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解月光


[摘 ? 要] 以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研究首先以技術貢獻觀統領技術整合觀、馴化觀等觀點,深刻詮釋教育數字化的邏輯內涵,分析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歷史契機及必然。其次,剖析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普惠、公平、優質、和諧的價值屬性,探討其內含的規?;?、個性化、結構化、協調化等技術命題,并解構數字化蘊含的技術賦能效力,進而建立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內在邏輯。最后,提出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具體路徑,即數字聯通,推進普惠;數字計算,致力公平;數字調節,提質增效;數字交互,臻于和諧。
[關鍵詞] 教育數字化;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賦能; 轉型; 路徑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楊鑫(1991—),男,山東鄒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數字化、課業負擔智能削減、校長及教研員信息化能力建設等研究。E-mail:yangx846@nenu.edu.cn。
一、引 ? 言
推進教育數字化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抉擇。在中國現有自然、社會、歷史、人口條件下,沒有數字化,就很難實現大規模、個性化、高質量、和諧發展的教育現代化。提升數字化力量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力是教育數字化之所以要“轉型”的根本動因。當前,把握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屬性,探索數字化“何以能”及“如何能”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邏輯理路及實踐路徑,進一步凝練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數字化話語體系非常必要。
二、教育數字化為何要轉型
教育數字化是推動教育變革發展的重要動力,內在關涉教育與技術、工具與價值、繼承與發展等多重矛盾范疇。現代化發展新階段、新情況、新趨勢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出要求。把握教育數字化的豐富內涵,探討其轉型的歷史契機是教育數字化研究與實踐的基本前提。
(一)內涵詮釋:教育數字化觀念的繼承與發展
教育數字化被認為是教育信息化在數字時代的一個特殊發展階段,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1]。教育數字化內涵豐富且復雜,從文本構成來看,其以“化”為動點展開,內在刻畫“教育”與“技術”兩個核心范疇相互聯系、貫通轉化的動態邏輯關系。因對“化”的運動性質、主體、對象、過程及目的等邏輯的認識不同,關于教育數字化的理解存在著不同觀點。
(1)“技術整合觀”,關注教育數字化的過程及結構屬性,將“化”理解為“整合”,強調以“數字技術”合化“教育”,主張將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系統全要素、全流程、全業務和全領域,轉變教育環境、治理模式及評價方式,推動教育組織、模式與業態創新[2],以實現教育生態重組之目的。而根據技術與教育之間的擬合程度,又表現出從“整合”到“融合”乃至“深度融合”的漸進梯度[3]。
(2)“技術馴化觀”,關注教育數字化的技術屬性,將“化”理解為“馴化”,強調根據“教育需要”馴化“技術”,認為數字技術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主張根據教育需要及規律,馴化數字技術,設計開發教育資源、工具及軟硬件設施,將天然形態的數字技術改造為具有特定教育結構及功能的教育工具,以提升其教育價值及效能,追求通俗意義上的“能用、易用、好用”。
(3)“技術貢獻觀”,關注教育數字化的目的及價值屬性,將“化”理解為“賦能、轉化”,強調將“數字技術”轉化為“教育效益”,主張工具屬性與價值屬性的統一[4],關注技術應用對教育績效生成的實際貢獻力。該視角下,技術整合、馴化、賦能等均是“化”的過程及手段,而“化”的最終目的指向教育效益生成。換言之,教育數字化的本質不在于教育中數字技術應用規模的提升及形態轉變,而在于“數字化帶來的效益在教育整體效益中所占比例逐漸上升”。
三種觀點分別揭示數字化的結構、技術及價值屬性,“整合觀”“馴化觀”闡釋“貢獻觀”關于教育數字化價值實現的結構過程及技術動力機理;“貢獻觀”則詮釋“整合觀”“馴化觀”內在運動—“化”的價值邏輯。本研究以貢獻觀統領整合觀、馴化觀,從系統論的視角對教育數字化做出解釋,即為滿足特定的教育發展需要,馴化數字技術,調整數字化系統要素結構,協調技術與教育的關系,以激發數字技術的賦能效力,不斷提升“技術力量在教育績效中貢獻力”的教育改革及發展過程。而數字化“是否有助于”或“在何種程度上”提升教育效益,是判斷其實踐成效的根本標準。因此,探討數字化何以達成教育價值應是教育數字化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問題。
(二)轉型契機: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訴求
教育數字化為何要轉型,不同視角在不同層面給出不同答案,包括時代因應、形勢挑戰[2]、技術驅動、需求演變[5]等諸多解釋。本研究認為,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時代任務是對這些原因的系統歸納和集中表達,是轉型的重要歷史契機。轉型是事物為適應新形勢,主動調整觀念、結構、運轉模式以實現新功能的過程。而教育數字化轉型就是為了適應教育發展新情況,調整技術融合結構,激發新效力,達成新價值的求變過程。
1. 以轉型適應新形勢
教育數字化具有實踐性,根植現實經濟社會環境,依賴具體的、歷史的物質技術條件,服務于特定的教育發展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人類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彰顯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6],集中滲透中國樣式的教育現代化價值追求、現實基礎及道路選擇,闡明教育數字化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揚棄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傳統舊模式,主動轉型是數字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2. 以轉型達成新價值
教育數字化具有價值性、方向性,數字化建設方向與教育發展方向動態契合、統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根植中國基本國情、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內含豐富的價值主張及實踐訴求,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價值邏輯。教育數字化價值目標及取向轉型則旨在對標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價值定位,是精準賦能現代化價值達成的重要前提。
3. 以轉型實現新結構
教育數字化具有物質性、系統性,協調數字化系統結構轉變,是適應新形勢、激發新效能的物質基礎。系統論認為,關鍵要素及結構影響甚至決定系統功能。轉型是實現新結構的根本途徑,涉及要素、結構、行為、制度、觀念等諸多層面的協調演變,表現為將新一代數字技術引入教育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調整數字化要素結構、模式流程、思想觀念等,以激發數字化賦能效力,推動教育系統整體結構轉變及功能躍遷。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教育數字化之所以轉型的根本動因。數字化如何轉型才能有效推進教育現代化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命題。而剖析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屬性、價值主張,解構數字化內含的技術賦能效力,明晰教育數字化“何以能”及“如何能”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邏輯,是當前必須面對與認真回答的前提性問題。
三、教育數字化何以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把握數字化何以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在于,從邏輯上詮釋數字化效力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價值主張的支持作用。本研究的論證路線為:(1)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隱含的教育命題,映射提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特征屬性;(2)考察特征屬性內在的技術需求,剖析數字化蘊含的賦能效力,以形成現代化命題的數字化回應;(3)推演數字化效力與教育現代化價值追求的內在關聯,建立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邏輯通路。
(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屬性
對于現代化內涵的理解存在過程論、水平論、特質論等幾種基本觀點[7]。本研究意在從特質論視角探討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屬性及價值追求。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構成部分,旨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人。教育方式與目的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對基本范疇,以此范疇審視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及本質要求的具體論斷[6],可以探尋其內在蘊含的豐富教育命題及意蘊屬性,具體見表1。
可以發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和本質要求,集中體現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特征屬性與價值追求。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等論斷體現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實踐過程及方法的屬性要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論斷則傾向于指向現代化建設者素養品質要求,體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人本價值及目的屬性。據此,本研究認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屬性可以從普惠、公平、優質、和諧(人與自然、社會、自我)四個維度予以把握。其既是關鍵屬性,又刻畫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與價值追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
(1)普惠: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現實,映照教育維度旨在揭示中國教育人口、需求的體量規模之大,詮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普惠性,要求教育服務應最大程度普遍惠及最廣大教育人口,最大滿足其教育需求。
(2)公平:“全體人民”“共同”等核心表達在教育維度上旨在闡釋教育成果應被受教育者共同充分享有,在普惠的基礎上,進一步詮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公平性要求,本質表現為教育服務能夠個性化滿足個體發展需要。
(3)優質:“富裕”“物質文明”本是經濟學概念,在教育維度上則意在強調個體占有教育資源服務的質和量,詮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內在的優質性,要求教育服務質量應該是高質量、高水平的。
(4)和諧: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內在關涉人與自我、自然、社會和諧關系構建的價值命題,詮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育人的“和諧性”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范疇,要求教育現代化致力培養受教育者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能力,發展其和諧處理自然及物質實踐問題的“求真力”;“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質刻畫國與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范疇,要求教育應培養受教育者與他人、社會和諧相處的思維能力,發展其和諧參與社會生活的“求善力”;“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文明”等反映人與自我的關系范疇,要求教育應培養受教育者與自我和諧相處的思維能力,發展其尋求和美生命境界的“求美力”。前期研究將這種育人追求的和諧旨趣表達為“智慧”,詮釋為工具、價值、意義理性[4],表征個體求真、求善、求美的能力。
由上可以系統地把握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關鍵屬性框架,即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就是要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優質、普惠、和諧發展。當然,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保障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普惠、公平、優質、和諧發展,建設教育強國,創造人類教育新形態的根本保證。
(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命題的數字化回應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作為時代宏觀命題,從不同立場出發會得到不同答案。教育數字化為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1],是技術立場做出的重要回應。厘清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內含的技術命題,明確數字化的賦能效力,把握兩者關系,才能回答該問題。
1.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技術命題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普惠、公平、優質、和諧發展內含的關鍵技術命題可以對應詮釋為“技術如何擴大教育規模”“技術如何實現個性化公平”“技術如何優化教育資源服務”“技術如何推進人與多元世界和諧相處”。(1)教育普惠主張將教育優質資源與服務最大范圍覆蓋最廣大教育需求人群,而如何低成本且有效地將有限資源及時共享給巨大規模的教育人口,本質涉及一個規模化的關鍵技術問題。(2)教育公平主張在承認并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為其提供符合其需求及個性特征的教育服務,追求差異性公平,而如何將教育資源與服務個性精準地匹配每個個體,本質涉及一個個性化的技術賦能問題。(3)教育優質發展主張教育資源與服務內容應符合教育的、認知的、學習的、傳播的等客觀規律,以支持個體高效充分發展,而如何實現資源服務符合多方面規定性要求,內在涉及一個結構化設計轉化的技術賦能問題。(4)人的和諧發展主張個體深入而多元地把握自然、社會及自我世界的規律,從而與其和諧相處,而如何在有限的教育時空中借助技術工具手段充分解蔽多元關系,本質涉及一個協調化建構關系的技術賦能問題。
2. 數字化潛在蘊含的技術賦能效力
審視教育數字新基建、智慧教育升級、“互聯網+”教育、遠程泛在教育轉型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可以探尋數字化內含的賦能效力。譬如,數字新基建主張智聯、智算、智享、普惠智推,被認為是數字化轉型的契機[8];環境感知、移動互聯、學習分析、數字共享等關鍵技術深度發力是數字教育未來趨勢[5];打造數字優質資源、泛在網絡互聯、數據計算、學習支持空間等是重要的轉型著力點[9];教育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數字計算、數字創新是轉型的關鍵技術依托[2]。顯然,這些觀點內在揭示了數字化未來發力方向及潛在蘊含的賦能效力。基于此,本研究剖析新一代數字技術特性,把握技術與教育融合關系,將數字化轉型所應激發的關鍵賦能效力歸納提煉為數字化聯通力、計算力、調節力、交互力。聯通力是指數字技術跨時空聯通人與人、資源服務的聯通效力;計算力是指數字技術基于大數據精準計算教育需求、規律的計算效力;調節力是指數字技術調節“人技”關系,優化知識經驗轉化方式、內容結構、表現形式及學習體驗的調節效力;交互力則是指數字技術作為工具,擴展、深化人與外界交流互動程度的交互效力。數字化轉型調整要素結構就是尋求激發這四種效力,回應關鍵技術命題,指向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三)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邏輯建立
剖析數字化賦能效力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價值追求之間的內在關聯,是論證教育數字化轉型“何以能”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本質上,教育數字化轉型就是通過調整數字化系統結構的方式,協調教育與技術矛盾關系,凝聚激發數字化聯通力、計算力、調節力、交互力,以回應教育規?;?、個性化、結構化及協調化問題,進而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普惠、公平、優質、和諧發展。而實際上,數字化技術賦能效力確然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價值屬性之間存在必然邏輯關聯及內在的支撐性。
(1)數字化聯通力指向推進教育普惠。數字化聯通力意在通過整合數字網絡、移動互聯網、5G技術等數字基礎設施,搭建共創共享互通渠道,聯通“需求與服務”,可以有效推進教育資源服務全方位、規模化普遍惠及最廣大人民,為規?;栈葙x能。(2)數字化計算力指向推進教育公平。數字化計算力意在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精準計算個體教育需求、認知特點及發展規律,為教育實踐提供證據信息及客觀依據,賦能提升教育服務的針對性、循證化乃至個性化,從而在個體層面保障受教育者公平享有發展權利。(3)數字化調節力指向推進教育優質發展。數字化調節力旨在基于數字媒體、可視化技術等改善資源服務結構設計、內容表征,賦能提升內容結構化程度,降低認知負荷,提升學習的規律性、科學性、有效性,從而為教育資源服務提質增效。(4)數字化交互力指向推進教育和諧。和諧反映人與自然、社會、自我和諧關系的建構,詮釋人的工具性、社會性、意義性全面協調發展,標志教育的價值維度。數字化交互力旨在搭建關系豐富、生動形象的數字化交互環境,提供數字化學習探究交互工具,促進學生在與數字化情境、問題、啟發的互動過程中有效解蔽教育的自然、社會、精神意義[4],從而賦能學生協調化深度建構多元和諧的關系世界。
四、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
路徑闡釋
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可以遵循四條關鍵轉型路徑,其集中詮釋數字化通過結構性轉型,協調激發四種賦能效力,精準指向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關鍵屬性及價值追求的實踐邏輯,系統回答數字化轉型“如何能”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時代命題,如圖1所示。
教育數字化是一個由教育、技術等諸多要素協同發力而構成的結構性功能系統。單一技術要素無法實現教育功能,沒有孤立存在的數字聯通力、計算力、調節力及交互力,其往往整合發力,協同賦能教育大規模、個性化、結構化、協調化發展,進而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當然,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也具有系統性特征,關鍵屬性彼此依存,互為貫通,比如,普惠之中滲透公平、優質之意,和諧必然關系公平、優質、普惠。由此而言,無論是教育數字化還是現代化,其內涵屬性均不可機械地進行割裂,在實踐中應作為一個實踐系統協同推進。
然而,認識論視角下,四條路徑相對獨立、互為區別,表現為不同的推進線路,分別依賴不同的數字化要素,激發相對區別的數字效力,瞄向教育現代化所涉及的群體、個體、內涵、價值等教育范疇及問題域,指向不同的現代化特征屬性及價值追求,體現不同的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條路徑全面涉及理念轉型、技術轉型、功能轉型三個層面,兼顧手段與價值,刻畫四種效力對于教育現代化四個屬性的賦能作用,詮釋數字化效力通達現代化價值追求的發生及推進邏輯,旨在為轉型實踐提供方向及框架參照。
圖1 ? 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路徑
(一)數字聯通,推進普惠
數字化轉型以推進教育普惠為導向。普惠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所決定,體現“仁者愛人”“兼愛”等教育思想及傳統文化。普惠意為“普遍惠及”,指廣泛地將好處給予某人或某地[10]。教育普惠強調普遍全面,主張教育紅利由全體人民共享,為所有人提供必需的教育服務。在對象層面,教育普惠追求最大程度惠及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特別關注相對弱勢群體[11];在內容上,主張“受惠高質”[12],強調教育服務的高水平、優質化;在操作上,關注普惠的可行性,強調降低服務成本以實現可持續性;在目的上,追求普惠對象的充分發展。由此而言,教育普惠內含平等、共享、公益、可持續等價值意蘊,追求所有人在有需求時均能以合適的成本充分享有及時、便捷、有尊嚴、有質量的教育服務。
教育普惠依賴數字聯通力。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教育普惠提供制度上的根本保證。但教育普惠不僅是一個價值選擇問題,鑒于我國人口體量巨大,其更是一個技術落實問題,即“如何在最大范圍、程度上將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分享給規模巨大的需求群體”,也就是“規?;眴栴}。媒體觀視角下,數字技術本質是以數字形式記錄、處理、傳遞信息的媒介、工具或渠道[13],具有聯通信源與信宿、供給與需求的聯通效力。數字技術具有跨越時空、全面覆蓋、應用便利、成本低廉等聯通特性,可以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無限復制、擴散及重復應用,以擺脫因學生規模巨大和師資、經費及資源有限等而導致的教育困境,直指破解教育規?;栈蓦y題。
推進教育普惠的數字化轉型之路為:(1)普惠導向的數字化理念轉型。關注教育普惠屬性,全面把握教育普惠的經濟、社會、文化邏輯,系統考察教育普惠的目的表現、過程環節、現實問題及實踐要求,明確普惠推進中的技術問題、需求及邏輯,實現數字化頂層思想轉型。(2)激發聯通力的技術建設轉型。協調數字基建、公共媒體等整合建設方向,消除平臺壁壘,提高聯通效率,降低聯通成本,全范圍架設數字媒介通道,推進教育服務公共大平臺建設,提升其開放性、可及性、便利性,以激發數字技術的聯通效力,推動教育專網向普網轉型。(3)聯通力賦能教育紅利規?;蚕?。廣泛遴選優質教育資源,集成大規模資源庫,搭建云端虛擬學校,支持師生實時雙向立體聯通,賦能優質教育資源服務全范圍覆蓋需求人口,實現教育紅利共享的極大規?;?。(4)塑造教育普惠新形態。人人在時時、處處均可以便利、及時獲取優質教育服務,持續提升自我,實現“學者有云師、有云學”,逐步建成學習型社會,開拓教育現代化互聯互通規?;栈莅l展新局面。
(二)數字計算,致力公平
數字化轉型以推進教育公平為導向。公平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促進教育公平是我國基本教育政策,體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法學范疇,公平是指處理事情公正平等,不偏不倚,平等地善待每一個對象[14]。公平并不意味著絕對均等,存在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發展性公平等不同公平觀[15]。教育公平應尊重學習者個性差異,承認差異的客觀性與合理性,應“根據個人的真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16]。也有觀點從機會、起點、過程和結果等維度把握公平的內涵[17]。結果公平又被稱為發展公平,常作為評判起點、過程公平的最終指標。誠然,教育公平必然不是無原則地平等對待,而應根據學生個性特征及需求因勢利導,使其得其所得、應得。而教育個性化是教育公平的根本體現。
教育公平依賴數字計算力。公平不僅是一個制度、倫理問題,更是一個技術、計算問題。隨著制度公平逐漸完善,“教育公平需要”已經由“機會公平”向“獲得性公平”轉變[18]。數字時代,個體因技術素養差異而不能平等享有優質資源正導致新的教育不公平[19],而利用數字技術把握個體差異,推動教育資源大規模精準配置,促進教育個性化成為保證新的教育公平的關鍵。計算觀視角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是一種基于數據的計算工具,具有內在的計算效能。數字計算通過統合數據、算法及程序,收集、計算、分析個體教育起點、過程、結果數據,可以精準把握學習者個性信息、認知偏好、教育需求乃至個體發展規律[20],從而為個性化教育提供計算引擎,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精準性,直指破解因“供給需求不能個性化匹配”而導致的教育公平問題。
推進教育公平的數字化轉型之路為:(1)公平導向的數字化理念轉型。關注教育公平與個性化、適應性的內在關系,立足個體差異、優勢、潛能、發展等維度,把握教育公平邏輯及實踐困境,明確教育公平推進的技術問題及路徑,實現數字化思想轉型。(2)激發計算力的技術建設轉型。協調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設方向,優化數據計算系統結構,著眼教育教學、管理、評價、研究、安全等領域,建立數據采集、計算、分析、呈現功能系統,完善算法規則,激發數字計算力。(3)計算力賦能個性化公平教育范式。開展循證教育實踐及研究,挖掘教育“暗知識”,圍繞學習者畫像、認知診斷、路徑設計等開發教育計算系統,開拓個性化精準公平教育范式。(4)塑造教育公平新形態。數字智能計算支持學習者精準了解自身特征優長,科學選擇適宜學習路徑及服務,獲得深度學習體驗,逐步開拓人本性內涵式公平發展新局面。而人人個性自由充分發展體現最高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三)數字調節,提質增效
數字化轉型以推進教育優質發展為導向。教育優質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普惠、公平的前提條件,體現以“精益求精”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質量文化。質量本是物理學概念,反映物質普遍屬性,如本質、品質。社會學將質量解釋為優秀的,與標準一致,適用于目的,滿足需要的程度等[21],用以衡量事物優劣程度。在經濟學領域,質量被解釋為使用價值,指產品或服務滿足人們需要的屬性[22]。顯然,質量是衡量事物滿足主體需求的尺度。教育質量則可以理解為教育資源服務滿足主體教育需求的程度,反映教育的使用價值。優質則標志著資源服務的高使用價值,意味著一個單位(標準量)的教育服務能夠滿足主體更多的發展需求。
教育優質發展依賴數字調節力。教育優質體現在合規律性和合價值性的辯證統一。合規律性是指教育服務應遵循教育規律,合價值性是指教育服務是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與人的需要相聯系[23]。誠然,教育提質增效本質涉及一個形質、供需結構化的技術問題。資源觀視角下,數字技術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催化劑”,具有調節效能,能夠基于數據挖掘資源使用規律,優化資源服務內容結構及表現形態,使其符合教育及人發展的規律;數字技術可以感知跟隨環境及學生需求變化,動態調節服務與需求的匹配關系,提升其使用價值。從而實現教育供給與需求、實質與形式、過程與結果的結構性優化,進一步表現為合規律性、合價值性的統一及質量提升。
推進教育優質的數字化轉型之路為:(1)優質導向的數字化理念轉型。關注教育優質屬性,厘清技術調節教育質量的作用機理,立足合規律性、合價值性的動態統一,圍繞服務精準定位、內容優化、認知支持、負荷削減等形成提質增效的數字化頂層理念。(2)激發調節力的技術建設轉型。協調人工智能、數字媒體等技術建設方向,構建數字資源智能生成及自適應推薦系統,探索資源“優勝劣汰”機制,構建優質資源循環生態。(3)調節力賦能教育結構化提質增效。調節過程與結果質量,構建思維導向的動態學習路徑,智能調整資源序列,提升學生學習深度,改善學習結果;調節內容與形式質量,根據知識邏輯調整資源敘事結構、視聽語言等形式設計,增強感知性及建構性,提升使用價值;調節供給與需求質量,通過自適應技術挖掘學生需求,科學匹配資源內容,改善供需結構,增強使用價值。(4)塑造教育優質新形態。優質教育資源“按需分配”,高效滿足學習者高階需求,有效支持個體素養全面開發、價值充分綻放,而這應是教育優質發展最根本的體現。
(四)數字交互,臻于和諧
數字化轉型以推進教育和諧為導向。和諧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目的追求及價值體現,是“仁”“道”“法”“天人合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昂椭C”與“教育”整合,必然涉及方式與目的等多個層面的理解。而本研究主要關注作為育人價值的和諧性。和諧,意為配合得當,和睦協調,或指美學范疇[24]。哲學意義上,和諧表征對立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辯證統一,標志正確把握自然、社會、精神規律,妥當處理各方矛盾,是追求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25]。教育現代化本質關涉人與自然、社會、自我和諧關系建構的價值命題。因此,本研究使用“和諧”概念詮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育人主張。
培育人的和諧品質依賴數字交互力。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內外交而心境和。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的多元交互實踐是建立和諧關系的根本途徑,也被認為是追尋意義的學習過程[26]。如何保障個體有效開展多元深度交互學習,不僅是理念問題,更是技術問題。工具觀視角下,數字技術是一種可以支持人們探索自然、社會、自我精神世界,與其展開深度對話的學習認知工具,具有內在的交互賦能效力。數字交互旨在為受教育者提供數字化探究交互工具,支持其更充分地獲取、分析多元世界的數據信息,更準確深入地探索、把握其運行規律,從而促進多元和諧關系的協調化構建。
推進教育和諧的數字化轉型之路為:(1)和諧導向的數字化理念轉型。關注人的和諧發展需要,厘清主體和諧發展的條件、過程及規律,探索人與自然、社會、自我和諧交互的認知、教學、學科邏輯等,明確現實問題及制約,提煉推進教育和諧的技術需求及邏輯,形成和諧引領的數字化頂層理念。(2)激發交互力的技術建設轉型。協調物聯網、元宇宙等技術建設方向,開發數字交互工具,提升人們探知世界的能力;圍繞自然、社會、自我精神領域創建虛擬仿真交互空間,拓展主體感知通道;打造“交互小宇宙”,營造“徜徉漫步”的交互體驗及狀態,提升個體交互的和諧性。(3)數字交互賦能主體和諧發展新形態。主體借助數字交互工具在真實或數字化的自然現象、社會情境、生命境遇中,深度解蔽人與多元世界的和諧相處之道,生成求真、求善、求美的實踐智慧,進而追求和美生命體驗,共創美好生活。這也是教育數字化話語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美好品質的本質刻畫。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8):4-9.
[2] 黃榮懷,楊俊鋒.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與實施路徑[N].中國教育報,2022-04-06(4).
[3] 何克抗.21世紀以來的新興信息技術對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2019(3):5-12.
[4] 楊鑫,解月光.智慧教學能力:智慧教育時代的教師能力向度[J].教育研究,2019(8):150-159.
[5] 苗逢春.數字文明變局中的教育數字化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3(2):47-63.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 趙義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23(3):47-59.
[8] 鄭旭東,周子荷.教育新基建三問:何為基?新在哪?如何建?[J].電化教育研究,2021(11):42-47.
[9] 景玉慧,沈書生.智慧學習空間的建設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18(2):21-25.
[10] 李濤,徐翔,孫碩.普惠金融與經濟增長[J].金融研究,2016(4):1-16.
[11] 鄭功成.中國社會福利改革與發展戰略:從照顧弱者到普惠全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2):47-60.
[12] 張天雪,黃烜,肖昕.普惠性人力資本及其提升的三重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23(3):67-74.
[13] 顏士剛.教育技術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14] 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15] 馮建軍.課堂公平的教育學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7(10):63-69.
[16]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17] 蘭德爾·林賽.教育公平[M].盧立濤,劉小娟,高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8] 陳玲,余勝泉,楊丹.個性化教育公共服務模式的新探索——“雙師服務”實施路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7):2-8.
[19] 劉靜,熊才平,丁繼紅,等.教育信息資源個性化推薦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6(2):5-9.
[20] 劉三女牙.計算教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21] WINCH C. Quality and education [M].Oxford/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22] 高培勇.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大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3] 陳樹文.試論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1):64-68.
[2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三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25] 孫寅生.論當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內容[J].探索,2011(3):119-121.
[26] 佐藤學,鐘啟泉.教與學:尋求意義與關系的再構[J].全球教育展望,2001(2):50-56.
Promoting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Logic and Approach
YANG Xin1, ?XIE Yueguang2
(1.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2.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Promoting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the times. The study firstly takes the view of technology contribution as the overarching view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domestication, deeply interprets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of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Secondl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value attributes of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such as inclusiveness, equity, quality, and harmony, explores the technological propositions of scale, personalization, structuring and coordination, and deconstructs the potential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effect of digitaliz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the internal logic of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a specific path for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at is: digital connectivity to promote inclusiveness; digital computing to strive for equity; digital regulation to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digital interaction to achieve harmony.
[Keywords]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Enabl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