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萍
(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狀動脈血流發生突然性的中斷或不暢,致使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性改變,并有血栓形成,進而引起的心肌壞死。AMI 發病后的典型癥狀為胸骨后突然性的壓榨性疼痛,不及時治療易導致心力衰竭,死亡率較高[1]。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不能完全將疾病危險因素消除,患者術后須長期臥床,導致其運動耐力會明顯降低,且會增加各類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難以保證心臟功能的恢復效果。心臟康復作為心血管疾病二級預防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加強AMI 患者PCI 術后的心臟康復護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急診PCI 的AMI 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術后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價值。
研究樣本為2022年5月—2023年5月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提供的100 例開展急診PCI 的AMI患者,分組依據為單雙號法。單號50例納入對照組:2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大者67歲,最小者41 歲,平均年齡(62.8±3.6)歲;合并高脂血癥20 例,合并糖尿病18 例,合并高血壓25 例;雙號50 例納入試驗組:27 例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大者68歲,最小者42歲,平均年齡(62.9±3.5)歲;合并高脂血癥21例,合并糖尿病19例,合并高血壓24 例。基本情況方面,統計處理的結果為P>0.05,公平可比。
納入標準:① 完全滿足《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中有關AMI的臨床診斷標準[2];② 符合PCI指征,并全部予以急診PCI術;③自愿參與的基礎上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惡性腫瘤者;② 存在肝腎功能不全的情況。
對照組PCI 術后行常規護理,向患者介紹AMI發病機制、PCI 的目的、治療過程、臨床意義等相關知識,增加術后巡視次數,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如果有異常即刻上報,快速采取針對性處理方案;增加患者維生素、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攝入量,滿足營養需求,保持絕對臥床。試驗組PCI 術后行早期康復護理:① 加強護理評估,全面分析和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病情變化等,結合患者提出的各方面合理護理需求,制定具有個性化特點的康復護理計劃;② 心理干預,AMI 具有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病情特點,再加上心絞痛、胸痛、胸悶等臨床癥狀的影響,患者往往會出現嚴重的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這不僅會加重病情,且會讓患者抗拒治療、護理等相關操作。因此,自患者入院開始直至其出院,護理人員必須全程做好心理疏導。首先需要和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鼓勵其表達和傾訴內心的真實想法,以溫和的態度寬慰患者,同患者適當進行握住手、輕拍肩膀等肢體接觸,減少護患間的陌生感,促使患者始終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通過舉例說明的方式讓護理人員樹立起治愈信念和決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讓術后恢復效果和預后均較理想的患者現身說教,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③ 宣教干預,通過圖片、播放PPT 等方式對PCI術的根本目的、操作過程、術后注意要點等進行展示和講解,尤其要將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對促進術后康復的重要價值作為重點宣教內容,促進患者充分了解合理、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為促進心臟恢復奠定良好基礎;④ 運動干預: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第1 d 指導其進行創傷被動與主動的四肢運動,以全身膝、肘關節為主,每次進行10~15 min,每天1~2 次,同時要鼓勵患者主動進行體位更換和翻身等動作,協助其練習各種生活技能,如床上洗漱、進食、排便等。術后次日,協助患者在床上坐起,主動進行四肢關節的活動鍛煉,同時進行踝、腕關節的阻抗運動,每次10~15 min,每天3次,要求患者獨立完成床上洗漱、進食等。術后第3 d,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床邊坐立的動作,如果連續坐立時間達到5 min,同時無頭暈、乏力等不適,則開始向床邊站立過渡,每次5~10 min,每天1~2次。術后第4 d 協助患者在扶墻或扶床的狀態下進行緩慢行走的動作,每次10~15 min,每天2~3 次。術后第5 d,開始在病區走廊進行200 m 左右的緩慢、連續行走,同時練習上下樓梯,每次10~20 min,每天1~2次。術后第7 d 以室外行走練習為主,身體狀況無異常的情況下可適當開展有氧運動,如跳廣場舞、打太極拳等,每次15~20 min,每天2~3 次。運動全程需要遵照由簡到難的基本原則。
① 通過超聲心動圖評價干預前后2組心功能的指標變化,具體涉及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② 評估負面情緒主要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ly scale,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分值越高,患者的負面情緒越重[3];③ 記錄2組患者發生的心律失常、心絞痛、冠狀動脈再狹窄、心力衰竭等心臟不良事件。
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所有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為(±s)/t,計數資料為(%)/χ2,P<0.05 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2 組患者進行LVEF、LVEDD、LVESD 等心功能指標比較,干預前差異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LVEF 高于對照組,同時LVEDD、LVESD 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心功能改善情況作比(±s)

表1 心功能改善情況作比(±s)
?
干預前,2 組患者的HAMA 評分、HAMD 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試驗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的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負面情緒改善情況作比(±s,分)

表2 負面情緒改善情況作比(±s,分)
?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6.00%和20.00%,2 組數據展開統計學比較,P<0.05,差異顯著。見表3。

表3 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作比[n(%)]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心臟內科發生率和病死率都比較高的疾病類型,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是該病的常見癥狀,如不能及時控制和治療病情發展,患者的生命安全會遭到直接性威脅[4]。PCI能夠幫助AMI患者快速恢復心肌灌注,不僅可快速改善患者的各臨床癥狀,且創傷小,安全可行[5]。但經PCI 術后AMI 患者仍有冠狀動脈狹窄、缺血的危險,這將會直接影響術后心臟功能恢復[6-7]。
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是新型護理模式之一,要求在全面評估患者病情的基礎上,綜合其實際需要制定和實施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根本目的是對患者的病情康復起到更好、更快的促進作用[8]。AMI 患者PCI 術后予以早期心臟康復護理,通過強化健康宣教指導,促使患者更充分、更全面地認識AMI、PCI、心臟康復等知識,積極建立更加科學適宜的生活行為,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早期進行床上被動、主動的運動鍛煉,合理、科學地調整和變換體位,有利于減輕患者腰背部肌肉不適,遵照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進行運動鍛煉,能夠快速改善患者處于缺血狀態中的心肌灌注,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減輕冠狀血管受到的阻力,對建立側支循環起到促進作用,延緩患者動脈硬化時間,預防血栓形成,恢復其心功能。
本次研究發現,試驗組干預后的心功能指標、HAMA 評分、HAMD 評分、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同對照組間的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對行急診PCI 的AMI 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和心功能,還能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可在臨床中進行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