬上預約了這項服務,換上各色中式服裝。在游客拍照打卡最多的“天心石”,這群身穿漢服的外國人一入場,便成為了焦點。好奇的游客拿手機記錄了這一時刻,英國游客有些害羞,但難掩興奮,開心地沖圍觀的人們招招手。
在廣西桂林陽朔,外國游客隨處可見。五一假期,這里有不少外國游客小團隊。在陽朔的山水之間,他們騎行、攀巖,探訪傳統村落,甚至專程體驗武術。
5月5日,攜程發布《2024五一假期旅行總結》。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入出境旅游訂單增速高于國內游。其中,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105%。免簽政策帶來的效應顯著,中國單方面免簽的12國及相互免簽的新加坡、泰國,累計入境游客同比增長約2.5倍。
對于中國入境游逐漸升溫的現象,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旅游管理系博士生導師何建民接受《新民周刊》采訪表示,這是中國政府近來在推動入境旅游方面“系統政策的有效成果”。
回顧最新一輪的入境游加速恢復,可以追溯到2024年春節假期。
3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舉行2024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局長石澤毅介紹,2024年1月至2月,外籍人員入出境共計294.5萬人次,環比增長2.3倍,恢復至疫情前的41.5%。
作為上海中心大廈商務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強對幾個月前的春節假期客流量印象深刻。李強記得,春節期間天氣晴好的日子,上海中心的門票都迅速售罄,大廈118層和119層觀光廳有許多境外游客身影。
“統計數據顯示,當時近6%的游客來自境外。這個數字到了3月,已經上漲到8%。截至‘五一假期之前,境外游客占比已經達到14%。”李強告訴《新民周刊》,景區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已幾乎恢復到三年前的同期水平。
自2024年春節以來,李強和同事們經常忙碌在上海中心大廈一些客流量最大的地點。據他介紹,此前境外游客以港澳臺和日韓為主,而目前的境外游客的客源地則變得更加多樣。“除了日韓和東南亞客流一直較為穩定,我們發現歐美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游客越來越多。其中,俄羅斯游客的占比相對突出。”

隨著入境游熱度攀升,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北京旅游,天安門廣場最受外國游客青睞。
5月6日,在上海中心觀光廳售票處,記者見到了來自俄羅斯的瓦萊利(Valerii)一家人。瓦萊利告訴記者,自己和妻子帶著兩個女兒在前一天到達上海。6日上午,他們一家人先去了豫園,下午來到這里,準備打卡這座中國最高樓。“雖然現在距離我們到達中國才過去一天,但我們感覺非常好,這里的人都很友善。”
除了國籍分布更多樣,來到上海中心的外國游客還有一個特點——以散客為主。五一假期,李強在大廈觀光廳見到一對法國夫妻帶著5個孩子來滬旅游,也遇到了14個結伴而行的西班牙游客。
5月6日是五一假期結束后第一個工作日,不過來到上海中心的外國游客依然隨處可見。一位頭戴棒球帽、留著長長的胡須的年輕小伙,剛剛在幾分鐘內搞定了大廈觀光廳的門票。小伙名叫拉斐爾·帕拉·阿隆索(Rafael Parra Alonso),來自巴西圣保羅。幾天前,他獨自一人從圣保羅出發,來到上海旅行。
免簽政策
12國公民短期來華的免簽政策
延長至2025年年底
2023年12月和2024年3月,中國先后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國和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6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
拉斐爾告訴記者,自己工作的公司與中國一直有業務往來,但自己從未來過中國。直到這一次,終于有機會來領略和巴西完全不同的風土人情。拉斐爾覺得同樣是大都市,上海和圣保羅截然不同,“上海的馬路很干凈。我走著走著,看到這里非常非常高,就決定過來看看”。
在上海中心大廈,像拉斐爾這樣的外國散客還有許多。而在距離上海1300余公里外的湖南張家界景區,更常見的是外國旅行團。他們大多來自同一個國度——韓國。自2024年中國入境游快速恢復以來,張家界景區在社交媒體上被戲稱“長滿了韓國人”。
剛剛過去的春天,韓國游客和滿載韓國游客的大巴車在張家界隨處可見。根據湖南省文旅廳統計數據,這座常住人口近150萬的小城,一季度迎來入境游客26.12萬人次,其中韓國游客達10.51萬人次,占比高達40.23%。有網友調侃,張家界從山腳到半山腰上,放眼望去都是精致的韓式妝容、韓式發型。看著韓國的大叔和阿姨擺出整齊劃一、極具辨識度的拍照姿勢,一不留神,仿佛穿越到韓國家庭劇片場。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中韓兩國旅行社歷時多年共同營造的那句話——“孝順父母,就送他們去張家界旅游。”
家住韓國安山市的鄭巨煥曾經在中國留學。他向《新民周刊》證實了上述說法。據鄭巨煥描述,送父母長輩到中國張家界旅游,在韓國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就叫作“孝順旅行”。
張家界導游協會秘書長李平此前預測,2024年張家界接待韓國游客,將在2023年28萬人次的基礎上增長40%以上。
不僅僅是上海和張家界,中國還有許多地域迎來入境游客的迅速增長。邊檢部門統計,3月1日以來,已經有超過2.8萬人次入境云南,比去年同期增長276%。在首都北京,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消息,2024年一季度,北京市接待入境游客46.9萬人次,同比增長3.1倍,恢復到2019年的67.2%。其中,北京環球度假區是最受境外游客青睞的景點。
今年3月,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提升外籍人員來華工作、學習、旅游便利度”,這一表述無疑對接下來我國發展入境旅游奠定了基調。
從2023年12月起,我國陸續開始對一些國家實施免簽政策,效果顯著。去年12月1日,我國對六國率先實施免簽入境政策。1個月內,六國超11萬人次免簽入境我國。今年“免簽朋友圈”再擴容,截至目前,我國已宣布對13個國家實行免簽政策。此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更是擴增到了54國。
近一段時間以來,為助力入境游加速恢復,文化和旅游部積極出臺“入境旅游促進計劃”。在免簽政策基礎上,全國各地的文旅部門,也紛紛推出舉措提振入境游,一些旅游企業創新產品、提升服務。多方合力,為海外游客提供更便捷的美好中國之旅。
以張家界為例,2023年4月以來,當地政府、主要旅行社與航空公司積極推進韓國航線恢復,目前已恢復首爾、青州、大邱、釜山、務安等直飛張家界航線。對許多韓國游客而言,只需3個多小時就可以抵達張家界。

北京西客站擠滿了正在候車的外國游客。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外國人入境市場有望恢復到2019年的五成。
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提出,推動北京、上海、廣州等重點航空樞紐的國際航班數量加快恢復。航班管家數據顯示,2024年3月中國民航國際客運航線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1.0%。
在廣州白云機場口岸,工作人員全面優化外籍旅客支付便利化環境,全方位落實單方面免簽等便利外籍人員來華政策和措施。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表示,2024年以來不斷豐富入境旅游產品和特色商品供給,持續開發“北京新發現”入境旅游產品。
在上海中心大廈,由于境外游客的國籍分布更多樣,意味著對景區工作人員的外語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強告訴記者,來自俄羅斯和中東地區的游客越來越多,而他們當中一些人幾乎不會說英語。針對新情況,團隊一方面加強內部培訓,另一方面積極尋求與上海各大知名高校合作,在游客到達高峰期安排高校小語種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這些志愿者不僅能夠指導游客預約購票,還可以介紹景點,為不同國家的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政府層面是今年以來入境游迅速升溫背后最主要的推手。”何建民告訴記者,從免簽政策的效應愈發明顯,到增加國際航班數量,再到出海進行旅游推介、宣傳,這些都是國家系統政策發力的成果。

上海中心大廈安排小語種專業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不同國家的入境游客。受訪者供圖
CHINA
2023年,國際旅游業收入達到1.4萬億美元。這個市場是各國都想要去爭取的,中國政府也無法忽視。
采訪中,何建民提到了一組數據:疫情前的2019年,全球國際旅游人次為14.62億,國際旅游收入為1.487萬億美元;2023年,國際旅游業收入同樣達到1.4萬億美元。在他看來,這組數據提醒世界各國,國際旅游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公民一種重要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為廣義上的旅游包含商務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1.4萬億美元還代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重要的外匯收入。這個市場是各國都想要去爭取的,中國政府也無法忽視。”
除了國際旅游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吸引境外游客,發展入境游,還有更深遠的影響。何建民認為,改善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形象,都是國家大力推動入境游的動因。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傅瀚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入境旅游是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中國有句古話叫“百聞不如一見”,沒有什么比旅游更能讓各國人民直觀感受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入境游還有哪些“堵點”?
在此前文化和旅游部新聞發布會上,石澤毅表示,當前外國游客來華旅游還存在一些“堵點”和“難點”,入境游客支付難的問題確實存在。
不過對于一些提前做過功課的外國游客而言,支付或許不是最突出的“堵點”。拉斐爾告訴記者,自己早就準備好支付寶國際版,在中國付款不是一件難事。
線上預約購票進入景區,也讓一些初來乍到的外國游客遇到困難。如今國內諸多文博場館都將線上預約作為入場的重要條件。2024年4月,加拿大籍游客艾米到中國發現,不少文博場館都要預約。他特意了解了預約方式,基本都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小程序預約,而要申請微信號需要將他的手機號進行綁定。一番操作讓他感到復雜,打消了看文博館的念頭。為此,上海市人大代表周衛紅呼吁,文博場館預約系統應對接國際標準進行優化升級,以方便入境旅客暢行。
在上海中心,李強表示團隊已經提前布局,通過和攜程集團合作,打通了外國游客的線上購票渠道。換言之,外國游客甚至可以在到達中國前就通過專門的平臺提前買好票。而針對一些不太會用手機的老年人,他們也在售票處設置了窗口,以支持特殊群體現場購票。
不過,對于意大利人伊斯科(Isik)來說,這些所謂的“數字鴻溝”正反映了中國的科技化。他說,在中國技術帶來的便利幾乎無處不在,滲透到日常生活各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各地幾乎都是如此,“這種進步和統一的程度遠遠超乎我的預料”。此外,在中國旅游時,城市的綠化程度,同樣令他感到驚訝。“我被這里樹木和綠地的數量所吸引。中國的大城市不僅提供了廣泛的現代機會和服務,而且還有整潔、方便的綠地,有一種寧靜的美感。”
2024年以來,不少到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都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旅游視頻。在這些旅游視頻里能夠看到,手機地圖軟件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挑戰。目前,國內兩大地圖運營商——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都沒有設置英文版中國地圖,所以不少境外游客需要結合多個地圖判斷位置,比如蘋果手機自帶地圖、必應在線地圖、Rome2Rio網站等。
2023年,鄭巨煥曾經到中國廣州出差。當時,主流的地圖軟件只有中文,在他看來,這會讓很多第一次來中國的外國人感到困惑。他希望中國可以盡快推出一款全面、智能的英文版中國地圖,讓外國人更好地在中國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