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莉萍, 丁 濤, 尹 航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武漢 430072)
同步發電機準同期并列是“電力系統自動裝置原理”“電力系統自動化”的重要知識[1-3],是電氣工程相關專業高年級的必修內容。發電機準同期并列實驗將電路、電機學、自動控制理論,電力系統分析等多門基礎核心課程的知識聯系起來,對于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谟布O備的準同期并列實驗是在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實驗臺上進行手動/半自動/全自動準同期實驗,重點觀察實驗現象。其昂貴龐大的實驗設備,單一確定的實驗結果,按部就班的操作步驟,使該實驗受限于物質場地條件,不便于相關電參量的波形觀測,不利于學生深入思考?;陔娏ο到y仿真軟件的虛擬實驗一直備受關注。文獻[4-5]中利用MATLAB/Simulink平臺搭建了發電機并列仿真模型,開展并網運行仿真實驗。文獻[6]中運用Python語言基于PyQt軟件設計了電力系統并列虛擬可視化實驗平臺。文獻[7]中基于PSASP仿真分析新能源發電并網運行。
PSCAD/EMTDC(Power Systems Computer Aided Design/Electro Magnetic Transient in DC System)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電磁暫態分折軟件[8]。文獻[9]中基于PSCAD/EMTDC設計了光伏發電并網仿真模型。本文基于PSCAD構建了同步發電機準同期并列實驗模型,并設計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實驗項目。該實驗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掌握,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提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創新思維[10-11];另一方面增強了實驗結果的直觀性和生動性,豐富了實驗教學資源,在電力系統自動化實驗課程的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電力系統運行中,并列操作重要且頻繁,不恰當的并列操作將導致嚴重后果[1]。準同期并列是發電機在原動機的帶動下接近同步轉速,調整勵磁電流使機端電壓接近系統電壓,在兩電壓的相角差接近零時,合上并列斷路器,將發電機組并入系統。并列合閘瞬間,發電機的機端電壓與系統電壓應滿足的如下條件:①電壓幅值之差小于額定電壓的10%;②頻率差小于額定頻率的0.2%;③相角差小于10°。
基于PSCAD構建的同步發電機準同期并列實驗模型主要有發電機及并網系統、原動機及其調速器、勵磁系統、準同期并列控制單元、電壓向量的動態顯示等幾大部分。
同步發電機動態機械方程為
式中:J為轉動慣量;w為轉子角速度;Te為電磁轉矩;Tm為機械轉矩;D為阻尼系數。
發電機及并網系統模型如圖1 所示。圖中,輸入量Tm和Ef分別為機械轉矩和勵磁電勢。主要輸出參量有勵磁電流If,機端電壓UT,轉子角速度w。無窮大系統用理想電壓源模擬,其額定電壓為10 kV。輸電線路電阻0.35 Ω,電感2 mH。斷路器由控制信號BRK控制其分合閘。

圖1 發電機及并網系統模型
本文原動機采用水輪機,其動態方程為
式中:Tm為機械功率;u為導水葉開度;Tw為水錘時間常數。
調速器采用電氣液壓伺服調速器,由轉速測量、放大、執行和反饋等環節組成[12]。測量環節將機組的轉速信號轉換為電信號,與給定轉速綜合后發出調節命令;調節命令被放大后,送到執行元件以推動導水機構;反饋環節把導水葉開度u變化的信息返回到加法器,形成必要的調節規律。圖2 為原動機及其調速器模型。圖中,Pref、wref分別為給定功率、轉速參考值。

圖2 原動機及其調速器模型
發電機的勵磁系統包括勵磁電源和勵磁調節器[12]。本文在勵磁建模方式上采用主導的自并勵靜止勵磁系統,其電源取自發電機機端,經勵磁變壓器降壓后,由可控整流器供給其勵磁電勢Ef,可控硅的觸發角由勵磁調節器控制。勵磁電勢Ef與調節器輸出電壓UR是線性關系。當強行勵磁和強行減磁時,勵磁電勢Ef的上下限與發電機電壓UT有關,其傳遞函數用限幅器表示。
勵磁調節器由測量比較、綜合放大和校正單元等組成。電壓測量單元用一階慣性環節來描述。綜合放大單元可視為具有飽和限制的一階慣性環節。校正單元采用超前滯后串聯校正和速率反饋校正,以改善勵磁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動態性能。
本文所建立的自并勵靜止勵磁系統模型如圖3 所示。發電機機端電壓UT經測量環節后與給定的參考電壓UTref相比較,其偏差信號經PI 調節、校正、綜合放大后,輸出調節電壓UR,最終控制勵磁電勢Ef。

圖3 自并勵靜止勵磁系統模型
準同期并列控制單元由電壓差檢測、頻率差檢測、相角差檢測和并列控制邏輯環節組成[1]。圖4 為準同期并列控制單元模型。圖中,電壓幅值差檢測環節將機端電壓有效值UTR與系統電壓有效值USR的差值取絕對值輸入比較器,若電壓差小于允許值,則比較器輸出1,否則輸出0。頻率差檢測環節與此類似。相角差檢測環節先根據恒定越前時間計算越前相角Ryq,即

圖4 準同期并列控制單元模型
式中:wsi為滑差角速度;tDC為斷路器延遲合閘時間。最終計算的相角差為越前相角Ryq與實時相角差PH之和,如圖4 所示。若兩者之和小于允許值,則比較器輸出1,否則輸出0。
并列控制邏輯環節是在壓差和頻差滿足條件,延時等待相角差滿足條件,發出并列合閘命令BRK并自保持,使同步發電機并網。
為便于實時觀測并列過程中發電機機端電壓和系統電壓的變化情況,建立了兩向量的相對實時顯示模型,如圖5(a)所示。圖中,FFT 變換組件是一個在線快速傅里葉變換器。發電機電壓UT和系統電壓US經快速Fourier變換分離出幅值和相位,經合并元件構建四維矩陣數據送入向量表。向量表以極坐標形式實時顯示每個向量,狀態欄底部實時顯示向量的幅值和相位。圖中綠色向量為系統電壓向量,藍色向量為機端電壓向量。通過該模型可直觀地監測兩向量的相對旋轉運動。掃右側二維碼,如圖5(b)所示,可觀測整個并列過程中兩向量的變化,可見滑差角速度wsi越來越小,頻差越來越小,兩向量的相對旋轉運動也越來越慢,最終并列合閘。

圖5 電壓向量的動態顯示
根據“新工科”建設要求[13],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14],在實驗項目的設置上,不僅包含傳統驗證性實驗,還增加了分析性和設計性項目,主要有機組啟動與并網的驗證性實驗、不同并列條件影響的分析性實驗、頻率差和電壓差調節的設計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旨在使學生了解PSCAD 中發電機組的各個組成部分,熟悉發電機準同期并列的過程,驗證所學理論知識。本實驗模擬發電機從靜止狀態,經加速加壓至準同期狀態,最終并網成功的全過程。其仿真設計如下:設置角頻率wref在機組啟動的前80 s 內線性增大至接近;隨后投入勵磁,設置參考電壓UTref在110 s內線性增大至接近。圖6 為發電機從靜止啟動到并網成功,0 ~250 s期間各參量的波形(從上至下分別為發電機角頻率w、機端電壓UT、相角差PH、斷路器控制信號BRK)。由圖可知,在0 ~80 s 發電機轉速逐步上升至接近額定轉速314 rad/s;在80 ~190 s發電機的機端電壓逐步上升到接近額定電壓10.5 kV。當電壓相角差、頻率差、電壓幅值差滿足并列條件時,控制單元發出合閘命令(斷路器控制信號BRK由1變為0),發電機并入電網,經短時振蕩后,進入同步運行狀態。

圖6 機組啟動與成功并網各參量波形
分析性實驗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同條件下的并列效果,分析壓差、頻差、相角差對并列過程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通過設置不同的角頻率參考值wref和電壓參考值UTref,使發電機在不同的狀態下并列,可觀測并列時沖擊電流、脈動電壓的變化。圖7 和圖8 是相角差分別為10°和30°時并列瞬間各參量的波形(從上至下分別為相角差PH、沖擊電流瞬時值Icj、脈動電壓有效值Umd)。由圖可見,相角差增大時,并列所產生的沖擊電流、脈動電壓也變大,暫態過程延長。

圖7 相角差為10°并列時各參量波形

圖8 相角差為30°并列時各參量波形
設計性實驗旨在激發學生自己動手建模,根據相關原理知識,運用現代工具自行設計實現頻差、壓差的自動調節控制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科研創新能力。頻率差、電壓差調節單元使不滿足并列要求的發電機調整至準同步運行狀態,自動調節發電機轉速和機端電壓,促成并列的實現。圖9 為頻率差調節單元模型,判斷頻率差絕對值是否在允許值之內,若滿足則不進入頻差控制程序,否則發加速或減速指令調整發電機參考轉速wref,通過調速器使發電機進入準同步狀態。電壓差調節單元模型構成與此相似。

圖9 頻率差調節單元
該項實驗不僅要求學生完成并網時的頻率差和電壓差調節設計,還要求學生進一步搭建單機帶負荷的實驗模型,引導學生探究發電機并網后有功功率與頻率的調節,無功功率與電壓的調節,深刻領會相關理論知識,使學生從簡單地模仿者變為實驗的設計者,成為實驗的主導者[15]。
本文基于PSCAD軟件構建了準同期并列實驗教學模型,設計了從“驗證—分析—設計”層層遞進的教學實驗項目。以直觀的動畫、清晰波形展示了發電機組啟動與成功并網的全過程,使抽象的知識可視化,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習熱情。結合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影響并列效果的各個因素,進而自己動手設計模型,實現電壓差頻率差調節功能,達到了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該綜合實驗將電路、電機學、自動控制理論,電力系統分析等多門專業核心課程的知識貫穿起來,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引入PSCAD 電力系統暫態分析工具,使學生掌握運用現代工具預測和模擬實際工程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復雜電氣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為新工科背景下的實驗教學提供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