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3 年,機床工具行業完成營業收入10 974 億元,同比下降10.3%;機床工具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 132億元,同比下降35.8%;中國機床工具行業進出口總額320.2億美元,同比下降3.1%。
2023 年,機床工具行業完成營業收入10 974 億元,同比下降10.3%。其中,金屬切削機床完成營業收入1 586億元,同比下降7.2%;金屬成形機床完成營業收入891億元,同比下降7.5%;機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完成營業收入572 億元,同比下降10.3%;切削工具完成營業收入1 097 億元,同比下降0.2%;磨料磨具完成營業收入5 303億元,同比下降13.5%。
2023 年,金屬加工機床生產額為1 935 億元,同比增長1.1%。消費額為1 816 億元,同比下降6.2%。其中,金屬切削機床生產額為1 135 億元,同比下降6.7%。消費額為1 108 億元,同比下降15.0%;金屬成形機床生產額為800億元,同比增長14.6%。消費額為708億元,同比增長11.8%。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2023年金屬切削機床產量61.3萬臺,同比增長6.4%;金屬成形機床產量15.1萬臺,同比下降14.2%。
2023 年,機床工具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 132 億元,同比下降35.8%。金屬切削機床實現利潤總額114 億元,同比下降13.4%;金屬成形機床實現利潤總額54 億元,同比增長1.3%;機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實現利潤總額41億元,同比下降11.3%;切削工具實現利潤總額121億元,同比下降3.2%;磨料磨具實現利潤總額682億元,同比下降46.0%。
2023 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進出口總額320.2 億美元,同比下降3.1%。其中,進口總額111.1 億美元,同比下降10.3%;進口總額209.1億美元,同比增長1.2%;貿易順差97.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
(1)生產保持平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 年,有色金屬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增幅較工業平均水平高2.9 個百分點。10 種有色金屬產量為7 470 萬噸,同比增長7.1%,首次突破7 000 萬噸。其中,精煉銅產量1 299萬噸,同比增長13.5%;電解鋁產量4 159萬噸,同比增長3.7%。
(2)價格出現分化。2023 年,銅、鉛現貨均價分別為6.827 2、1.570 9 萬元/噸,同比分別增長1.2%、2.9%;鋁、鋅、工業硅、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分別為1.871 7、2.162 5、1.560 5、26.2 萬元/噸,同比分別下降6.4%、14.0%、22.5%、47.3%。
(3)礦產品進口增長,鋁產品出口同比下降。2023年,有色金屬進出口貿易總額3 315億美元,同比增長1.5%。進口方面,銅精礦、鋁土礦進口實物量分別為2 754 萬噸、14 138 萬噸,同比增長9.1%、12.9%;出口方面,未鍛軋鋁及鋁材出口量567.5萬噸,同比下降13.9%,但降幅較前三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
1 月汽車產銷同比呈現明顯增長,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1 萬輛和243.9 萬輛,環比分別下降21.7%和22.7%,同比分別增長51.2%和47.9%。
1 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08.3 萬輛和211.5 萬輛,環比分別下降23.2%和24.2%,同比分別增長49.1%和44%;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2.7 萬輛和32.4 萬輛,環比分別下降10.7%和11.1%,同比分別增長66.2%和79.6%;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78.7 萬輛和72.9 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2.9%和38.8%,同比分別增長85.3%和78.8%,市場占有率達到29.9%。
1月,汽車出口44.3萬輛,環比下降11.2%,同比增長47.4%。分車型看,乘用車出口36.9萬輛,環比下降12.4%,同比增長47.5%;商用車出口7.4萬輛,環比下降4.9%,同比增長46.9%。
近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了2022世界機器人報告,2022年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快速增長,全球在役機器人保有量創下390 萬臺的新紀錄。工業機器人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指標系每萬名員工中運行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按機器人密度衡量,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依次是韓國(1 012臺/萬名員工)、新加坡(730臺/萬名員工)和德國(415臺/萬名員工)。
亞洲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名員工168 臺,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地區、中國香港地區和中國臺灣地區都躋身全球范圍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前十位之列。歐盟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名員工208臺,德國、瑞典和瑞士位列全球前十。北美的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名員工188臺,美國是制造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10個國家之一。
1月法國乘用車新車注冊量同比增長近9%,至111 940輛,但市場規模仍遠小于幾年前。根據法國電動車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 月法國新注冊的電動汽車約為27 003 輛,同比增長41.5%。其中包括24 930輛電動乘用車,同比增長37%,占市場份額的22.3%,而去年同期為17.6%。
1月法國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為14 629輛,同比提升43%,市場份額為13.1%;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為10 301輛,同比提升30%,市場份額為9.2%;純電動輕型商用車銷量為2 051輛,同比提升131%,市場份額為7.7%;插電式混合動力輕型商用車銷量為22輛,同比下滑55%。
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2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重點制定基礎通用、溫室氣體核算、低碳技術與裝備等領域標準,為工業領域開展碳評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術支撐。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加快制定協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評價類標準,實現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標準全覆蓋,支撐工業領域碳排放全面達峰,標準化工作重點逐步向碳中和目標轉變。
《指南》提出,鼓勵工業領域的低碳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將低碳新技術新工藝融入相關標準,加快低碳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圍繞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低碳領域的應用創新,加快相關標準研制,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培育壯大低碳發展新動能。
《指南》要求,加強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強化產業鏈上中下游標準之間的有效銜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之間的協調配套。引導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團體、檢測認證機構、行業低碳標準化技術組織、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等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推動企業加快實現低碳轉型。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以推動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
《方案》提出,到2026 年,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重要進展,重點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診斷評估,生產要素泛在感知、制造過程自主調控、運營管理最優決策水平大幅提高。具體來看,應用水平明顯提升,打造120個以上數字化轉型典型場景,培育60個以上數字化轉型標桿工廠,形成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重點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等指標顯著提升,數字化轉型成熟度3級及以上企業提升至20%以上。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突破一批數字化轉型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制修訂一批先進適用的數字化轉型標準規范;推廣應用100款以上優秀產品,培育100家優秀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建設1個新材料大數據中心、4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中心、4個重點行業制造業創新中心、5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6個以上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
近日,奧影檢測科技公司(以下簡稱“奧影”)正式入駐國家模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廣東),雙方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并攜手共建大灣區X 射線工業CT聯合創新實驗室。此次合作不僅是奧影在工業CT領域的重要布局,也是國家模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廣東)在提升模具行業檢測水平、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有力舉措。雙方將發揮各自在技術研發、市場應用、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打造X射線工業CT技術創新與應用平臺。
X 射線工業CT 聯合創新實驗室的宗旨和目的是為大灣區模具行業提供更高效、精準的檢測服務,實驗室將依托先進的工業CT設備和技術,為模具企業提供全面的檢測解決方案,助力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實驗室還將致力于研發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引領工業CT 技術的發展潮流,為大灣區模具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支持。
2月29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張哲峰團隊制備具有高抗疲勞性能的3D打印鈦合金材料,展現了3D打印材料作為結構承力件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
研究首次明確提出,理想狀態下3D打印技術直接制備的鈦合金組織本身(稱為Net-AM 組織)應具有天然優異的疲勞性能,而打印過程中產生的氣孔等缺陷,掩蓋了其自身組織抗疲勞的優點,導致實際測量的3D打印材料疲勞性能降低。
研究人員在Ti-6Al-4V 合金中首次發現,高溫下3D 打印態組織的晶界遷移及氣孔長大與相轉變過程表現出異步的特性,這意味著熱處理過程中存在一個工藝窗口,既可實現板條組織細化,又能有效抑制晶界α相富集及氣孔復現。為此,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工藝窗口,發明了缺陷與組織分步調控的NAMP新工藝(即增材制造無孔化處理),最終制備無氣孔的近Net-AM組織Ti-6Al-4V合金。
該合金組織拉-拉疲勞強度從原始態的475 MPa 提升至978 MPa,增幅高達106%。該新型合金組織不僅在所有鈦合金材料中具有較高的拉-拉疲勞強度,而且在目前已公開的材料疲勞數據中,還具有較高的比疲勞強度(疲勞強度與密度之比)。
近日,首鋼·上汽大眾“雙模”創新聯合工作室成立,聯合工作室由首鋼股份營銷中心錢繼綱創新工作室與上汽大眾寧波分公司沖壓車間黃海森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共同組建。
錢繼綱創新工作室圍繞首鋼“制造+服務”發展戰略,立足崗位,不斷開展現場技術改進、管理提高、服務優化,為華東地區汽車主機廠提供定制化創新服務,深入客戶現場,全面提升配送和服務水平。黃海森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圍繞沖壓車間日常生產,立足技術、維修隊伍建設,搭建精益生產創新平臺,不斷針對疑難問題做實驗,通過立項優化、持續改善,師徒帶教,完成知識和經驗的傳承。
首鋼股份營銷中心與上汽大眾寧波分公司共同簽署了《首鋼·上汽大眾聯盟創新工作室合作協議書》,并向錢繼綱、黃海森授予創新工作室聯盟標牌。雙方將以“雙模”創新聯合工作室為載體,結合項目攻關課題,為首鋼培養懂沖壓、懂模具的材料專家,為上汽大眾培養更懂材料的沖壓專家,聯手打造優秀聯盟團隊,為推動汽車材料制造和汽車制造技術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2 月25 日,河鋼集團唐鋼公司研發生產的200 噸超厚規格14 mm 和16 mm 的大梁鋼700BL 在國內某專用車龍頭企業生產現場加工完成,各項指標均符合客戶要求,經加工后將用于運輸車、牽引車等專用車車廂防護件的制造。
4 mm 以上的大梁鋼700BL 屬于超厚規格大梁鋼,相比薄規格大梁鋼,具有更高的承載能力、優異的性能穩定性和抗疲勞性,能夠長時間在雨水侵蝕和空氣暴露環境下保持性能穩定,經受更高強度顛簸路段作業環境,可廣泛應用于專用車、橋梁、建筑等領域。由于規格更厚,生產中板型控制難度更大,在國內大梁鋼領域該類產品一直依賴進口,河鋼集團此次研發的14 mm和16 mm的大梁鋼700BL填補了國內超厚規格大梁鋼領域空白。
河鋼集團唐鋼公司在持續推進“兩個結構”優化的基礎上,深度對接市場和客戶,圍繞行業發展潛在用鋼需求,充分發揮產銷研一體化優勢,提升高端客戶開發能力和高端新產品研發能力,在新一輪競爭中建立新的比較優勢。針對客戶對超厚規格高強度汽車大梁鋼的迫切需求,產銷研各系統提前溝通、密切協同,充分發揮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加強技術攻關,通過優化冷卻模型,精確控制卷取溫度,保證了產品板型良好和性能穩定。同時,強化產線精益管理,通過優化軋鋼工藝,提高產品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合理把控貴重合金投入量,有效控制生產成本,拓展了效益增長空間。
日前,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4-2026 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推進北京市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到2026年,力爭全面實現數字化達標。培育100種以上數字化轉型優秀供給產品,培育20 家市級及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20 家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示范工廠或“世界燈塔工廠”,新增100家智能工廠與數字化車間。推動京津冀三地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二級節點總數達60個以上,服務企業節點超6萬個。
《實施方案》明確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達到北京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達標指標,需滿足5 個制造過程指標中的3 項,或滿足5 個制造過程指標中的2 項和效益優化指標中的1 項或實現與之相當水平(智能制造成熟度貫標達二級及以上、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評定為三星及以上、通過兩化融合貫標、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定為三級及以上、評為北京市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工業和信息化部5G全鏈接工廠等),視為數字化轉型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