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北京市順義區南法信衛生院,北京 1013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作為內分泌科常見與多發病,受高齡、基礎疾病、飲食生活不規律與運動較少等因素影響,多發于老年群體,且多數患者會在患病后產生“三多一少”、體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視力減退等癥狀,從而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1]。由于DM 具有病程較長、恢復較慢等特點,加之并發癥患病風險較高,臨床在予以其常規治療時,還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2]。由于常規護理缺乏連續性,整體護理效果欠佳,難以滿足患者生理與心理等多個方面的需求,不利于DM患者康復[3]。基于此,臨床提出了全新的護理模式,即社區護理,本文對該模式應用在DM 患者日常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
選擇北京市順義區南法信衛生院于2022 年6 月—2023 年8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DM 患者納入觀察,并按照雙盲法平均分組為對比組和分析組。對比組中男性、女性患者的數量分別為27 例和23 例,年齡為61~78 歲,平均年齡(72.58±1.03)歲,病程為2~9 年,平均病程(5.61±1.03)年;分析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數量分別為26例和24例,年齡為63~78歲,平均年齡(72.63±0.98)歲,病程為3~9 年,平均病程(5.66±1.04)年,患者基本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 患者經各項檢查與綜合評估后,確診為DM,且此前未接受過社區護理;② 患者就診時神態如常,發育正常,可正常進行表達和闡述。
排除標準:① 合并精神疾病、嚴重感染、肝腎功能異常或多個器官功能障礙患者;② 易過敏體質或對常用降糖藥物過敏的患者。
對比組:研究期間,對患者行用藥指導、健康宣教、定期回訪等常規護理。
分析組:在對比組所行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向患者輔以社區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 健康宣教:為消除患者對DM 與護理的錯誤認知,使其積極、樂觀地配合臨床工作,社區護理人員需用人性化的態度對其開展健康宣教,選擇宣教資料時,考慮患者文化水平,確保資料通俗易懂,以便患者學習和理解;在教育形式上,遵循多樣化原則,選擇口頭、紙質、漫畫等多種形式的宣教,確保患者能夠得到正確的健康教育護理服務。
(2) 心理護理:DM 為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DM 患者如想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防止疾病惡化,需堅持用藥,限制飲食。在此期間,患者極易產生焦慮、不安、抑郁、煩躁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其治療依從性和康復質量。因此,社區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充分利用各種手段來排解其不良心理,并引導其放心說出遇到的困難,以便穩定情緒。
(3) 飲食指導:社區護理人員應定期測量患者血糖,了解其康復情況,并結合DM 用餐原則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患者日常應做到健康飲食,遠離高糖、高油、高鹽、生冷、辛辣等食物,食物選擇嚴格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則,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
(4) 運動指導:為促進患者疾病康復,縮短康復所需時間,社區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康復情況與既往運動習慣為其制定針對性的運動訓練方案,協助并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運動,逐漸加大運動量,以便促進其預后運動功能的改善。此外,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家屬介紹運動的重要性,運動措施、流程技巧等,使其協助與監督患者進行運動。
(5) 生活護理:為有效控制DM 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其生活質量,社區護理人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嚴格控制體重、規范日常飲食、適當運動、定期測量血糖等。如患者血糖持續升高,需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6) 環境護理:為予以住院患者最優體驗,護理人員應定期對病房進行清潔與消毒,將病房內的溫度、光照、濕度以及通風情況維持在適宜狀態,并減少外來人員的出入頻率,以便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溫馨的病房。此外,為提高患者住院期間的舒適度,緩解其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可在病房內播放較為舒緩的音樂,并張貼一些海報。
(7) 血糖護理: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其自主控制血糖的能力,同時定期監測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的血糖,以便養成良好習慣,對于個別不便在家中進行自測的患者,則要求其定期前往醫院接受測量。
(8) 用藥護理:為有效控制血糖,患者需長期用藥,這不僅會嚴重影響其依從性與積極性,個別患者還會降低對治療的信心。因此,為有效提高患者用藥積極性,護理人員應告知其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并向其講解私自停藥、更改用藥劑量、頻率或擅自增加其他藥物等行為的危害,使其規范用藥。
分析護理前后2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血糖水平、護理滿意度與依從性等方面的變化,如P<0.05,表明數據差異明顯。
應用SPSS 20.0 軟件對相關指標行統計學分析,[n(%)]、(±s)分別代表比對計量和計數資料;組間差異較為明顯(P<0.05)。
分析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比組,數據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1 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
比較2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分析組明顯更低,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較(±s)

表2 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較(±s)
?
分析組患者對所行護理模式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比組,數據間差異突出(P<0.05)。見表3。

表3 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分析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明顯高于對比組,組間差異較大(P<0.05)。見表4。

表4 患者護理依從性的比較[n(%)]
相關研究表明,受不良生活習慣與基礎疾病等因素影響,老年群體患有DM 的概率逐年上升,不僅對我國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影響,也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4]。由于DM 的臨床治愈難度較高,為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其生活質量,臨床需在對其行對癥治療,并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5]。
常規護理作為常用護理模式之一,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患者有效的幫助,改善其護理結局,但無法進一步提高護理與患者生活質量,不利于患者康復[6]。此外,常規護理雖包含多項護理措施,但未考慮到患者的實際需求、身心舒適度及康復效果,加之護理缺乏針對性,導致護理效果較差,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差距[7]。社區護理作為近年來新興的護理模式,可有效對常規護理進行補充和完善,該護理模式能夠在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延續性護理,不僅能夠大幅提高護理質量,還可以發現并滿足患者在各時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8]。相較于醫院護理,社區護理具有離患者更近的優勢,可從生活化、個性化與全面化的角度予以患者綜合護理和指導,在促進DM 恢復方面具有積極效果[9]。此外,社區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相關醫療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消除患者負面心理,提高其治療信心的同時,能夠幫助其培養良好的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進而提高整體護理質量[10]。因此,在老年DM 患者日常護理中應用社區護理的效果明顯,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疾病帶來的影響。
由本研究所得數據可知,相較于常規護理,對老年DM 患者行社區護理的效果更佳,分析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與依從性更高,而血糖水平則明顯更低,且組間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社區護理應用在老年DM 患者日常護理中的效果突出,能夠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與血糖控制水平,臨床應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