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自2023 年9 月被首次提出后,新質生產力便成為中國經濟的熱詞。2024 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又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更被列為2024 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在3 月5 日下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何為新質生產力?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素質、生產要素配置水平、基礎設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這些條件在不同地區存在發展落差。對各地而言,關鍵是用好總書記指出的“因地制宜”這一方法論,加快培育新動能、推動生產力發展。
從理論邏輯看,新質生產力集中體現為新技術、新產業、新動能,技術突破帶動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供良好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技術與不同產業相疊加,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新動能形成的機理也是多元的。例如,前沿技術通過工業互聯網向實體經濟賦能,帶動的是行業全產業鏈的升級。各類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疊加,突破的可能是一個或若干個關鍵環節。從這些影響看,傳導的路徑是不同的,各地產業結構構成有區別,這個現實就決定了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方式、方法也是各異的。
從實踐邏輯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發展,各類新技術的突破瞬息萬變,對要素配置的要求也是不一致的。有的技術突破依托的是人力資源的優勢,有的技術突破則主要依靠資金密集優勢。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每個板塊的要素構成條件、資源稟賦基礎條件都不同,發展新質生產力雖然是殊途同歸,但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徑至關重要。
因地制宜的另外一層重要內涵,是要防止“一哄而上”。要防止出現產業發展模式千篇一律、產業類別高度雷同的現象。脫離了當地的產業發展實際去盲目“求新”,帶來的只能是資源浪費和要素低效率配置,甚至是產能過剩。
與沿著現有技術路線的增量創新不同,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大,很難預測技術突破會出現在哪個領域,很難準確判斷技術路線的前景、商業應用的周期,因此更應該拓寬容錯空間,改革科研評價方式。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也指出,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江河奔流春潮涌動,奮楫揚帆向“新”而行。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從實際出發、從創新入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振全社會發展信心,切實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