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晨
(慶陽市西峰區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高血壓腦出血在高血壓并發癥中較為常見,其發病急促、病情發展速度較快,且病死率、致殘率高,主要發病群體為中老年人[1-2]。由于高血壓病會造成患者腦部小動脈管壁增厚,進而導致其失去彈性,血管壁強度下降。如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長期處于較高狀態,再加上體力勞動、情緒過激等因素的影響,使其血壓劇烈升高,易導致病變的腦血管破裂出血,基底節區,小腦、腦干和腦室均為高血壓腦出血的常見發病部位[3-4]。如出血部位在功能區,會對患者神經功能及其所支配的肢體功能構成影響,引發認知功能、運動功能障礙等并發癥,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構成消極影響[5]。針對異常功能狀態臨床一般采取康復治療、藥物治療等措施,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肢體活動功能逐步恢復,但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異,多數老年患者存在基礎疾病,使得其病情具有復雜性,治療過程中存在發生并發癥的風險[6-7]。因此,選擇相應護理干預輔助康復治療十分重要。康復護理是基于總體康復醫療計劃及全面康復目標展開護理工作,對促進患者生理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對此,本文觀察并分析了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提供康復護理對其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
實驗時間為2020 年5 月—2023 年5 月,收錄98 例樣本,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49 例)男性25 例,女性24 例,年齡為44~80歲,平均年齡(62.03±2.14)歲。實驗組(49例)男性26 例,女性23 例,年齡為45~80 歲,平均年齡(62.45±2.75)歲。組間自然信息對比,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經影像學檢查,綜合體征分析,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者;② 了解實驗內容,同意參與者;③ 經對完整性查驗,確認臨床資料無異常者。
排除標準:① 合并腎、肝正常功能運作異常者;② 患精神障礙性疾病者;③ 處于昏迷或意識障礙狀態者。
對照組施以常規護理。① 健康教育:向患者發放宣傳手冊,說明病發原因、病情現狀、后續治療方案、潛在風險等。及時解答患者存在的疑問;② 病情監測:監測患者的血壓和心率波動,記錄相應數據,如出現異常,立即告知臨床醫師;③ 用藥護理:告知患者口服藥物的正確服用頻次等,在行靜脈滴注時做好穿刺點護理,增加巡視頻次,合理調節滴注速度,避免引發患者的不良反應;同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監測并記錄患者病情和體征,如出現異常,立即通知責任醫師并配合實施處理措施;向患者講解相關藥物的作用機制,正確用藥對疾病控制及預后改善的重要性等;④ 環境護理:保持良好的病房內環境,做好消毒處理,調控室內溫度、濕度,避免溫度過低引發患者感冒,使其病情加重;⑤ 運動指導: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進行康復運動。
實驗組施以康復護理。① 心理干預:持續觀察患者情緒波動,增加交流,引導其表達自我感受,及時予以反饋,并實施案例展示、鼓勵等措施,增強其患者的自我效能,輔助其轉變心理狀態。增加與患者家屬的溝通,指導家屬與患者的有效溝通,使其能夠予以患者更多關心、愛護,促進患者負性心理得到改善。② 健康指導:對宣教內容、方式行個體性優化,即基于患者的具體情況,針對其理解能力、年齡、病情等選擇適合的語言表達方式,并借助多媒體技術,使用其能運用的圖片、視頻等工具輔助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采取示范等方式,指導患者體位調整的注意事項,叮囑飲食注意事項,包括戒煙戒酒等;強調良好飲食習慣與心理狀態對病情恢復的積極影響;③ 康復鍛煉:持續觀察急性期患者的恢復病情,在24~48 h,如患者病情處于平穩狀態,可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定期協助患者采取正確、舒適的體位,以2 h 為間隔,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合理控制按摩力度,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刺激其神經機能,預防肌肉骨骼組織的萎縮;必要時牽拉患者痙攣肌肉,合理控制關節、韌帶的伸展角度,預防畸形病變;之后可進行床上訓練,先做被動訓練,包括肩部、肘部、腕部的伸屈活動,下肢關節的屈伸訓練等,結合患者病情,控制每次訓練的時長、強度,指導患者逐步進行自主訓練;逐漸增加訓練強度,過渡至移位訓練、站立訓練、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在訓練過程中,持續監測患者的病情和體征波動,如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康復訓練,告知臨床醫師,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④ 生活指導: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結合康復訓練情況指導患者合理進餐,調控各類營養物質的攝入占比,早期以清淡和流質飲食為主,逐步過渡至常規飲食,保障能量的攝入,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提供支持。
神經功能評分: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45 分為總分,分值越低提示神經功能恢復越好。
運動功能評分:依據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量表,包括上肢和下肢2個評測維度,前者納入運動評測項(66 分)、感覺評測項(12 分)、疼痛評測項(24分)、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評測項(24 分),后者納入運動評測項(34 分)、感覺評測項(12 分)、疼痛評測項(20 分)、ROM 評測項(2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運動功能越好。
ADL 評分:依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納入如廁測定值、行走測定值、進食測定值、轉移測定值,每項總分為1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壓瘡、泌尿系統感染和肺部感染。
數據錄入SPSS 24.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行t檢驗。于統計學維度描述有差異,P<0.05。
護理前組間神經功能評分相近(P>0.05),實驗組護理后15 d的神經功能評分(16.36±2.61)分、30 d(7.33±1.51)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神經功能評分對比(±s,分)

表1 神經功能評分對比(±s,分)
?
護理前組間運動功能評分相近(P>0.05),護理后,實驗組上肢的運動功能評分(53.42±4.89)分、下肢(29.54±2.46)分,均比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分)

表2 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分)
?
組間ADL 評分護理前相近(P>0.05),護理后,實驗組如廁(8.93±0.54)分、行走(9.15±0.43)分、進食(9.05±0.58)分、轉移評分(8.55±0.54)分,均比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ADL評分對比(±s,分)

表3 ADL評分對比(±s,分)
?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04%)相比對照組(14.29%)更低(P<0.05)。見表4。

表4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高血壓會導致腦內小動脈血管壁發生玻璃樣變、纖維素樣變、缺血壞死、點狀出血,使得血管壁強度逐漸降低,出現局限性擴張情況,形成微小動脈瘤,在血壓波動下或者受各種誘因的影響下會導致血壓驟然升高,引發高血壓腦出血[8-9]。情緒激動、劇烈活動、用力排便等均為誘發因素。該高血壓腦出血疾病一般無前驅癥狀,少數患者會出現肢體無力、頭暈等癥狀,發病后癥狀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可達到高峰,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肢體癱瘓等癥狀[10-11]。如發病后治療不及時會引發感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出血嚴重時,會影響腦神經組織功能,引發神經功能缺乏、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12-13]。臨床治療可控制患者的病情進展,改善臨床癥狀;在康復階段,由于神經組織生理學的特殊性,除藥物治療外,康復訓練也十分重要。但多數患者對高血壓腦出血疾病相關知識了解較少,易產生負性心理,降低依從性,因此選擇高效護理模式輔助治療對改善高血壓腦出血疾病預后有重要意義[14-1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實驗組護理后各階段神經功能評分均較低(P<0.05),證明康復護理的應用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盡快得到改善。分析原因,常規護理雖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但其實施時間存在盲目性,使得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康復護理是圍繞全面康復的目標,包括軀體、精神、社會、職業等方面。其展開康復指導的時間較早,且目標明確,在輔助康復早期階段就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活動,如體位轉變、關節屈曲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且激活大腦休眠突觸,對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同時,多數患者因疾病突發性、功能障礙等因素影響,容易出現負性心理,對康復訓練產生懈怠和抗拒心理,影響康復訓練及護理效果。對此,康復護理針對性地展開心理干預,采取引導、案例展示等多樣性措施可輔助患者轉變心態,在交流與溝通中可增進護患關系,提升患者對臨床工作的認同感與依從性,可促使其堅持康復訓練,進而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肢體活動功能盡快得到改善。通過進一步研究,相比護理后對照組的運動功能評分和ADL評分,實驗組各項檢測值均較高(P<0.05),表明將康復護理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可使其肢體活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提升。分析其原因為,康復護理是根據總體康復醫療計劃,與康復醫師等專業人員緊密配合,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因此護理具有專業性,同時針對患者個體情況調整護理措施,可使護理更符合不同患者的差異性需求,為患者提供高效護理服務,使其肢體活動功能等在系統、科學的康復訓練下得到改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實驗組的值更低(P<0.05),可知康復護理的實施有利于減少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并發癥風險。分析其原因為,高血壓腦出血治療后患者需要靜養,但受藥物因素影響,易引發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且因患者長期臥床,活動減少,易引發壓瘡,嚴重影響病情恢復。而康復護理于早期階段就采取體位護理、被動活動指導等,并采取按摩護理,能夠預防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提供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對減少并發癥也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