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姐:
你好!“五一”小長假,同班同學聚會,慶祝共同進入而立之年。在這場聚會上,我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剛畢業時大家收入和職位還相差無幾,5年、10年過去,大家的情況卻發生了鮮明的變化,有的人一躍成了行業的領頭羊,有的人卻困在中年危機里焦慮不已。我自己則是平平淡淡,沒有機會向上躍升,又擔心稍不留神就會向下溜。
我很好奇,人和人的這種差距到底是如何拉開的?像我這種被卡著動彈不得的狀態又該如何改變?
挪不動的山峰
挪不動的山峰:
你好!你的來信讓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請你回憶一下,當你在中學、大學讀書的時候,你最關注的是哪些方面?那些成為行業領頭羊的同學,關注的是哪些方面?也許經由這個問題的探索,我們可以揭開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拉開差距的奧秘。我認為認知在其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一個坐井觀天和一個心懷世界的人,一定有著不一樣的發展前景,你同意嗎?所以,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職場境遇,當務之急是提升你的認知水平。
提升認知的方法很多,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書。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首先要讀書,多讀書,多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行萬里路”才沒有白走的路。不然,“行萬里路”就會陷入旅游觀光的形式,這樣會有些收獲,但不是根本性的收獲。
在這里,我再對讀書提出一些建議:首先,你所讀的書不要是那些休閑、娛樂的,而是可以重塑觀念的書。重塑觀念,就是改變舊有的認知。觀念改變,認知提升,就會影響行為和決策,進而讓人生產生變量。
其次,你可以選擇一些技能提升類的書籍。這就要說到“知行合一”了,當我們的觀念發生改變,就要行動起來,不要僅僅停留于“想”。當你想做一件事情,不要畏懼,不要設想各種困難,直接上手去做。在如今的時代,你要相信,任何一項技能,都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到,不再像過去那樣有門檻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學會為人生做規劃。很多人選擇隨遇而安的生活,那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對自己有些要求,渴望取得一些成績,那就要學會做規劃。
一次采訪中,記者詢問蔡志忠如何為人生做規劃,蔡志忠回答:1.你要達成什么?2.為什么達成?3.如何達成?
蔡志忠說他3歲半時就在考慮自己將來可以做什么,因為他是鄉下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做不了農活。4歲時,他發現自己很愛畫畫,便幫小鎮電影院畫電影招牌。到9歲時,臺灣開始流行漫畫,他便立志以后做個漫畫家。
蔡志忠的思維是天才級的,我們不能跟他比,但是可以參考他的思路。做規劃就是為人生尋找方向,有了方向,就知道要往哪里去。出發的早與晚,不需要跟別人比。
俞敏洪讀大三的時候,因為肺結核住了一年醫院,在這一年里他想通了一個問題:自己不要跟人家比文憑,不要跟人家比成績,而是要想清楚這輩子到底要干什么。他畢業于北京大學英文系,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教人學英文,后來就成立了新東方。
山峰挪不動,但人是可以挪動的,還拿俞敏洪來說,他后來不就從“新東方”挪到了“東方甄選”嘛。這個過程中,相信俞敏洪的認知歷經了數次的改變和提升。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提高認知、不懈努力提升能力,越來越得心應手的過程。至于所謂的差距,也不需要跟別人比,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過自己的人生。
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對自我的超越!祝福你!
你的朋友:南林君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
南林君,國際正念減壓(MBSR)受訓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生命完整療愈師、國家高級兒童情商師、南京崇正書院前執行院長,著有《靜待花開——從中等生到港大才女》《生命完整療愈》《靜待花開——好媽媽學會陪伴》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