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4月21至30日,本人隨團到巴基斯坦北部旅游,以下是本人耳目所及,對該國經濟一鱗半爪的印象。
巴基斯坦仍然是個不發達國家。2023年,人均GDP不到1600美元,這在普遍貧窮的南亞國家里都算低的。
巴基斯坦有著或許是南亞最好的交通基礎設施。4月24日,我們從伊斯蘭堡南下到哈拉帕去探尋印度河文明遺址,486公里,大約五分之三是高速公路,時速和路況都不錯。聽地陪導游說,我們走的這條還是上世紀60年代韓國大宇公司承建的M-1高速公路。而中國承建2016年開工的“一帶一路”重要工程,全長1152公里的PKM高速公路是貫穿巴國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其主要地段,南部的蘇庫爾到木爾坦392公里,為6車道全智能高速路,時速為120公里,其質量和路況在南亞都首屈一指。這些年,我們去過南亞的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上述諸國的路況比巴國有較大差距。尼泊爾甚至還沒有高速公路,公路路況慘不忍睹,時速僅20公里。
網絡通信則不盡如人意。團友們不管是用買的巴國上網卡,還是“一帶一路”的流量包(一天8.8元),或者酒店里的WIFI,網速都很慢,還常常中斷。傳照片的速度之慢簡直是災難級的。寬帶速度甚至不如我們剛去過的尼泊爾。
人口增長過快,糧食漸難自給。1947年,印巴分治時,巴基斯坦(包括現在的孟加拉國,1971年印巴戰爭后脫離了巴基斯坦)人口五千萬。據官方統計,巴基斯坦現人口2.4億,為世界上第五人口大國,但實際上恐怕接近3億了。巴基斯坦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貫穿全境的印度河流域平原面積遼闊,土地平坦、肥沃,雨量充沛。光旁遮普省和信德省兩個省產的糧食過去就能夠滿足全國需求,還有大量富余出口。然而,據在巴基斯坦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一位中國籍教授介紹,這幾十年巴基斯坦農業現代化不進反退了,這樣下去,能否養活自己都是問題。
巴基斯坦有著或許是南亞最好的交通基礎設施。
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據地陪導游,一個來巴國學習工作生活已經十年的中國女生說,十年前,人民幣對巴國盧比的匯率是1:20,,現在則是1:40了。目前的通脹率為17.3%。考察伊斯蘭堡超市里可以比較的日用品,如在巴國的外資企業生產的可樂、餅干、方便面、化妝品等,價格和北京的竟差不太多。十年來,巴國經濟增長率實際上并不低,但由于本幣貶值嚴重,用美元表示則顯得增長緩慢。1980年,中國和巴基斯坦人均GDP都在300美元左右起步,現在中國已經突破12000美元,巴國還只是1600美元以下。
貧富差距大。據地陪導游說,首都伊斯蘭堡的普通公務員、教師月薪也才三四萬盧比,合人民幣不到一千元。衣著考究、舉止優雅的中產階層(醫生、律師、工程師等)收入數倍于此。富人區的豪宅,均為花園洋房、深宅大院,都雇有私人保鏢武裝護衛。旅游景點、車站、街道都可見到乞丐。即使是非周末的工作日,在公園、酒店周圍等公共場所,都有非常多隨意溜達的中青年人,難道他們不用上班掙錢過日子?
“巴鐵”效果顯著。巴鐵是中國民眾對巴基斯坦的友好昵稱,用以形容兩國之間非常緊密和牢固的雙邊關系。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深入,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代表的中巴經濟合作給巴基斯坦經濟注入了活力。中巴經濟走廊沿線的城市無論是基礎設施、就業狀況都大大優于其他地區。按那位旅居巴基斯坦的中國教授話說,過去巴國電力特別缺乏,每天停電十幾次是常態,由于中國援建了大量的電站,現在居民用電一天難得停電一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