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丹 汪波 周珊
在十里坪鎮碾子坪村的供港蔬菜基地,明道德開著旋耕機忙碌著,空閑的時候,便和村民們交談:“使用旋耕機可以旋耕、起壟、開溝等一次性完成,大大提高效率,節約人力成本,增加土地收成。每臺旋耕機一天最少可以深耕四五十畝地,經過農機深松整地可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結構,消滅部分雜草、減少病蟲害、保障出苗整齊均勻……”,說起自己的專業領域,他來了精神,滔滔不絕,他就是商洛市道德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明道德。
“有夢者”的抉擇與耕耘
隨著農村沼氣的盛行,明道德從事沼氣池修建工作,2000年至2006年,他陸續考取了初、中、高級農技師證書。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村民們陸續外出打工不想種地。面臨著同樣問題明道德請教了當地農業農村局的技術人員,“怎么樣才能通過提高種植,提高收入?”這一次明道德了解到農業機械,2006年至2012年,他出資購買拖拉機、旋耕機進行耕地、種地,種植了20多畝地。每年種完自家的地后,他還外出耕地,經濟條件逐漸好起來了。
2017年,明道德牽頭成立商洛市道德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后,通過國家政策補貼、行業扶持和成員合資等途徑,合作社購買了土豆收割機、大型小麥聯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花生耕種收獲采摘機械、大豆播種機、秸稈還田機、旋耕機等,農業機械總量達70多臺(套),設備價值近300萬元。合作社2019年被評為陜西省省級“平安農機”示范社。2023年合作社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合作社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主要為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式”服務。
“我從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到現在可以運用農業機械獲得收入、從需要別人幫助到有能力幫助別人,得益于連續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業產業培訓、農機駕駛培訓,通過培訓,不僅掌握了種植技術、農產品銷售等知識,還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明道德表示,從事農業產業種植、農機駕駛8年,“不懂就請教農業局專家,有培訓班就上。”憑著這一股愛學敢干的“闖勁”,將一臺臺農業機械的性能了如指掌,讓“冷機器”成為“惠民機”,自己也由一名門外漢成長為高素質農民,帶領一批想學、敢干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追夢人”的堅守與情懷
坐在輪椅上的毛河村村民楊鳳菊激動地說:“自從得了半身不遂后,沒法操持家里的幾畝地,娃娃們外出掙錢去了,這幾年就是明道德給我們收的麥子,這不今年又免費給我們翻了地。”像這樣的說法在毛河村留守老人、勞力差的人家已經是常態了。
在維修拖拉機的明杰開心地說:“前幾年沒有技術一直在外面廠里打工,父母年紀大了,回來又沒有個手藝掙不到錢,明道德就手把手教我開農用拖拉機、微耕機,現在不僅能掙到錢了,還能照顧家里。”明道德常說,“發展農業種植只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干活不行,不懂種植管理技術、不用現代化種植模式產量可上不去。誰要是愿意跟我一起學農機駕駛分文不收。”在毛河村民的眼里,明道德是一個無私大方的人。
合作社已經被商洛市農業農村局認定為市級田間學校,現已組織農機手培訓5場,培訓300余人次。明道德把自己學習、摸索出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前來學習的農戶,為他們提供學習實踐場地,為通過考試取得駕駛證書的學員提供就業機會,帶動更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走上機械化生產之路。
“先行者”的視野與格局
明道德通過不斷的努力,逐漸收獲了大家的認可。目前,明道德的合作社已購買農業機械70多臺(套),流轉土地面積400余畝,明道德也成為商洛市有名的全能農機手和種糧大戶,2021年參加陜西省首屆農機手操作技能競賽活動,榮獲優秀獎;在參加的2019年陜西省首屆鄉村振興運動會農機夏種大比拼比賽第四名。通過現代化種植進一步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土地使用率,農忙時他帶領合作社成員在商南縣境內以及河南、湖北等地的幾十個鎮村開展機耕、機播、機收等作業服務,累計收入超過100余萬元。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戶感受到土地流轉、機械化種植帶來的便利,每到播種、收獲時節農機手們都忙得不亦樂乎,身上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幸福生活也更有盼頭了。說到下一步打算,明道德信心滿滿地表示,“國家是我們老百姓的堅強后盾,我們也應該對于農業產業越來越有信心,我作為毛河村的種糧大戶,更應該將糧食安全穩記于心,進一步擴大土地流轉面積,實行機械化、規模化種植。根據種糧實際,提升農機裝備,保證耕種面積;借助商洛市農民田間學校平臺,積極引導種糧農民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通過開展機械化作業、糧食種植等技術培訓,讓更多年輕人學會種糧,結合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減輕種糧農民的負擔,幫助群眾節約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進一步實現穩糧增收。”
(作者單位:商南縣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