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藉源林場 劉文春
在林業工作建設中, 苗木培養和栽植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其涉及的內容很多,每一個工作環節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倘若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影響到后續的工作。 因此,在培育全過程中,需要對技術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仔細地分析和研究, 科學地篩選和移植所選的苗木, 充分利用種苗培育和移植造林技術的優點,強化苗木的病蟲害控制,使林業項目能夠更好地成長,為林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這樣一來, 才能為我國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林業苗木栽培技術是培育森林的基礎。 苗木栽培的有效運用,可以大規模地生產出健康的苗木,為造林工程提供充足的種苗。同時,苗木栽培也是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效手段之一。 借助科學合理的苗木栽培技術手段,有助于恢復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提高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抗逆性。 移植造林技術則是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另一種有效手段。 該技術的運用, 主要是通過將已經生長成熟的林木移植到其他地方,進一步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生產力,同時還可以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優化森林結構。 不僅如此,移植造林還可以為人類提供更多的林業產品和生態服務,帶動經濟迅速發展。可見,二者在生態建設以及社會發展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育種技術:它是通過選擇優良的種子和采用先進的育種技術,培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和生長速度。(2)栽培技術:它包括土壤管理、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科學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氣性; 通過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可以更好地滿足苗木生長所需的水分和營養;有效的病蟲害防治,可以保護苗木的健康生長。(3)機械化和智能化: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林業苗木栽培技術越來越趨向于機械化和智能化。 利用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和智能化技術,可以真正實現大規模、自動化的苗木培育和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
(1)選擇適宜的移植時機:這對于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狀況具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春季和秋季是適宜的移植時機,因為此時氣溫適宜、土壤濕度大,有利于苗木的生長和根系發育。(2)保護土球和根系:在移植過程中,為了保護苗木的根系和土壤,一般需要用草繩或塑料膜等材料將土球包裹起來。 同時, 在運輸過程中,要規避土球破損和根系受到損傷,以保證苗木的成活率。(3)合理密植和配置:要根據不同的樹種和生長環境條件來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和配置方式, 保證樹木成活率和成長速度的同時, 還可以優化森林結構和提高生態效益。(4)管理措施:移植后的管理措施包括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其目的是利用科學的管控措施,維護林木的正常生長。
在選址時,要選擇合適的地點,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將當地的生態環境、土壤條件、氣候和水文條件等方面都充分考慮進去, 為幼苗的成活率和健康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比如,保證土壤的肥沃,能夠滿足幼苗的生長需要;對供水、排水進行了科學規劃,可保證灌溉的便捷性和通暢性。一般來說,幼苗的培養應以砂質和薄壤為主,所以不能選用酸性較強的土壤,否則將會影響幼苗的健康生長,嚴重情況甚至造成幼苗枯死。舉例說明,若是處于干燥少㈥、冬季較為寒冷的地區,在營造林業項目的過程中, 應結合營林項目的立地環境、土壤、氣候等各種基礎要素,選取合適的苗圃地,并選用符合當地氣候、地域特點的苗木,盡量選用四翅濱藜、沙柳、檸條、樟子松等耐干旱、耐寒冷的幼苗,同時保證苗圃內的溫度、濕度能夠滿足幼苗的生長,讓幼苗在科學合理的環境下成長[1]。
在選定育秧土的基礎上, 對育秧田的土壤進行科學管理非常必要,使其達到改良的目的,有效調節土壤酸堿度。在此基礎上,采用合理的施肥方式可使有機肥在土壤中持續增長,達到對土壤結構的優化。針對砂質土壤,需加入一定比例的灰泥,并加以混合,以提高土質;在酸性土壤上,應適當添加石灰、草木灰等,以改善土壤狀況; 若土壤為堿性, 則加入適量經滅菌的草炭灰,再與松土混合,可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消毒是防治病蟲害、提高幼苗抗逆性的重要措施。在對土壤進行消毒的過程中,可以使用硫酸亞鐵等藥劑,對土壤中的病菌進行處理,同時結合翻耕的方法來殺死害蟲,為幼苗的生長提供更好的環境。
種苗的選用,直接影響著整個種苗的生長發育,所以要選用適當、質量好的種苗。播種的成功率與自然條件如溫度、季節氣候、土壤濕度、日照等都有很大關系。(1)種子的選擇,要選用優良的母本進行科學的育種,以獲得優良的種質資源,同時還要具備優良的性狀、抗病性、抗寒等特性。另外,要對種子進行多次篩選,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及時發現裂紋、蟲卵等問題,并㈣以清除,保證種子的品質。(2)種子的處理:種子處理是苗木繁殖的首要步驟,具體包括種子的篩選、消毒、浸泡等。種子篩選要選擇成熟、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對精選出的高質量種子進行徹底的沖洗, 然后采用化學試劑或物理方法進行種子的消毒,比如,使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 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通過浸泡種子,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通常情況,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24 小時,再將其置于溫度和濕度比較合適的培養基中進行催芽處理,以保證種子的發芽率。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種子萌發率, 提高了苗木對病蟲害的抗性,從而有效地解決了苗木萌發率低的問題[2]。
播種是促進苗木繁殖的關鍵步驟,所以,要保證播種時間和地點選擇的適宜性, 春季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適宜播種,要求土壤條件疏松、排水良好、陽光充足。具體播種方法的甄選和運用,可以綜合考慮具體情況來定,當前,林業育苗播種有多種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有撒播、條播和點播。 其中,撒播是將種子均勻地撒在苗床上, 這種方法適用于小粒種子和需要覆蓋的種子。條播是將種子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深度進行播種,適用于中粒種子和大粒種子。 點播則是將種子按照一定的株距和行距播種,適用于小粒種子和大粒種子。在播種時,要注意種子的覆蓋和保護,避免種子被水沖走或被鳥類啄食。
苗木出圃是苗木繁殖的最后一步, 要求苗木達到一定的規格和質量。起苗是苗木出圃的重要環節之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根據苗木的種類和規格,選擇合適的起苗工具和方法。對于根系較淺的苗木,可以使用鐵鍬或起苗犁進行起苗;對于根系較深的苗木,可以使用起苗鏟或手工挖掘。其次,在起苗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苗木的根系和枝條,避免損傷和折斷。 同時,還要注意保持苗木的水分和養分, 苗木出圃后要及時進行運輸和造林, 還要采取必要措施來避免在其運輸和栽植過程中出現失水或營養不良的情況, 以保證苗木的生長和成活。
樹木移植造林是一項重要的林業生產活動, 需要認真準備和管理,具體總結為以下方面。
移植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包括選擇合適的移植時間、地點和苗木。 移植時間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氣溫適中時進行。 移植地點要求土壤疏松、排水良好、陽光充足。苗木要求生長健康、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然后依據具體的移植情況選用適宜的移植方法, 當前可以選擇的移植方法有兩種:一是裸根移植,裸根移植是將苗木的根系直接暴露在空氣中進行移植, 適用于小苗和容器苗。二是帶土球移植,該移植方法是將苗木的根系包裹在土球中進行移植,適用于大苗和容器苗。帶土球移植有利于保護根系,提高移植成活率。前期是要做好苗木規格的合理選擇,一般情況下,苗木的直徑要控制在40 毫米左右,要盡可能地選用三叉苗木,而且苗木的高度要控制在400 毫米。在樹種的選擇上,一般以小樹為宜。在進行造林技術指標的設計時,通常借助專門的公式來進行科學的計算, 采用1:20 的栽植比[3]。在此過程中, 必須對不同的栽植密度進行適當的設定與調整,才能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為進一步提高造林質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須對造林時期進行適當的選擇。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氣候環境、地質條件和土壤環境差別很大,特別是南方和北方的跨度很大, 這給育苗時機的選擇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因此,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造林時期。 總體而言,華北地區3~5 月氣候適宜,降水較少, 綜合考慮風力因素等方面都適宜的情況下進行幼苗的移植,對于提高幼苗存活率很有幫助;在我國的南部,全年的氣候較為適宜,二月至四月有大量的降㈥,為提高成活率,這個時候就移栽最宜。 從長期的實踐經驗總結得出,要想保證種苗的成活率,就必須根據種苗的生長規律,改善種苗的生長品質,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 從而為全面提升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打下堅實的基礎。
移植過程要求操作規范、細致,以免損傷苗木。 首先,要挖掘合適的移植坑,一般坑的直徑和深度要比苗木的土球大一些。 然后,將苗木放入移植坑中,注意調整好樹姿。接著,用細土填埋根系,注意不要壓實土壤。最后,用水澆透土壤,以利于苗木的生長。 樹木移植造林有多種方法,挖掘是樹木移植的關鍵環節,選擇適宜規格的挖掘工具和方法是前提保障, 要根據所要移植的樹木大小確定挖掘工具, 如手鏟、 鐵鍬或專業工具等。種植是樹木移植的另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樹木的種類和規格選擇合適的種植方法和標準。 對于小樹或灌木,可以直接將苗木植入整理好的土地中;若是大樹或古樹,則需要借助專業工具進行種植。在整個種植過程中,還要注意控制種植的深度和角度,目的是確保樹木能夠正常生長。同時,一定要做好種植過程的樹木根系和枝條保護工作,避免其損傷或折斷。
加強對苗木的種植管理是保證其成活率的有效方式,主要措施包括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 澆水要求根據土壤濕度和氣候條件進行, 一般早晚各澆一次水。施肥要求根據苗木生長需要,適時施用氮、磷、鉀等肥料。 修剪要及時進行, 以促進苗木的生長和分枝。病蟲害防治要求及時發現病蟲害,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另外,苗木移栽后會由于各種原因,在林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病蟲害的侵害,嚴重影響了苗木的成活率, 所以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十分關鍵,具體防治措施總結如下:首先,分析當地病蟲害的種類,摸清其發病規律,根據其特點及規律,制定有針對性的控制計劃,采用科學的控制措施,做好病蟲害的控制工作;第二,要主動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針對不同種類的病蟲害,采取相應的措施,確定最佳的防治時期,盡量避開炎熱的氣候。 為保證控制害蟲的效果,可選用晴天進行噴霧。 防治季節性病蟲害要在萌芽期進行。 一般來講,對病蟲害的防治以冬春兩季為最佳;第三,如果林木在生長期間遭受病蟲害侵襲,也可對苗木進行剪枝,剪除病枝,從根源上控制林業的病蟲害[4]。
信息時代下,信息技術與林業的融合運用,為林業管理提供了便利條件。(1)數據采集和處理:依托遙感技術和GIS 技術可快速準確地采集森林資源的空間信息,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為林業移植造林提供基礎數據支持。(2)數據存儲和管理:借助數據庫技術可實現對森林資源數據的存儲和管理, 使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3)數據共享和傳輸:在網絡技術的輔助下可輕松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傳輸, 提高林業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4)決策支持:通過推廣信息化管理,為林業決策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信息支持。總的來講,信息化管理在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力成本的削減以及決策的科學性上具有重要價值, 全面實現我國林業建設信息化發展。
總之, 林業苗木栽培技術及移植造林技術是林業生產的重要基礎, 對于提高林業生產效益具有深遠影響。林業技術人員應具備前沿的發展目光,汲取優秀的前沿的技術方法和理念, 綜合考慮林業造林栽植的實際需求,高效開展各項技術工作,為林業生產創造良好的條件。 未來,應持續研究和推廣新技術,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經濟發展,助力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