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香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員該怎樣來保護綠水青山?筆者從農業污染視角方面,以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來倡導大家一起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一、教學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任重而道遠,環境保護是農村發展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農業既要發揮傳統的生產功能保障糧食供給,又要發揮生態環保、觀光休閑等功能。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依據,只有熟悉教材才能因材施教。《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是一本供從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問題研究人員閱讀,同時適宜從事農業、環保等相關專業師生參考的教材。本節課選自此書第一章第三節——農村環境問題分析與對策。這是一門公共課,注重培養學員的環保意識。
學員是種養戶,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男性居多。從事農業生產年限基本在三年以上,大部分學員種植規模在100畝左右,中小規模養殖戶居多。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大,多數學員只關注生產收益,生態環保意識淡薄,需要提升其文化素養,普及環保知識并能自覺運用于生產生活中。
基于對教材和學員的分析以及本課程的特點,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即讓學員了解農村生態環境的內涵、污染現狀及危害;能力目標即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治理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措施,并運用于生產生活中;素質目標即讓學員深刻領悟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結合教學目標和學員基本情況,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環境污染對農村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探究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措施并主動實施。教學難點是增強學員環保意識,能在生產生活中自覺做到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
二、教學設計
根據以上教學分析主要采用講授法、問題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對課程進行講解,學員則通過參與討論法與合作探究法總結出治理和保護環境的措施,以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實施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生態環境的基本現狀,筆者前期對部分農村種植戶、養殖戶、村民進行大量走訪調查,并制作成微視頻供學員參考對比。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人對農村生態環境了解不全面,治理不到位,嚴重缺乏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此,開班之前建立班級微信群,要求每個學員填寫調查問卷并利用“渝農云”App推送農村生態環境的基本知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以學員為主體,突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為了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教師采用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用這樣的提問引入來活躍課堂氛圍,聚焦課堂培訓內容,了解學員認知情況。學員自由發言,談自己的理解。教師結合學員們的理解揭示課題“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隨后教師借助PPT的演示讓學員掌握以下基本知識:農村生態環境的含義、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間的關系,規范學員的認知。
接下來,教師展示農村環境污染現狀的圖片和視頻。組織學員參與小組討論:自己身邊存在著哪些污染?這些污染對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教師參與到各小組的交流中。教師結合各小組意見總結:肯定大家對生態環境污染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環境污染對種植業、養殖業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的還會破壞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種養戶的收益也大打折扣。隨后用PPT展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重點體現在四個方面:農村水體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農業面源污染,主要包括種植業污染和畜禽養殖業污染;鄉鎮企業排放物污染,主要為工業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教師詳細闡述每種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后果,危害人們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我們應該主動出擊,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最后讓學員結合自身種植、養殖實踐經驗,一起探索出治理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措施,提高生活質量。學員在小組長帶領下,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結合生產生活實際,把交流結果逐一記錄下來,每個小組將討論成果展示出來,各小組推薦1名學員,依次分享畜禽糞污處理、尾水治理、科學用藥、配方施肥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為了緩解學習疲勞播放趣味小視頻,給學員分享垃圾分類知識,鼓勵學員積極參加各種環保宣傳活動,學習如何防治生活污染。
最后教師出示兩組條形統計圖,用真實的統計數據向學員展示該區近四年來化肥農藥減量落實情況。用圖片展示該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以來取得的顯著成效。邀請學員談一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身邊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通過對治理前后的所感所想,倡議大家一起行動起來,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收集大量案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真實呈現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狀。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深入淺出地普及農村生態環境相關知識。課堂調動學員參與積極性,從學員的實際出發,探索治理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特別是請學員代表分享畜禽糞污處理、尾水治理、科學用藥、配方施肥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讓環保措施落地。
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不是一堂課就能解決問題,需要開展一系列培訓,提高學員整體素質與能力;還需要理論與實踐結合,實地觀摩、現場指導,送技術給支持,讓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在農村生根發芽。
(作者單位:重慶市農廣校大足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