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烏克蘭人Anna在拉薩體驗藏族服飾。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近幾個月,上海的朋友們明顯感到,走在街上的外國面孔變多了。喜歡刷短視頻的朋友們也會發現,很多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的視頻博主帶著外國親戚來中國旅行了,還有長期關注外國人的賬號做起了“機場抓老外一日游”的選題。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相繼對多個國家遞出的免簽橄欖枝也初見成效,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外國人赴華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三倍多,其中免簽入境外國人近200萬人次,同比大漲266.1%。
春秋旅游入境游領隊陳君君告訴《新民周刊》,停滯三年的入境游已經隨著相關政策的推動再度火熱起來,“這幾個月中,一個月里我有十多天都是帶入境游客人,游覽上海及其周邊古鎮,和他們一起感受江南的春天以及我們這座城市更新的點點滴滴”。
而這些來到中國的外國游客,也打破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漸漸愛上了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國家。
外國人進入中國越來越方便。其中,不少外國人是借助“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入境。根據該政策,國際游客只要持有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的聯程機票,就可以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20個城市免簽停留144小時。
因此很多人選擇國際航班量最多的上海為目的地,展開最多6天的“特種兵之旅”。記者注意到,在海外社交平臺上,已有不少博主以“144小時過境免簽”為主題拍攝中國游記Vlog。
比如人氣很高的日本旅游博主Osada小哥,不久前上傳了“社恐宅男的獨狼特種兵旅行”主題視頻,他此次的行程是日本—中國上海—韓國—日本,其中中國的簽證正是過境簽,比起普通簽證,要方便不少。
雖然是第一次到中國,但他在來之前做足了攻略——
“滴”的一聲,通過提前下載的上海公交卡App,他刷開了浦東機場2號線的閘機口,讓之前一直惴惴不安的他對這段旅行終于開始放心起來。
在日本下載的“高德地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搜索路線,Osada確定要在2號線的南京東路站下車,對著鏡頭,他如釋重負:“沒有下地圖軟件就完蛋啦。”
乘坐紅眼航班到上海的Osada出站后,第一時間想找一家早飯店。此時,一塊粉色的招牌吸引了他,經過研究,他確認這是有名的上海小籠包。于是戰戰兢兢,他坐進了店里,拿著支付寶掃了桌上的二維碼——菜單出現。深感神奇和便利的Osada退出后又重新掃碼給粉絲們科普自己的見聞。掃碼點單付費,不需要跟服務員溝通,餐品就會自動送上面前,對于社恐來說實在太友好了。Osada就這樣心滿意足地享用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一餐。
休息充電后,他又來到了田子坊,還購買了上海特產大白兔奶糖,這一回,他用的是微信支付。
…………
Osada的視頻上傳網絡后,很快引發了大家的熱議。有中國網友留言:“看得出來攻略已經做得很完善了,我是不敢保證自己到旅游景點能不踩雷,他一外國人幾乎次次點的東西都不難吃。”有網友夸他是幸運兒:“所有交通工具都沒坐錯,甚至景區的船也坐到了最合理的性價比最高的,被推薦的店都不用找一下就發現,路邊偶然遇到的也都沒踩雷,需要排隊的都沒怎么排,連周五去迪士尼排隊需要一兩個小時的項目他都只排了20分鐘。”還有中國網友表示Osada的視頻雖然很長,但基本都是有效信息,連他都想參考這位日本博主的路線游上海了,“平實瑣碎但又輕松愉快”。

Osada特別喜歡上海的小籠包。視頻截圖
Osada因為自己容易感到不安,便會事先搜集很多信息,又因準備充分所以獲得了較好的旅游體驗,在網絡上獲評“不安仙人”的雅號,成為不少人心中“144系列”視頻的最佳博主。
另一對比較出圈的“144”博主,則是基本沒做攻略,到了中國全靠比手畫腳溝通的加拿大夫婦Steve和Ivana。從去年12月第一次游玩上海后,這對夫婦先后通過該簽證政策去了中國澳門、中國香港、重慶、西安、哈爾濱等城市,中國主題的視頻也成為了他們近期Vlog的主角。
在他們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外國人國內游的常見問題。比如支付問題,因為國際游客所持有的信用卡或儲蓄卡在境內可能無法使用;而他們熟悉的Apple Pay在國內許多商店并不支持……他們盤點了一些關于中國入境游“喜歡”和“不喜歡”的點,但同時,他們依然喜歡中國人的熱情好客。Steve表示:“中國人非常熱情和外向,盡管語言不通,但他們會盡所能來幫助你,并且中國的公共交通總是可靠、實惠、隨時可用,只要1美元就能乘坐地鐵。”

Osada提前下載了各種旅游App。視頻截圖
事實上,許多來中國旅游的外國博主都留下了這樣的反差印象。一位來自德國的博主“KenAbroad”在結束了第一次中國旅行之后表示,“老實說,我本以為這里會更混亂一點,因為這是一個擁有2600萬人口的都市,道路一定會很混亂、沒有秩序”。但讓他吃驚的是,這里“super quiet(超級安靜)”。
中國文化和美食是吸引外國人來華旅游的關鍵誘因。而隨著社交媒體上中國旅游的視頻越來越多,吸引外國人來華旅游的理由,也越來越具象化、多元化、細分化。
陳君君主要接待的是到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游玩的入境游客。她告訴記者,來中國之前,很多境外游客都已經通過同事或他們常用的社交平臺上的短視頻,了解了來中國旅游的注意事項,對中國的安全性、友好度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上海,歐美國家的游客,還是很喜歡去豫園,那里既有深具中國特色的古代建筑,又有琳瑯滿目的小吃,還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旅游紀念品。”陳君君補充道,“對于來自中國周邊國家的游客,如越南游客,就對上海的一些新的網紅景點很感興趣,像是最近很火熱的上海博物館東館。”
五一前,承載著4000多名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游客的“海洋光譜號”郵輪靠泊上海,創下國際游客單船入境中國旅游的最高人數紀錄。
他們中的不少人是第一次到中國,從奧地利維也納遠道而來的Frank夫婦一走出郵輪,就被通道上一張大幅風景照吸引:圖片上大片的樹長在水中,看起來非常漂亮,是青西郊野公園的水杉林。他們用手機翻拍下了水杉林的照片,決定有機會的話,讓導游帶他們實地體驗。

一位外國游客在現場下單購買了機器人制作的現磨咖啡。攝影/楊建正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對于外國人來說,一些地道中國食物同樣是對一座城市最直觀的印象。陳君君接待的境外游客,對于川菜、粵菜、上海菜等都很熱衷。他們喜歡在社交平臺上做攻略,知道綠波廊、朱家角古鎮等。“我記得有一位50多歲來自匈牙利的客人,見到我的第一天,就點名一定要買上海的珍珠奶茶,因為她提前看過了很多視頻,就想著這次一定要真實地過一過嘴癮。”
有人喜歡請導游深度體驗,也有人愿意自由探索陌生國度。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無疑是讓人感到友好的“新手村”,因為各交通樞紐的英文標識都非常清晰。尤其上海兩個機場,標識上還寫有中英日韓等多國文字,方便外國人查看。平時機場也會有志愿者與工作人員,可以在現場與他們進行順暢溝通。
隨著社交媒體上中國旅游的視頻越來越多,吸引外國人來華旅游的理由,也越來越具象化、多元化、細分化。
陳君君在帶團過程中時常會聽到外國游客對如今中國生活的便利化稱奇,“不僅可以用一部手機解決吃穿住行,而且便利店觸手可及、街頭咖啡館林立、摩天大樓遍地等等”。

俄羅斯太極拳愛好者來河北學習盧氏太極拳。
當然,還有被頻繁提及的支付問題。據陳君君觀察,現金和刷卡(國際信用卡)仍然是境外游客主要選擇的支付方式。“我帶的游客,基本都會事先兌換一些人民幣,用在購買紀念品、飲品等小額支付上。大額支付基本上選擇刷卡,沒有遇到什么問題。”
許多老外不甘于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觀,總想體會不同的中國特色。于是在中國YouTube點擊旅游景點顯示結果中,拉薩、大理、昆明、重慶、蘇州等城市逐漸有了熱度,而像上饒望山谷、大涼山懸崖村、福建土樓、陽朔遇龍河、德天瀑布等小眾景點,也正在被認識。
Anna不久前就和朋友乘坐高鐵去江西上饒來了一次古風之旅。Anna是在華工作的烏克蘭人,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0多年,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各地旅游,中國的許多景點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上饒這個地方是我在ins上刷到的,看到有別的博主去了,拍的照片我很喜歡,趁著周末就出發了。”她對小鎮上隨處可見的辣椒串印象深刻,因為四川火鍋是她的最愛,“我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湖南,那里的菜也好吃,但一吃就長痘。我覺得很少菜能比火鍋更好吃,我的朋友們總是讓我找地方帶他們吃蟲子,不過這得去云南吃吧,所以我帶他們去火鍋店吃豬腦,他們說吃起來像豆腐”。
上饒的自然風景也令她流連忘返,她還和朋友在上饒拍攝了漢服照。“現在漢服可火了,我喜歡到一個地方,就穿那里的民族傳統服飾體驗。”
這樣的照片,Anna著實拍了不少。在貴州苗寨,穿上苗族服飾的她別有一番韻味;在拉薩,藏族服飾跟她相得益彰……
兩年前,Anna還去了新疆,最喜歡喀納斯湖碧綠的湖水,還有古樸簡陋但原汁原味的邊陲小鎮禾木;早年也去過張家界,買到了從北京出發去湖南最便宜的硬座火車票。
“綠皮車,硬座,20多個小時。”Anna對此印象深刻,“相比于十幾年前,現在在中國自由行可方便太多了。過去很多地方沒有英文標識,上網不方便,地圖也只能看紙質的”。
Anna每年要接待不少從家鄉而來的客人和朋友,她總是推薦他們使用微信和支付寶進行支付。“部分外國銀行卡也被允許綁定支付寶和微信進行支付,這樣他們在中國花錢就方便了。”
如果出了上海這樣的大城市,Anna認為外國人最大的麻煩來自于在餐廳點單。“我朋友就鬧過一個笑話,他當時學了一點中文,想吃俄式紅腸,便跟服務員說‘要一份紅腸,結果服務員給他倒了一杯紅茶,他喝完后問服務員:‘紅腸呢?服務員又給他加了一杯紅茶。”Anna說,許多地方的特色餐廳,沒有英語菜單,也沒有菜品的圖片,如果不會中文,純粹的中國方塊字無異于天書,“就算用了在線翻譯,點到什么菜也只能看運氣,比如夫妻肺片這樣的菜名”。
即便如此,在問到外國人在中國旅游的便利度時,Anna還是給出了高分。“我的很多朋友都跟我說,跟歐洲相比,到中國旅游簡直是方便太多了,比如上海,想去哪里都可以坐地鐵,這在國外很多城市是做不到的。而且中國到處都有飛機場,就算是十八線小城市,下了飛機后打車去景點,費用也不會特別貴。要是在歐洲,可能打一趟車一個月大半工資就沒有了。”因為工作的關系,Anna常去江浙滬的十八線小城市出差,在她看來,這些地方的城市建設絲毫不比國外遜色,甚至更為整潔,“高樓大廈也不少”。
中國人的熱情友好也時常令她感動。“我中文還不好的時候,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有時候我要去一個地方,又說不清楚,他們會耐心地指引我,甚至還有人明明要去相反方向,但他會先花很長時間帶我去我的目的地,再自己回去。”
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建立起對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立體認識,這或許就是旅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