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彥
(寧津縣人民醫院,山東 德州 2534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常見慢性病,該病患者有明顯的代謝紊亂,且伴有多尿等癥狀。其中,DM 患者可因疾病長期影響發生多器官損害,進而導致其生命質量下降。目前臨床普遍認為[1],應對DM 患者實施綜合管理,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注意DM 相關并發癥的預防,強化多層面管理。其中,康復護理在DM患者預后的改善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屬于一種全面的干預模式,基于這一模式的實施,可充分滿足患者需求,改善其生理、心理狀態,進而促進患者整體功能的恢復,改善DM患者預后。本研究將就康復護理對DM患者病情控制效果進行論述。
選取2022 年1 月—2022 年12 月寧津縣人民醫院接收的70 例DM 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顏色球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為35~76 歲,平均年齡(54.58±1.87)歲;病程為1~7 年,平均病程(3.20±0.54)年;疾病類型:1 型7 例,2 型28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為35~77 歲,平均年齡(55.04±1.59)歲;病程為1~8 年,平均病程(3.47±0.64)年;疾病類型:1 型9 例,2 型26 例。2 組患者的資料對比結果顯示(P>0.05)。
納入標準:① 經糖耐量試驗診斷確診;② 研究資料齊全;③ 知曉研究內容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① 合并嚴重并發癥者;② 有精神障礙者;③ 拒絕參與研究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向DM 患者明確有關事項,指導患者定期復診,指導其飲食、運動,結合患者的情況,做好飲食指導,包括合理膳食營養、限制糖分攝入,運動方面告知患者要長期堅持運動和健康行為,如保證規律作息、戒煙戒酒等,囑咐患者定期復診,以便根據情況調整康復方案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康復護理,內容如下。① 定期檢查:告知患者定期復診,初次服用降糖藥物者,每周應進行1 次復查,指標穩定后轉變為每月1 次。疾病治療期間,如病情加重,應立即復查,同時囑咐患者積極預防低血糖等;② 飲食干預:告知患者長期堅持飲食治療,三餐合理搭配,三餐能量比按1/5、2/5、2/5,蛋白質應攝入優質蛋白,脂肪攝入應考慮植物油,脂肪占熱量比重為30%,每日飲食粗纖維,不低于40 g,因DM 患者多有口干等癥狀,可多飲水,并發腎臟病變等疾病者除外;③ 預防低血糖:長期治療過程中,可能因為疏忽大意出現低血糖,醫務人員影響DM 患者明確低血糖癥狀,如出汗等,告知患者和家屬一些簡單的糾正方法,并及時就醫等;④ 皮膚干預:注意患者皮膚保護,確保皮膚干燥、整潔,嚴格預防足部皮膚損傷,如有表皮損傷,及時前往醫療機構處理,此外,鞋襪選擇應舒適、大小適宜,注意對足部的清洗等;⑤ 運動指導:運動是延緩DM 發展的重要方法,要指導患者長期堅持中低強度的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可選擇散步、打羽毛球、太極拳等方式,具體運動時間、強度,依實際情況確定,做到長期規律、堅持運動;⑥ 精神健康:長期的疾病易使患者心理異常,引發焦慮等情緒,所以醫務人員要做好心理指導,積極引導患者培養愛好,注意科普宣教,提升認識,并幫助其掌握冥想等排解情緒的方法,如有必要,安排患者及時前往臨床心理門診接受診治。
1.3.1 血糖水平
比較2 組患者干預后2 周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 2 h 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水平、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lycosylated hemoglobi,HbA1c)水平。
1.3.2 生命質量
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評定量表(WHOQOL-BREF)評分,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4 項,每項4~2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命質量越高。
1.3.3 護理滿意度
使用科室自擬問卷進行調查,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滿分96 分,80~96 分為滿意;60~79 分為一般;未達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為滿意和一般所占比重。
干預前,2 組患者的FPG、2hPG 和HbA1c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PG、2hPG和HbA1c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血糖水平比較(±s)
?
觀察組的WHOQOL-BREF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生命質量比較(±s,分)

表2 生命質量比較(±s,分)
?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比較[n(%)]
DM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越發明顯,其患病率也有明顯升高。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統計顯示,全球DM 患者超過4.62 億,預計2045 年患者數量將增至7 億[2]。其中,DM 的發生與遺傳、飲食、生活方式等有關。DM 發生后,臨床對患者進行長期干預,以延緩疾病發展。既往臨床對患者管理時主要實施常規護理,該方法有一定的價值,但不足也較為明顯。就實際情況而言,現行的常規護理模式更側重于藥物干預的實施,對其他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這無疑會影響病情的控制。再者常規護理,也存在心理支持、教育不足等問題,部分患者因長期受疾病影響,易產生心理壓力,并會有持續的生命質量問題,且常規護理在DM相關并發癥的預防上,其效果較為有限。因此,在DM患者的干預中實施康復護理勢在必行。
DM 作為常見慢性病,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對患者生理和心理有深刻影響,且長期性的疾病遷延,往往會引發器官損害,因此康復護理的實施有一定的必要性。康復護理是一種涉及多方面護理的方法,應用后,能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合理的康復計劃,從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出發,給予患者綜合性的干預,改善其病情狀態,提升其生命質量[3]。因此,在DM 患者的干預中,通過該方法的實施,能確保患者得到全面支持,協助患者控制病情,有效預防并發癥,提升治療效果。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PG、2hPG 及HbA1c 均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有別于常規手段,康復護理具有更積極的作用。分析原因是,康復護理不僅涉及常規藥物干預,其涉及范圍更廣,包括飲食計劃、體力活動、心理支持等,這種多方面干預的方式,可強化對病情的管理,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再者康復護理的實施,可以通過心理支持等方式,幫助患者處理負面情緒,提升其依從性,使其長期堅持健康行為,這對強化疾病控制大有裨益[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康復護理能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護理,其不僅針對病理狀態,同時也強調對患者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干預,進而輔助其血糖控制。
另外此次研究發現,觀察組的WHOQOL-BREF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護理模式,對提升生命質量具有理想作用。分析其原因是,康復護理本身是多維度干預模式,其可通過綜合干預的方式,協助DN 患者應對疾病所致的各類問題。其中,康復護理能強化患者自身對疾病的管理,減少疾病所致的不適感,改善其生命質量[4]。同時個體化的飲食、運動計劃,可控制患者體重,提升人體健康,降低并發癥風險,減輕患者生理上的負擔;心理上的支持則能協助患者有效應對情緒問題,減輕其的悲觀心理,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提升其生命質量。同時,常規護理本身的控制方向集中在疾病的控制和治療上,較少關注患者的全面康復,而康復護理在對疾病進行干預的同時,也會充分考慮心理、社會適應等問題,這些問題與患者生命質量息息相關,所以在康復護理后,患者生命質量提升明顯。另外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引入該護理模式后,患者的整體體驗有顯著提升,因此滿意度會有顯著提升。因為有別于常規護理程序,康復護理通常能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更貼近患者情況的干預,尤其是可以實施個體化的飲食、運動方案等,強化對患者的干預,整體提升護理質量,進而確保干預的針對性及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5],該護理模式本身不僅依賴醫務人員的干預,同時也強調患者的自我護理,接受護理后,患者的整體狀況會有明顯改善,有助于增強患者控制感,使護理滿意度得到提高。康復護理還可促進家庭、社會支持網絡作用的發揮,使患者即便在院外也能得到一定的支持,以提升其滿意度。大量研究顯示[6],康復護理在DM 患者的干預中有積極作用,可滿足患者多層面的需求,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但DM 會隨病程發展逐漸發生改變,因而臨床要根據患者疾病程度,調整康復護理的計劃,滿足患者干預的現實需要。此外,對于合并其他慢病的患者,同樣應注意對護理模式的動態調整,尤其是要依據情況,選擇適合的干預模式,以輔助患者整體生命質量的改善。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質量,且能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