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閩湘
二十四節氣是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時間點,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含蘊,也生動體現了自然界的規律,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幼兒園大班的勞動教育實踐,不僅能豐富勞動教育課的內容,也能使幼兒更加了解和尊重自然規律,進而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勞動技能,增長幼兒的生活智慧。幼兒園大班教師應積極探尋實踐教學的具體路徑,讓幼兒在快樂地學習中成長,更好地領略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實踐的價值
在幼兒園大班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踐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具體的勞動活動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并以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及創造力,逐漸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教育,不僅是為了讓幼兒體驗勞動的樂趣,更是讓幼兒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以此拓寬幼兒的學習視野,為幼兒未來的成長和發展保駕護航。可見,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幼兒園大班的勞動教育意義重大。
(一)有利于豐富幼兒的認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在以往的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中,教師多以最傳統的方式開展教學,很少進行勞動教育相關內容的拓展教學,雖也能鍛煉幼兒的勞動意識與技能,但并未豐富幼兒的認知。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的勞動教育,因每個節氣都表示自然界一個特定的狀態,可讓幼兒在勞動實踐中切實感知季節的變化與自然規律。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豐富幼兒對自然知識的認知,還能有效激發幼兒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有利于感知優秀的文化,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中融入二十四節氣,教師通過有意識地向幼兒普及一些節氣的歷史故事或者民間習俗,可讓幼兒在學習、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傳承這一文化遺產,以此激發幼兒滿滿的愛國情懷,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感,使幼兒充分感受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
(三)有利于培養勞動技能,促進幼兒多元能力發展
在開展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時,教師必須明確勞動教育不僅是讓幼兒進行體育勞動,更是為了提升幼兒的生活技能。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的主題勞動活動,能夠讓幼兒學習到實際生活中不同季節應進行的勞動類型,如春季的種植、秋季的采摘等。這些活動既能對幼兒的動手能力起到鍛煉作用,也能使幼兒學會如何與自然進行和諧相處,并且能強化幼兒的勞動技能,促進幼兒綜合水平的提升。
(四)有利于形成勞動的習慣,助力幼兒茁壯成長
在幼兒園大班教學中,勞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但部分幼兒面對勞動總是提不起興趣,影響了良好勞動習慣的形成。教師基于二十四節氣,定期開展與節氣有關的勞動教育活動,可使幼兒明確勞動教育的主題,逐漸認識到勞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愿意自主地參與勞動,學會珍惜勞動成果,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一習慣一旦養成,對幼兒的一生都有積極的影響意義。
二、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所劃分的時間單位,從春到冬二十四節氣主要包括立春、雨水、清明、小滿、芒種、白露、霜降、冬至等,每個節氣都有著獨特的自然特征,以及與之相應的農事活動。在開展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勞動教育時,教師可抓住其特征,實施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切實發揮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教育的作用,讓幼兒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勞動的意義,親近自然,理解和尊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一)于立春節氣開展播種勞動活動,體驗生命萌芽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標志著一個新的生長周期的開始。往年的立春之際,正是幼兒園開學的時間,這時候教師應抓住教育的契機,組織幼兒進行播種勞動,讓幼兒親手種下種子并為其澆水、施肥,觀察種子發芽生長的過程,讓幼兒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到生命的奇跡,促使幼兒掌握耕種的基本技能。
例如,在幼兒園“小小的天地”中,教師可組織一次播種的勞動活動,首先,在課下提前準備好花盆和種子并將其帶到班級,用溫柔的聲音拉開播種活動的序幕:“小朋友們,你們觀察過種子的生長、變化過程嗎?”這時幼兒紛紛搖頭,有的幼兒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還有的幼兒表示“見過爺爺奶奶種菜和除草”。教師會心一笑并說:“今天,我們一起來種下小小的種子吧,讓它們在我們的呵護、關愛下慢慢長大。”這時,每個幼兒都有興奮的表現,躍躍欲試地想參與播種的過程。
其次,教師將幼兒分為幾個小組,引導幼兒一步步地進入播種,先讓各組幼兒將土壤放入花盆中,并用手指在泥土中挖出小洞,將種子輕輕地放入挖好的小洞中,然后用土壤覆蓋并澆上適量的水。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充分體驗到了播種的奇妙過程,增強了對生命的敬畏。最后,在完成播種活動后,教師應指導各組幼兒每天定期到自己種植的花盆前觀察種子的變化,使其養成觀察、保持耐心的良好習慣。
這種基于二十四節氣立春開展勞動播種活動的教育方式,不僅能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還是一次幼兒對自然規律的學習過程,有利于滋養幼兒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幼兒對生命的敬畏,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與愛心。
(二)于春分節氣開展植樹勞動活動,感受自然的循環
有諺語曰“節令到春分,栽樹要抓緊。春分栽不妥,再栽難成活。”可見,二十四節氣中植樹造林、移花接木的最佳時間是春分,這時田里處處可以看到辛勤勞作的人們,是農耕的重要時節。因此,在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可抓住節氣的特征,有效開展一些與大班幼兒認知相符的勞動活動,讓幼兒走出教室親近自然,參與到勞動中。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起到鍛煉幼兒身體的作用,還能使幼兒懂得關愛自然、保護環境。
在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春意盎然,教師可根據節令的特征組織開展植樹勞動活動,以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教師可先向幼兒普及春分節氣的特征,以講故事或者視頻的方式,讓幼兒了解這個時間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并充分認識到植樹造林對人類社會及生態環境所做的貢獻。同時,教師應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勞動環境,鼓勵每一名幼兒都積極參與到勞動活動中,親手挖坑、填土和澆水。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對幼兒來說是一次新奇的學習體驗,不僅能對幼兒的實際動手能力進行鍛煉,還能使幼兒深刻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有效增加幼兒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使其逐漸在親身體驗中建立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形成正確的環境保護情感。此外,在植樹活動中,幼兒之間需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勞動任務。這能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其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和魅力所在。
這種基于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開展勞動植樹活動的教育方式,能夠使幼兒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在幼兒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下綠色希望的種子,讓幼兒通過勞動理解、感受、尊重、愛護自然。
(三)于芒種節氣開展收獲勞動活動,體會勞動的喜悅
在夏日熱浪的逐漸蔓延下,迎來了芒種節氣,這一時節正是農作物成熟的時候,田里金黃的麥穗散發著誘人的香甜味道,是大自然淺淺賦予的豐收信號。在此背景下,教師可趁著芒種的節氣組織一些寓教于樂的收獲活動,讓幼兒在體驗勞動樂趣的同時深刻理解食物的珍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帶領幼兒走進田野參與蔬菜的采摘,讓幼兒親手觸摸泥土的濕潤、感受植物的生長力量。幼兒不僅可以觀察不同蔬菜的成熟特征,學習如何辨別成熟的瓜果以及如何正確采摘,還能提升對自然知識的認識和運用,提升生活技能。在完成采摘活動后,教師還可有目的地向幼兒介紹不同果實的營養價值,讓幼兒了解這些美味的食物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的,并向幼兒講述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的故事,讓幼兒知道每一粒糧食的背后都凝結著汗水,懂得珍惜食物,逐漸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
這種基于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開展勞動植樹活動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幼兒認識自然、體驗勞動、理解食物價值的絕佳機會。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在勞動中獲得快樂,還能夠在自然的課堂上收獲知識,增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在芒種節氣中,是教師的創意和用心為幼兒播下了勞動的種子,未來幼兒也一定會收獲成長的果實,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于白露節氣開展養生勞動活動,積累生活的智慧
夏日的炎熱漸漸退去后,在秋風送爽中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這時天氣逐漸變涼,早晚的露水代表了秋天已逐漸深入,在這個季節,養生成為重要的話題。養生是一種良好的思想意識,在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中,教師可借此機會引導幼兒在勞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教師可組織制作秋季養生食品的勞動活動。秋梨膏和南瓜餅等傳統食品不僅美味,還具有很好的養生效果。前者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正好適合秋季干燥的氣候;后者則富含豐富的營養,對于增強幼兒的免疫力有重要幫助。為強化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大班勞動教育的效果,教師可組織制作秋梨膏和南瓜餅的勞動活動,提前準備好食材,先向幼兒介紹不同食材的性質和作用,使幼兒理解為什么某些食物在特定的季節更適宜食用,通過知識的傳遞,加深幼兒對具體勞動活動的認識。教師還應引導幼兒參與到制作中,讓幼兒進行簡單的食材處理,以此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逐步積累生活的經驗和智慧。
這種組織制作秋季養生食品的勞動活動方式,不僅能教會幼兒基本的烹飪技能,還能讓幼兒了解到季節變化對身體的影響,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這樣的教育既有益于幼兒的身心健康,也為幼兒將來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于冬至節氣開展實踐勞動活動,培養家庭責任感
冬日的腳步越來越近,一年一度的冬至節氣悄然而至。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民間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之說。在這個寒冷的季節里,無論是南方的湯圓還是北方的餃子,都是人們對家的溫暖和團圓的美好寄托,為了更好地開展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強化勞動教育的效果、增強幼兒的認知、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教師可基于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組織實踐制作活動,讓幼兒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傳統節日的樂趣,增強幼兒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教師可組織一次湯圓制作活動,并邀請幼兒家長走進園所,與幼兒共同完成這項有意義的勞動活動。教師要求家長準備不同的湯圓制作材料,如糯米粉、各種餡料等帶到班級中。
首先,活動開始前,先由教師向家長和幼兒介紹冬至的由來和習俗,讓他們了解這個節日背后的文化意義,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冬至的氣氛。
其次,以播放視頻的方式呈現如何揉面團、包餡料的方法,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學習,一起完成湯圓的制作。在家長與幼兒開始動手時,教師也應融入其中“搭把手”。這個過程有效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進行耐心和細心地操作。
最后,湯圓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與家長一起煮湯圓,大家一起品嘗勞動成果。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家長與幼兒分享制作過程中的感受,讓其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
這種基于二十四節氣冬至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的教育方式,能夠使幼兒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增進親子關系,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團圓的溫馨和家的重要性,有效豐富了幼兒的生活體驗。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是應該在幼兒階段就形成的良好意識,這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基于二十四節氣開展幼兒園大班勞動教育,既能起到強化幼兒勞動能力的效果,也能使幼兒更加尊重和理解傳統文化,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Q22-0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