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夢蘭
(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江蘇 常州 2131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逐漸得到重視。由于老年人存在肌力下降、活動能力減退、骨質流失的情況,其發生跌倒的風險遠高于中青年人群。股骨頸骨折多是由老年人跌倒引起,髖關節置換術是其重要的治療方式,通過置換人工髖關節假體,恢復患者關節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改善其活動障礙,提高其生活質量。但由于老年人體質較差,手術耐受性較低,多合并有心血管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加之老年患者因疼痛或體質虛弱而長時間臥床,活動較少,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不僅影響術后康復,延長住院時間,還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1]。多項研究表明[2],早期、系統、科學的康復訓練對增強肌力、提高關節活動度、預防假體脫位和促進活動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快速康復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的醫學模式,其通過實施循證醫學,證實可預防并減少圍術期應激,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快其康復[3]。早期活動及康復訓練是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中的重要內容,標準化康復路徑指根據疾病的特點和患者的個體情況,實施程序化、標準化、路徑化的康復方案,確保康復干預措施的科學性和計劃性,進而促進術后患者的早期康復[4]。本文分析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標準化康復路徑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效果,結果表明,該方案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選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收治并實施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82例老年患者,采用電腦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2組,41例/組。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4∶17,年齡為64~88歲,平均年齡(73.5±4.2)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3∶18,年齡為62~90歲,平均年齡(72.9±3.8)歲。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骨折部位、手術及麻醉方式等基線資料相比,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 符合股骨頸骨折診斷標準[5],經影像學檢查證實;② 接受擇期單側髖關節置換術;③ 術后生命體征平穩,無嚴重并發癥發生;④ 精神及認知正常,可有效溝通;⑤ 配合研究,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 雙側髖關節置換者;② 急診手術者;③ 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疾病者;④ 術后生命體征不穩定或發生嚴重并發癥者;⑤ 患有其他影響活動的疾病者;⑥ 溝通障礙者或無法配合研究者;⑦ 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干預,即術后做好生命體征及病情觀察,對有引流管的患者做好引流管護理,指導其早期下床活動,縮短臥床時間,但無硬性要求。
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標準化康復路徑,具體方法如下。
(1) 康復目標的制定:患者入院后,主管護士應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對其受傷情況、跌倒風險、壓力性損傷風險、深靜脈血栓風險、營養風險、自理能力、心理狀況等進行全面的評估,制定可行性較強的康復方案。
(2) 預康復訓練:術前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一對一訪談,明確手術可治療創傷及可改善癥狀,但術后患者如不能積極參與康復訓練,仍可能出現功能障礙、關節脫位等問題,嚴重者可致殘,因此須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認知,提升其配合度。對于術前情況較好的患者,可指導其在入院后進行肺康復訓練,如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對于臥床患者,指導其進行抬臀運動、踝泵運動、肌肉等張收縮練習,另外可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直腿抬高練習、膝關節屈伸練習等,以改善其全身情況,提高其手術耐受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6]。
(3) 術后康復路徑:術后1~3 d,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包括踝關節的屈伸和旋轉運動,各動作持續3~5 s,每小時練習5~10次。術后4~7 d,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練習、直腿抬高練習,以及臀部肌肉收縮練習,膝關節、髖關節的外展練習等,每日練習3~4 次,每次練習10 個回合;術后8~14 d,指導患者進行下床行走練習,要求其術側髖關節及骨盆平行移動;指導患者進行高凳子坐位練習,屈髖不得超過90°。指導患者扶住床欄或桌子進行腿部練習,患側腿在前,健側腿在后,進行站立位后伸腿練習;或指導患者于站立位扶住扶手,進行患肢抬高練習,每日練習3~4 次,每次2~3 組。術后15~20 d,指導患者使用助行器進行站立及步行練習,逐漸延長練習時間;術后21 d 后,可進行上下樓梯練習,要求健側腿先上臺階,帶動術側腿上臺階;下樓梯時則先將雙拐移至下一個臺階,先下術側腿,再下健側腿。
① 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② 干預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③ 步態和平衡能力。
1.3.1 髖關節功能
評價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量表,用于評價髖關節的功能、疼痛、活動范圍、畸形,共10個條目,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被測試者的髖關節功能越好。
1.3.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評價采用基于Barthel 自理能力量表的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價日常生活活動的完成情況,共10個條目,總分0~100分,評分與被測試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成正相關。
1.3.3 步態和平衡能力
評價采用計時起立-行走試驗,即指導患者坐于高度約45 cm 的椅子上,背靠椅背,雙手扶住扶手,上身放松,聽到指令后站起,使用助行器或獨立向前步行3 m,然后轉身返回椅子再次坐下,計算完成以上動作的時間,共測試3 次,取平均值,所耗時間越少表示被測試者的平衡及步態越好。
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2 組Harris、MBI評分及起立-行走試驗結果的比較采用t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性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ˉ±s)呈現,以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2組患者的MBI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標準化康復路徑后,觀察組的MBI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MBI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2組MBI評分的比較(±s,分)
?
觀察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步態及平衡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Harris評分及步態及平衡能力的比較(±s)

表2 2組Harris評分及步態及平衡能力的比較(±s)
?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重要方式,由于患者多為老年人,而手術創傷較大,易發生圍術期患者應激反應,老年患者手術耐受性較差、合并癥較多,使其術后康復具有一定困難[7]。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實施經科學證實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以減少圍術期應激,加速患者的術后康復,近年來這一理念已被逐步推廣應用。早期下床活動和計劃性的康復不僅是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核心內容,也是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的關鍵[8]。但目前暫無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的指南或標準規范,影響康復計劃的實施。標準化康復路徑以患者術后康復為目標,根據疾病圍術期治療和康復的特點,以時間為縱軸,康復措施的實施為橫軸,根據術后恢復時間,循序漸進地指導患者開展有階段性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避免不同醫護人員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偏差,確保了康復方案實施的標準化和計劃性[9]。本文通過全面評估患者,根據其個體特點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方案;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康復相關知識的宣講,以提高其認知和配合度;術前讓患者進行預康復訓練,以減少患者術前臥床時間,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手術耐受性,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助行器,在確保患者安全的基礎上,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10]。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Harris評分、步態和平衡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標準化康復路徑通過實施標準化、路徑化的康復訓練,有效增強了患者的下肢肌力,避免出現術后關節僵硬、瘢痕攣縮等,且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其康復的積極性,進而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同時,觀察組患者的MBI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隨著患者上側肢體功能的恢復,患者參與各類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本文將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標準化康復路徑應用于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中,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改善其步態和平衡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