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信武
教育部在2021年3月出臺了“五項管理”,即抓好手機管理、作業管理、睡眠管理、讀物管理和體質管理。同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學校要全面減少作業總量,壓縮作業時間,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兩項政策共同指向了學生作業及體質。
“雙減”政策的出臺與“五項管理”的提出,對教師的作業設計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體現出“減負”,又要保證作業練習的“質效”。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結合“雙減”政策提出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創新、優化作業設計,以通過新的作業設計思路與設計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高作業對數學學習起到的鞏固加強的效果,將大量繁瑣的書面作業所占用的時間轉變成學生培養興趣愛好、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分析傳統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簡述“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堅持的原則,提出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作業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教師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幫助學生鞏固強化所學知識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充分考慮學情,精心設計出的作業,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趪?021年出臺的兩項政策共同指向了學生作業管理,小學數學教師應針對傳統的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積極探索優化創新的方案,立足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設計出既能強化學生的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又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還能保證作業質量的數學作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立足作業問題,把握設計原則,創新作業形式,提高作業質量,達到“減負增效”的作業設計目的。
一、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內容、形式模式化
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在內容及形式上都存在模式化的現象。
內容方面:不同的教學內容,作業內容千篇一律。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習慣性將當天所講的數學知識作為作業練習內容,只是簡單性重復,作業布置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缺乏創新性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
形式方面:多是“一刀切”式的作業。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多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及學生統一使用的數學練習冊作為課后作業,且大部分是書面性作業,同一知識點以不同的題型多次出現,機械性重復,增加了學生的作業量。雖然數學作業的模式化設計減輕了教師的作業布置負擔,但是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加重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使學生的鍛煉身體、培養興趣的時間被擠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作業設計缺乏精準性
所謂“精準性”,指的是作業設計能夠精準地對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鞏固加強,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知識掌握存在的誤區及盲點,更好地查漏補缺。同時,精準性還指作業內容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針對性。然而,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缺乏對學生能力層次的針對性和對重難點內容的精準性區分訓練。
一方面,對教學重難點知識缺乏精準性,容易使學生在學習上“走彎路”,對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點反復練習,而重難點知識缺乏足夠的練習機會,導致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牢固,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無法體現作業的實效性;另一方面,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同樣的作業練習,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剛好夠吃”,另一部分“消化不動”,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優化作業設計勢在必行。
(三)作業設計缺乏趣味性
如果精準性是在作業內容上花力氣,那么趣味性則是在學生作業形式上下功夫。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是書面形式的計算練習,學生只需要掌握公式、換算規律等知識就能夠完成一大部分習題,這種形式的作業能夠鍛煉學生的應試能力,但是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基礎性,且很多知識都能夠與生活問題進行結合,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去解決生活化問題,貼近實際生活,更能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探索欲。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設計出具有趣味性的作業,創新小學數學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
(一)結合性原則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結合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堅持整體性與統籌性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單元教學及整本書教學的整體性,重視學生知識的體系化積累和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要從宏觀角度將課程內容進行統籌,使其與語文、科學等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強化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其次,教師要堅持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重視數學學科的育人功能,以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作業設計要體現數學學科的基礎性特征,使全體學生都能夠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要體現出數學知識的發展性及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學習上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最后,教師要堅持作業的書面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傳統的作業往往是書面形式,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識記與機械化運用,缺乏對學生數學思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诖耍谠O計作業時,教師要豐富作業形式,既要留有基礎性的書面作業,還要有類似實驗、閱讀、問卷調查等形式的實踐性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深化其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鍛煉其數學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適度性原則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堅持適度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難度適度。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教師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水平,設計出難度適中的作業,這樣既能避免因作業練習難度太大而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又能避免因太過簡單而導致學生對數學習題缺乏挑戰欲,且達不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另一方面,“量”適度?!半p減”政策的出臺目的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壓縮作業時長,基于此,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教師既要針對性地鞏固、強化重難點知識,又要控制整體的作業量,既不能因量大而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又不能因量太少而導致學生知識鞏固不到位。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每一項作業的設計質量和數量,以適度的“量”達到更高的“質”。
(三)啟發性原則
數學科目屬于自然科學類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嚴謹性。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注重作業對學生啟發性思維和嚴謹態度的培養,進而強化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及邏輯思維條理性,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變通能力,讓作業立足于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因此,教師要提高作業的啟發性,側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運算思維、空間思維、抽象思維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不斷打開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深入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技巧。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一)更新作業設計理念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得以優化的關鍵在于教師設計理念的更新與改變,因此,教師必須以小學數學新課標為引領、“五項管理”及“雙減”政策為準繩,不斷更新并改變作業設計理念,力求設計出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升其實效性的數學作業。新課標指出,學生要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獲得能夠銜接下一階段的數學學習及適應未來生活的基礎數學知識與技能、基本數學思維與經驗,同時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各個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必須以最新的理念為指導,關注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立足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設計作業,強化作業的練習性功能與育人性功能。新理念指導下的數學作業設計,既能發揮作業的知識鞏固強化作用,又能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二)創新并豐富作業形式
1.設計分層作業。
在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要從如下兩個維度進行思考:
一方面,教師要在充分掌握學生實際學情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作業清單,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清單,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具有難度層次的作業,比如設計基礎性作業。基礎性作業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練習,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查漏補缺,又能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數學學習技能。小學數學是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基礎性作業的設計。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布置相關的基礎性作業,使學生在作業情境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并借助抽象思維能力詳細描述出圓錐的立體圖形,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觀察、想象與操作,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知識遷移運用能力。除了基礎性作業外,教師還要設計拓展性作業,以此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拓展性作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抓手。
2.設計實踐性作業。
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能夠使學生手腦并用,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將書面作業與實踐性作業相結合,既保證學生的基礎知識得以強化鞏固,又能強化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一定量的書面作業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問卷調查、動手實操、實驗等形式的實踐作業,減輕學生的書面作業負擔,同時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立體圖形”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動手制作正方體、長方體、圓錐體等立體圖形的作業,或者在數據統計單元,要求學生對班級學生的體重、身高、愛好、性別,以及一天中的氣溫等進行統計,然后以扇形統計圖、條形圖等形式對數據進行具象化呈現,強化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同時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趣味化和生活化的實踐性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設計綜合性作業。
綜合性作業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注重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考查,加強學科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比如,教師設計材料類型的作業,其本質就是用語文閱讀的形式呈現數學問題,促使學生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再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這就是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相融合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注重數學作業本身的綜合性。比如,在數學作業中體現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考查,促進學生不斷回顧、反思舊知,深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設計說理性的作業,使學生能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
(三)重視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是增強作業實效性的重要環節,客觀全面的評價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后續的教學做出合理的規劃與調整,還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掌握自身學習的長短板,在建立學習自信心的同時改變學習策略,彌補學習中的不足。因此,教師必須重視作業評價,規范作業評價標準與方式,以確保作業評價的準確性、全面性、客觀性與公正性。
一方面,教師要豐富作業評價方式。在傳統的結果性評價的基礎上,增加細節性、過程性、對比性評價,實現對學生作業情況的長期性、動態性的監督、觀察與評價,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與客觀性;另一方面,評價主體更加多元化。在傳統的單一的教師評價基礎上增加家長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及生生互評等,以此保證作業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
針對一般類型的作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集體講解,使學生了解自己完成作業的正確率與規范性,從而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針對分層次的作業,教師可以進行分層講解,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不同類型的作業形式,教師要避免統一的評價標準,應當盡可能地采用更加適合的評價方式。如針對書面作業、實踐作業、拓展作業等,教師要有不同的作業評價標準與規范。
四、結語
作業作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既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延續與強化,又是學生鞏固知識、夯實學習基礎的重要利器。教師精心設計作業,不僅能夠提高作業練習的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還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教師設計的多元化作業形式,如實踐型、拓展型、啟發型等,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語言、邏輯等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在布置作業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根據數學新課標、“五項管理”“雙減”政策等標準性、政策性的要求,把握作業設計的標準、目的與原則,調動學生學習數學、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