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偉 楊翠霞 趙陽陽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是滿足人們幸福感和福祉的重要部分[1,2]。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于公園游憩的需求提高,尤其在疫情后,人們更加認識到公園綠地的重要性,對于公園綠地空間及配套設施有了新需求、新期待。公園是居民、游客休閑游憩、愉悅身心的公共場所,具有滿足人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層次需求的重要功能,其無障礙環境建設對于在公園中休閑游憩的各個群體來說非常必要[3,4]。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目前我國已有149市進入深度老齡化。隨著老齡化社會趨勢加重,無障礙環境服務對象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殘疾人和老年人,還包括兒童、孕婦、傷病患者等弱勢群體[4]。無障礙環境建設極大地滿足人們出行、生活和社會活動等需求。2023年9月1日,我國首部無障礙領域的專門性法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標志著無障礙環境建設有法可依,既尊重保障了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的權益,又切實保障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質量更進一步[5]。
關于中日兩國無障礙相關標準研究,交通無障礙、信息無障礙、養老設施無障礙等方面法律法規以及標準制定較多[6-8],對于公園設計中無障礙建設研究相對較少。為此,本研究從公園無障礙出入口,無障礙通道、輪椅坡道、臺階及扶手,無障礙衛生間等方面對中日無障礙相關規范進行對比,旨在推動我國無障礙環境高質量建設,充分響應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進而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
我國公園體系按照類別分為兒童公園、地區公園、綜合公園、近鄰公園、運動公園、廣域公園、風景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歷史名園等,日本的公園體系分為兒童公園、植物園、動物園、風景名勝公園、歷史名園、游樂公園、其他專類公園等。中日公園分類有所差異,但公園內無障礙設施相對一致。日本無障礙環境建設開始較早,其理念與設施逐漸健全,實踐經驗豐富,具有借鑒意義。目前我國公園設計相關規范實施的是GB 51192-2016《公園設計規范》,無障礙工程建設標準實施的國家規范是2022發布的GB 55019-2021《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4],2023年住建部發布《無障礙設計規范》(局部修訂征求意見稿)(簡稱“中標”),新規范修訂涉及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內容較為系統全面,對無障礙設計的標準進行規范化界定。綜合來看,GB 51192-2016《公園設計規范》中沒有對于無障礙相關規定的詳細標準,而GB 55019-2021《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與《無障礙設計規范》(局部修訂征求意見稿)內容為包含公園綠地在內的整體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的公園綠地的無障礙建設標準。日本2022年修訂的《城市公園的移動和維護便利指南》(簡稱“日標”)對公園等場所的設計標準進行界定[9],是一部專門針對城市公園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的規范。
無障礙出入口為殘疾人、老年人等行動障礙者提供出行便利。公園的主出入口必須設置無障礙出入口。
在公園無障礙出入口方面,中標與日標對于其凈寬及輪椅回轉平臺規定大致相同,但是日標在細節規定方面更為詳盡,對于可能面臨的不同情況也作了說明,如在設置多排阻車樁或者設置特殊形狀的阻車樁時,要方便輪椅使用者順利通行,且最好采用盲人或弱視者容易識別的形狀,并給出了電動輪椅的尺寸及旋轉性能以備參考,這為不同狀況的公園出入口無障礙設計提供了可行的建議。在標識設置上,日標不僅考慮到老年人、殘疾人等在園內的便利,更考慮其在公園出入口外的出行安全,如在人行道和車道交叉的前方等待區設置足形標志,提醒其停下來查看確保安全。以上差異體現了日標在細節把控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在設計上的人性化關懷。我國也應因地制宜,在公園道路出入口方面作出更貼合老年人、殘疾人等需求的規定。
表1 中日公園無障礙出入口標準對比
公園道路聯系著公園的各處景觀,是游人在公園內散步、前往景點的必經之地。由于老年人、殘疾人等環境感知力及反應力較差,需要確保園路的無障礙化方便其安全使用。無障礙通道上有高差時,應設置輪椅坡道,方便老年人、殘疾人等使用。
在公園無障礙通道尺度上,中日標準略有不同,但都對于輪椅使用者的休憩回轉等作出考慮;在坡度有關規定上,由于我國多為自然山水式公園,地形復雜多變,園內高差較大,因此在坡度設置上與日標有所不同,主園路、支園路、小路等的橫坡與縱坡標準亦有差異。在地面鋪裝上,中日標準一致,此外,日標仍作出一些細節規定以便有效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在排水溝、井蓋等輔助設施方面,日標對于排水孔的寬度規定要求更高,可以有效避免孔洞夾住輪椅、嬰兒車的輪子、拐杖、鞋跟這些情況。在無障礙通道上,我國無障礙規范因地制宜,標準符合我國國情及人文特色,為公園使用者創建了舒適便利的通行條件,日標更為細致全面,充分考慮到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并提供應對措施,安全性更強。
對比輪椅坡道方面無障礙規范,中日對于坡道尺度、休息平臺設置、安全阻擋措施等的規定大致相同,在無障礙標志、突出部分、扶手盲文、坡面照明、地面材質、盲道設置上存在差異。中標提出在輪椅坡道設置無障礙標識,規定了輪椅坡道上方的墻、標牌等突出部分的高度和寬度,日本未專門說明。為了保障視覺障礙者的安全通行,日標規定在扶手端部設置盲文,在輪椅坡道起始設置提示盲道,在輪椅坡道上安裝足夠亮度的照明系統,坡面材料要易于辨別等。中標與日標在輪椅坡道規范上都考慮到輪椅使用者的安全便利,此外,日本也保障了視覺障礙者在輪椅坡道上的安全通行。
通過無障礙通道及輪椅坡道標準的對比分析,中標與日標各有側重,但日標更為關注設計細節以及各類人群的使用感受,在安全性和細節性上考慮全面。我國相關無障礙標準可以總結國際先進經驗,不斷完善無障礙設施的細節設計,同時為各類群體提供便利。
表2 中日公園無障礙通道及輪椅坡道標準對比
臺階踏步主要由踏面和踢面構成,中標與日標對于其形式、顏色和材質均作了無障礙設計要求,在尺度上也基本一致。此外,日標作了更多詳細規定:在臺階的臨空部進行安全阻擋;在臺階出入口及平臺處安裝提示盲道;安裝照明燈確保老年人及弱視人群的活動;設置臺階時,必須同時設置坡道,或設置電梯、自動扶梯等;對設備定期維護,避免沙子和落葉等妨礙升降機使用。日標在燈光照明、提示盲道、安全阻擋措施、臺階形狀、定期維護等方面考慮更為全面細致,中標僅作了必要規定。中標應在細節設計上多加創新,將科技成果融入無障礙設計,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便利的設施。
由于臺階存在一定的高差,需要設置扶手來保障老年人及視覺障礙者等的安全使用。關于無障礙扶手的高度,中日兩國均作了具體規定,中日平均身高不同導致扶手高度差異。在扶手端部形式方面,中標與日標各有側重,日標考慮到視覺障礙者在使用臺階時會有不便,因此要求在扶手端部設置盲文,中標還規定扶手應易于抓握,使用防滑、熱惰性好的材質等。關于臺階及扶手的標準,我國可以結合日本細節方面的設計標準,完善補充無障礙規范。
表3 中日公園無障礙臺階及扶手標準對比
公園內衛生間是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應當符合無障礙設計。通過對比中日無障礙衛生間建設標準,在適用群體、設施配置及細節方面等有差異。在適用人群上,中標仍然主要為輪椅使用者、老年人、兒童、嬰幼兒及陪同者等群體,相較于日標,缺少對視力障礙者等弱勢群體的關注。在無障礙衛生間的分類以及設施配置上,日標根據各類適用人群分出了輪椅使用者專用衛生間、具有造口者專業設備的衛生間、有嬰幼兒專用設備的衛生間、由異性協助或結伴使用者衛生間等具備個別功能的無障礙衛生間類型,并根據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配置設施,將不同功能的衛生間分散配置,而中標主要為功能集中式配置。在設施細節上,考慮到視聽障礙者的需求,日標在衛生間出入口設置帶盲文的導覽圖和語音提示引導,使內部裝修與無障礙設施有明確顏色對比,并配備緊急情況報警設備,中標未進行相關規定。
日本于20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幾十年以來日本一直在進行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實踐與探索,至今已經發展成為世界領先者,多年的調查研究與實踐使日本在無障礙衛生間的標準制定上更為成熟、全面與人性化。日標對弱勢群體進行細致劃分并配置設施,切實滿足各種使用人群的需求,將不同功能分散布置在多個廁位,避免多類使用者集中使用多功能衛生間,產生輪椅使用者排隊的現象,也便于攜帶嬰幼兒者和造口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使用的衛生間,保護隱私。相比于日本,我國無障礙衛生間研究起步較晚,如今的無障礙建設標準部分參照國外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在諸多細節上缺乏考慮。我國仍需加強無障礙衛生間設計及相關部品的研發創新,不斷完善無障礙衛生間的建設標準,深入考慮不同群體的使用需求,為使用者創造更為方便舒適的衛生間環境。
在休息座椅相關標準上,中標規定每隔50000mm要設置有靠背和扶手的休息座椅,同時設置輪椅停放空間。日標規定每隔適當距離設置坐墊高為400~500mm的帶有靠背和扶手的休息座椅,為減輕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的坐立負擔,應設置更高的高度;桌子高度不小于650mm,深度不小于450mm,并留出1500mm×1500mm的輪椅停放空間。日標對于人性化的關懷體現在無處不在的設計細節中,高度適宜的休息座椅便于使用者坐下和起身,在桌子旁留有輪椅停放空間,可以使輪椅使用者與親友共同休憩交談。我國可以在休息座椅的高度及戶外桌子的設計上多加考慮,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有需求的使用者提供更舒適的休息空間。
我國關于公園無障礙游憩場地的規定主要為樹池及地面等應方便輪椅通行,以便為行動不便的游客提供休息場地。日標關于無障礙游憩場地的規定較為全面,主要規定了帶屋頂廣場、休息區、戶外劇場、戶外音樂廳等設施的無障礙建設標準。在公園的游憩場地方面,日標對各種戶外無障礙設施都做出全面規定,滿足了游客的休息和娛樂需求。與日標相比,我國相關標準簡省不夠全面,也易導致公園設計施工在細節上有所欠缺。我國應該在公園游憩區的無障礙建設標準的全面性和細節性上不斷完善,滿足使用者休息和游覽的雙重需求。
公園已成為包含老年人、殘疾人等社會全體人員休閑游憩的重要公共空間,其無障礙建設顯得尤為緊要。通過對比中日公園的無障礙建設標準,分析得出以下差異:無障礙規范細節設計方面,中標簡明扼要,但設計細節考慮有所欠缺,日標較中標更為精細化,全面化;無障礙規范安全考量方面,日標全面考慮了公園無障礙設施的安全使用,在設計細節上充滿了人性化關懷,在阻車樁形式與出入口標識設置上,日標既方便了老年人、殘疾人等在公園內的使用,也保障了其在出入口外的安全,在路面照明以及盲文與盲道設置等細節方面,中標在安全性上較日標考慮偏少;無障礙規范表述形式方面,無障礙規范中專業名詞較多,只通過文字表述難以讓所有人理解,日本無障礙規范圖文對應,并且通過現實案例加以說明,既實現公園游覽“無障礙”,也實現規范閱讀“無障礙”;無障礙規范設計創新方面,日本在國際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保持領先,有相關科研機構與組織進行無障礙設計開發研究,制造業和科技領域的發展也為日本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支持,無障礙設計規范更具創新性與先發優勢,我國無障礙設計規范依據國內無障礙建設現狀和經驗,參考國際先進標準,在許多方面缺少自主創新。
總體上,對我國無障礙規范的發展有以下啟發:體系完善性,我國現有無障礙設計規范面向全國城市范圍的無障礙建設,缺少專用于公園的設計規范以及地方城市標準,我國應針對專項性的無障礙標準加快制定相應規范,完善無障礙規范標準體系;規范細致性,我國現有無障礙設計規范在多方面仍有不足,應在修訂時增加易于理解的圖示,圖文并茂,增加規范的安全性、周密性等方面內容,補充細化無障礙設計定量指標,提升無障礙設計規范細節完善度,制定地方無障礙規范時,因地制宜,依據當地氣候以及人文特色做出調整;科研創新性,我國應當大力支持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鼓勵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的科學研究,科技成果用于完善無障礙法規,通過設計創新,促進我國公園無障礙環境建設質量整體提升。
二十大以來,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充分提升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滿足感、幸福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創造美好生活環境提供了保障支撐,但仍需不斷完善和實行無障礙設計規范,深入貫徹無障礙設計理念,提升公園等公共場所的無障礙細部人性化水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社會,創建人人平等共生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無障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