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甜甜
(朝陽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10)
終末期是疾病發展的最終階段,在這一階段,絕大多數患者已經無法通過醫療手段逆轉疾病進程,患者的預期生存期不足6 個月[1-3]。對這部分患者來說,治療的主要目的已不是治愈疾病,而是通過多種醫療手段,為其緩解或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使其能夠舒適、體面、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4-6]。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是具有專業醫療背景的養老機構,疾病終末期老年患者是其重要的服務對象[7-9]。本文討論安寧療護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疾病終末期老年患者的影響。
選擇2022年1月—2023年1月朝陽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收的100 例疾病終末期老年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安寧組,2 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未發現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s)

表1 一般資料(±s)
?
納入標準:① 診斷為非腫瘤終末期;② 卡諾夫斯基健康狀況量表分值為50 分及以上,預測生存6 個月及以上;③ 可以正常進行文字或語言交流;④ 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 沒有良好依從性;② 有意識障礙以及認知障礙。
1.2.1 組建安寧療護團隊
組建專業化安寧療護團隊,包括全科醫生1人、中醫科醫生1人、護士3人、康復治療師1人、臨床營養師1人、心理咨詢師1人和社工1人。在團隊內部開展培訓,增強團隊人員對安寧療護的理解,并重點學習終末期腫瘤患者的安寧療護。
1.2.2 飲食營養護理
充沛的體能是生活質量的保障,因此為患者提供飲食干預十分關鍵。終末期患者的攝食途徑較為復雜,有經口攝食、要素膳、靜脈營養補充等方式。對能夠經口攝食的患者,根據其飲食習慣,為其提供更為適口的飲食,提高優質蛋白、維生素、膳食纖維在患者飲食中的比例。對腸內營養或腸外營養的患者,需做好管理工作,包括其營養液的溫度、管道的維護等。
1.2.3 疼痛管理
疼痛是許多疾病終末期的典型表現,如惡性腫瘤,會因代謝改變、侵犯組織、骨轉移等因素引發較為劇烈的癌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循環、內分泌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甚至直接威脅其生命。安寧療護可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疼痛管理,由于患者預期生存周期已不足6個月,因此須采取更積極的用藥策略,不排斥第3 階梯強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在安全用藥的前提下,提升藥物干預的效果。
1.2.4 心理干預
上海化學工業區是上海石化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在開發之初,上?;^堅持“打中華牌、打世界牌”。并在全國首創了產品項目、公用輔助、物流傳輸、生態保護和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開發模式,實現了專業集成、投資集中、效益集約的管理新模式。
安寧療護在開展心理干預前,需準確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其當前的情緒狀態,同時綜合參考患者的疾病認知、受教育程度等綜合信息,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對焦躁、憤怒的患者,首先須穩定其情緒,通過播放舒緩的音樂、加強其睡眠管理、引導心理壓力釋放等辦法,增強安撫效果。對于悲觀、抑郁、消極的患者,做好患者的認知引導,加深患者對疾病、生命、死亡的認知,促進患者疾病觀念與生命觀念的建立。
1.2.5 環境管理
做好環境管理,為患者提供舒適、溫馨的環境,在保障居住環境干凈、整潔的基礎上,采取溫馨護理的方法,建議患者使用家中較為熟悉的枕頭、被褥等日用品,增加其熟悉感,改善其住院感受。
1.2.6 家屬陪伴
對終末期老年患者來說,親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安寧療護下,需做好患者的探視安排,盡量延長家屬的探視時間,避免患者產生孤獨感。同時,部分患者的子女及其他家屬在外地,無法做到長時間陪伴。針對這一現象,醫院采取移動平臺的策略,搭建以QQ、微信等聊天工具為主體的遠程訪視渠道,加強家屬陪伴對患者的影響,改善其心理狀況。
(1) 對比生活質量:應用SF-36對比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情感、社會、疼痛和總體健康五項內容。
(2) 對比情緒狀況:對比患者情緒狀況,采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評估法,評估正性情緒與負性情緒。
(4) 對比滿意度:建立《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統計患者滿意度,包括疼痛護理滿意度、環境滿意度、服務態度滿意度和整體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安寧組患者的生理、情感、社會、疼痛、總體健康等指標數據均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SF-36統計(±s,分)

表2 SF-36統計(±s,分)
?
安寧組正性情緒高于常規組,負性情緒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PANAS情緒評分(±s,分)

表3 PANAS情緒評分(±s,分)
?
安寧組患者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助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睡眠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4。
表4 患者睡眠質量(±s,分)

表4 患者睡眠質量(±s,分)
?
安寧組的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5 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表5 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
隨著我國終末期老年患者數量逐年增加,臨床對其十分重視。老年人免疫功能差,身體功能差,患者的生存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同時,多數老年人有慢性病,對其本人及家庭來說,存在精神壓力、治療費用等問題,因此,臨床應給予患者實施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是近年來新興的醫療概念,是一種不以治愈疾病為最終目的的醫療干預,其服務對象為生命不足6 個月的疾病終末期患者[10-12]。主張通過醫療手段,解除疾病痛苦,提高臨終患者生命質量,使其舒適、有尊嚴地迎接死亡[13-15]。
老年終末期患者是安寧療護的主體,這部分患者多具有生理功能衰弱、心理彈性低、情緒穩定性差的特點[16]。生理層面,患者常存在器官衰竭、機體疼痛、營養不良、運動能力較差的特點;心理方面,疾病終末期患者通常要經歷由否認到承認,最終接受疾病、與疾病和解的心理過程,總體來看易表現出由憤怒、煩躁、焦慮,情緒低落、抑郁過度的狀態[17]。本次實驗,通過組建專業團隊,從營養、疼痛、心理、舒適性、家屬陪伴等多個角度,對患者進行安寧療護,研究結果顯示,安寧組在生活質量、情緒狀態、睡眠質量、滿意度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改善。
2017 年,美國《安寧療護臨床實踐指南》發布,其中指出,安寧療護的最終結局是死亡,其最終目標是優質死亡。目前,我國已在腫瘤患者的臨終關懷中提出安寧療護模式,可以促進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對疾病終末期老年患者實現健康老齡化。其中,“安寧”是對患者的疾病痛苦進行安寧,“療護”則代表療護生命尊嚴。在患者的護理中實施安寧療護,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狀況、家庭狀況、軀體狀況,促進患者的生存質量提升。在實際操作中,給予患者有效、科學的護理干預,提升其護理質量,疏導其心理狀態,為患者提供人間溫情,提升其滿足感。同時,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疾病終末期老年患者采取安寧療護,可行性較高,可以轉變養老理念,推行醫養結合模式,保障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其推行費用較低,盡力做到“生者釋懷,逝者安息”。采用安寧療護,減少患者不必要的住院及治療時間,降低患者家屬在喪期的痛苦。使用安寧療護,可顯著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實現“優逝”。
綜上所述,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疾病終末期老年患者采取安寧療護,對患者具有積極意義,可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