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艷
“高素質農民的六種素養”是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的一門綜合素養課,也是一門基礎課,更是一門立德樹人的思政課。這門課程要講明白高素質農民高在哪、為什么高、怎樣提高。本次說課以法律、責任、科技、創新、市場、健康等六種素養為主要內容,緊緊圍繞著三農這一主線,引入了大量案例,深入淺出,對幫助學員成長為一名高素質農民有著很強的實用性。
一、學情分析
一是學員掌握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學員整體文化程度不高,多為中小學學歷,對高深精尖的理論和技術接受能力有限。三是學員同時充當著多重角色,既得生活生產,又得學習,精力分散,專注力不集中。四是學員學習目的非常明確,而且把培訓學習與生產經營緊密相聯,重視學用結合,強調即學即用。
鑒于此,根據農民學員的年齡、心理、文化程度、學習目的,結合課程標準,教師采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短小精悍的經典案例、簡潔明了的課堂語言,來打動學員、教化學員。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即通過重返課堂,對六種素養的再學習,了解國家培育高素質農民的背景和六種素養詳細內容及具體做法。能力目標即通過對六種素養的再認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進一步讓學員提高學習能力、擔當能力、創新能力,扎根農村,熱愛農業,發展產業。素質目標即通過再學習,可以產生強烈的共情共鳴,增強法律意識、科技意識、健康意識,厚植家國情懷,提高競爭力和應變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
三、重點難點
重點是對六種素養的準確認識和深刻的自我反思。難點是明確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但習慣成自然,不易改變,就是平時所說的課上激動而課后不動。
四、教學過程
一是課程導入。一個好的開頭,能夠激發起學員的聽課興趣,從而全神貫注地融入課堂。本次的導入環節,從語言上進行了設計。筆者這樣開始的:國家為什么要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我認為是時也,命也,運也!為什么這么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這個開頭,一個排比句,三個“也”字,就如說書人一樣牢牢地抓住學員的好奇心,讓學員跟著教師的思路聽下去。
二是課程講授。第一個問題,為什么 ,主要從三個方面講授:一是中國要強大、農業要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農民,此謂時也;二是舉例子,與日本和牛進行牛肉品質比較,與新西蘭進行農民素質比較,得出結論——三農現狀需要高素質農民,此謂命也;三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要高素質農民,此謂運也。第二個問題高素質農民是什么樣子,即六種素養的詳細內容和第三個問題怎樣做才能成為高素質農民,即具體做法兩個大問題揉在一起講解。六種素養中,每種素養先講解素養內容,再舉兩至三個案例,然后歸納出做法。比如創新素養,科技改變未來,創新驅動發展,所謂創新,就是不停頓,不固步自封,不斷地求新求變求發展。接著列舉以色列人發明滴灌技術、內蒙古喀喇沁旗豐嬌園實現南果北移,一遠一近兩個案例,啟發學員要跳出固有的圈子,打破常規,獨辟蹊徑,還要加強學習,勤于觀察,見別人之所未見,才能大膽創新。
三是課程總結。從前到后進行梳理,突出要點,強化記憶。
四是布置作業??紤]到尊重個性、促進學員之間交流、培養探索能力等多重因素,布置的課后作業要讓學員感興趣好操作還能達到鞏固復習目的。把六種素養折算成具體的分值,其中法律、健康素養各占10分,其余四種素養各占20分。這個作業把素質量化,又與學習培訓緊密結合,是這門課程的特色創新。
課程共4學時,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比如,觀看小視頻、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交流討論等。
五、教學反思
一是農民熱情很高,積極性很強,但因為時間關系,不能充分地展開交流討論,導致學員參與深度和廣度不夠,為了不影響教學效果,需要教師適度把握。二是如何從課程難點上進行突破,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課后需要積極思考。
(作者單位: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