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潔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99)
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用人工瓣膜替換患者受損的天然瓣膜,以恢復心臟的正常功能。但這項手術的創傷性較大,手術前后,患者可能遭遇免疫力減弱、營養不良等問題,且這些問題可能會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1]。青海地處高原,平均海拔2 200 m,在缺氧、高寒、干燥及醫療條件相對落后情況下,保證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的營養支持,更有利于其心肺功能的恢復。選擇2022 年1 月—2023 年10 月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收治的100例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基于健康行為改變整合理論(integrated theory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ITHBC)的個體化營養護理對該類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選擇2022 年1 月—2023 年10 月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心外科收治的100例心臟瓣膜手術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50例/組。
納入標準:① 年齡18~75 歲,有心臟外科瓣膜置換術適應證者;② 均行擇期手術,手術前4 周無感染史;③ 術前神志清醒者;④ 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⑤ 患者或主要照顧者,任意有一位會使用通訊電話、微信、QQ 等通訊工具。
排除標準:① 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 肝硬化、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③ 既往有精神病史、意識障礙、認知障礙者;④ 術后由任何原因引起的院內死亡者;⑤ 急癥手術未簽署同意書者;⑥ 要求中途退出或轉院者;⑦ 由于使用精神藥物而引起精神異常者。2 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給予心外科常規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術前指導,責任護士開展院內常規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和術前準備指導、住院期間健康教育、術前營養指導、術前功能鍛煉、術前心理護理、出院指導和隨訪。
1.2.2 觀察組
給予基于ITHBC 的個體化營養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 成立營養管理小組,包括科室護士長,科研護士、營養師、醫生各1 名,骨干護士和責任護士各2 名,護士長為組長,小組討論確定最終研究方案。對管理小組開展ITHBC 培訓,并定期考核,合格者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臨床資料收集工作。
(2) 患者入院首日,由責任護士對符合入組條件的目標患者實施入院宣教,同時告知其研究詳情,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將其納入正式研究對象。
(3) 患者入院首日,由課題組專職護士調查患者膳食習慣,營養師據此調整不良飲食內容。在患者入院第1~2天內,責任護士篩查患者的營養風險,在營養師的指導下,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食譜,運用“ ITHBC”中“知識和信念模式”進行營養教育。內容如下:宜用食物與不宜用食物、學習食物標簽,了解常見食物的營養特點,學習估重技能,記錄并評估自己的飲食,學習用食物交換份法調整和安排自己的飲食,學會估算能量、脂肪攝入量方法,掌握體重、血壓、心率的測量與記錄。專職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食譜,指導患者健康飲食,以圖片與文字并用的形式向患者提供應食用和需避免的食物,并普及不良飲食對術后康復的影響。
(4) 運用“ ITHBC”中的“自我管理技能和能力模式”,在患者入院3~4 天內,了解患者對營養管理在術后康復中作用的認知狀況,向其發放健康手冊,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心外科病友微信或QQ 群,定期在群內進行視頻演示、知識講解、現場模擬等,加強其對營養管理知識的了解。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營養管理目標和實施計劃,并在實施過程中持續給予指導,同時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者在此過程中的情緒反應,提高其對營養管理指導及自身認知、情緒和行為的管理控制能力,樹立正確營養干預,促進其建立術后康復的信心。
(5) 運用“ ITHBC”中的“社會促進模式”,瓣膜術后患者從ICU 回到普通病房后,通過發放知識手冊、觀看視頻、開展講座等方式,進一步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營養管理知識和注意事項,指導家屬在照顧患者的過程中,嚴格按照個體化食譜進行營養管理,并給予患者一定的情感支持,提高其康復信心,促進個體化食譜的長期堅持。同步對家屬開展健康教育,鼓勵患者多與家人交流溝通。根據手冊指導患者調動和利用自己現有的社會支持資源。
(6) 患者出院后,通過建立微信群、門診等方式追蹤干預,頻率為出院后1 個月內1 次/周,1 個月后1 次/月,提前與患者約定好時間再行干預。要求患者與家屬一起參與,共干預3個月。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告知其合理飲食,保證營養均衡,多攝入高蛋白、高纖維食物,嚴禁攝入刺激性、辛辣食物,同時小組定期與患者聯系,持續提供社會促進服務。研究者根據隨訪健康教育訪談提綱,于患者出院后1 個月,通過微信門診預約的方式進行營養評估,2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家訪健康教育,現場指導,并完成營養評估,通過動機訪談了解患者行動計劃的實施情況,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設定行為改變目標,并適時調整行動計劃,解答患者的疑問,通過微信提供圖文信息支持。3 個月后隨訪結束時,觀察患者營養管理目標達成情況及其身體機能改善情況。
(1)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2 組患者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和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
(2) 營養指標:① 體重與體重指數;② 入院當日及術后3個月,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其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總蛋白(total protein,TP)水平;③ 患者的住院天數、出院前心功能分級、生活質量健康調查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分;④ 隨訪2 組患者手術3個月后的滿意度情況。
采用SPPS 23.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和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h)

表2 2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h)
?
2 組術后各營養指標較術前均有所增加,觀察組各營養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前術后營養指標比較(±s)

表3 2組術前術后營養指標比較(±s)
【注】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
觀察組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心功能恢復效果及生活質量SF-36 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住院天數、出院前心功能分級、生活質量SF-36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個體化營養管理方案的特點在于其個性化和針對性,其不是單純地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而是根據患者的具體營養狀況,實施精確的營養干預,確保患者在身體和心理上均得到最佳支持,進而提高其康復的質量和速度[2]。通過這種方式,護理工作更為細致和周到,具有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
本研究采用基于ITHBC 的個體化營養護理,對青海地區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開展護理,不僅促進了患者術后恢復進程,還改善了其營養指標及生活質量,患者較為滿意。這一研究結果與既往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開展相應護理干預的效果基本一致[3-4],說明基于ITHBC的個體化營養護理對該類患者是積極有效的,分析其原因如下。① 個性化護理方案:ITHBC 理論強調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考慮到青海地區患者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文化背景和疾病特點,個體化的營養護理計劃能夠更好地適應患者的需求,進而提高護理的有效性和患者的依從性;② 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自我管理模式是ITHBC 的核心,其鼓勵患者參與自己的健康管理;確保患者了解營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飲食改善健康狀況,可使其更好地管理自身飲食,這對術后恢復至關重要[5];③ 營養支持的精確性:個體化營養管理根據患者的生化結果、病情和治療方案提供精確的營養支持,有助于優化患者的營養狀態,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進而促進術后傷口愈合和身體功能的恢復[6];④ 應激水平的降低:心臟瓣膜置換術是一種重大手術,術后患者可能經歷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個體化營養護理提供適當的營養支持,有助于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⑤ 免疫功能的增強:良好的營養狀況對維持和增強患者免疫功能至關重要,個體化營養護理提供必要的營養素,有助于增強患者免疫力,減少其感染風險,促進其術后恢復;⑥ 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促進其身體恢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確保術后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其日常活動能力;⑦ 心理和社會支持:社會促進模式是ITHBC 理論的一部分,強調社會和心理支持對健康行為改變的重要性[8]。在青海地區,通過家庭、社區和專業護理人員的支持,患者能夠獲得必要的情感和心理支持,這對術后恢復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基于ITHBC 的個體化營養護理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環境因素,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提供全面支持,進而促進其恢復進程,改善其營養指標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