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Web3.0時代,數字信息技術為主流節目IP的交互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持,但節目內容的泛娛樂化傾向導致部分主流節目敘事傳播不暢。文章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系列節目“家國young貌”為例,剖析當代主流節目的破圈實踐,并結合詢喚理論,從話語下沉、儀式沉浸、知行規訓三方面提出主流節目IP創設對培植文化自信、建構精神譜系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主流節目IP;詢喚理論;“家國young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主流節目IP作為價值觀符號傳播的顯性平臺,其社會功能由信息播報轉向知行引導。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其符號意涵與創設理路具備鮮明的現代化特征和儀式化內涵。該系列節目通過對主流文化記憶的篩選、渲染、整合,連接傳受雙方,引領價值導向,使個體受眾在群體共情的催化下逐步轉化為傳播主體,實現社會文化傳播的提質增效。這種涵化模式可以理解為主流節目IP的詢喚機制,其作為一種社會引導機制,立足受眾的主體地位,把握受眾尋求群體共識和身份認同的心理訴求,致使個體在鏡像復刻中對傳播主體產生文化認同。
一、話語下沉:符號共享下的破圈傳播
詢喚與強制宣發手段相悖,其常依托于文化象征符號顯現,根植于語言、藝術、建筑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并通過創設具有普適性的符號,建構深遠入微的傳播體系,進而接駁文化內涵傳播的始末,即“我”能否呼喚到“你”。
(一)地方符號與媒介地方感
“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的IP創設在內容向度上共分為7個篇章,其符號建構根植于“央地合作”模式,依托充盈的人文地理色彩,關聯受眾的媒介體驗與現實經驗,進而在賦予受眾媒介地方感的基礎上,構建媒介化社會的情感模式,增強受眾的在地認知。《“央young”之城》《乘著大巴看中國》《集市里的中國》等節目展現家國之美,賦能文旅生態;《探秘國家公園》生動呈現驚險不斷、妙趣橫生的自然探險之旅;《路過的生活》使受眾實現足不出戶“云”游祖國大好河山;《麗人行》以女性視角為敘事特色,帶領受眾探索大千世界。“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通過文化賦意與景觀再造,呈現線上“游賞”的文化盛宴,進而激發傳受雙方的邏輯共鳴,增強受眾的家國情懷。
媒介地方感源于人們對地方符號的媒介認知,視聽媒介通過再造地方符號勾聯受眾在地記憶,使受眾在情感與意識、知識與信念的相互作用下產生文化認同。“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通過創設多元地域文化主題,凝練文化共同體要素,使受眾在視聽感知中增強地方空間認知、產生在地情感。這種基于視聽實踐的在地化關切通過對地域文化的原真呈現,能夠為受眾建構生動的文化感知空間,進而在激活受眾個體在地文化記憶的同時,形成多元一體民族共同體印記,助推民族文化的交融。
(二)角色轉變與信息共享
“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的視覺傳播多從平實的視角出發,致力于同受眾形成平等的主客體關系,進而增效情感輸出與價值觀闡發。伴隨受眾信息獲取渠道的泛化與繁雜,信息單向傳輸已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因此,節目組轉變傳播視點站位,通過話語權的共享,促使傳受雙方形成“熟人關系”,進而提升傳播效能、實現自我創設革新。
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中,節目組在借勢創新的同時不忘守正,將“網感”與“主流”融合,進而打破受眾對主流媒體的刻板印象,實現破圈傳播。“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通過國潮風、手繪風、拼貼風等視覺宣傳手段強化節目“網感”,制造輕松話題,在全知視角的鏡頭敘事中,以相對平實的視點站位致敬經典、擁抱多元文化,使受眾獲得耳目一新的體驗。這種后臺前置的傳播站位轉變,為受眾提供了貼近生活狀態的視聽切口。
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的IP創設中,節目組依托“即時反饋”機制,科學把控詢喚效度,使受眾在服務型交互空間中共享主流傳播內容的文化溫度,進而有效擢升主流媒體的涵化效應,增強受眾對媒介參與的積極性。
(三)群像整合與多樣路徑體驗
符號群像的譜系建構和立體呈現是主流節目IP創設的關鍵。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中,相較于傳統的單中心、分集式敘述方式,節目組在貫穿“助力青春夢想,建設美麗家國”主線的同時,將特色標識運用至各篇章的主題創設,無論是《麗人行》篇章中基于性別視角的游覽與解讀,還是《“央young”之城》與《探秘國家公園》之間“城市”與“自然”的對比式主題敘事方式,均為受眾提供了多樣化的視聽體驗。
群像建構作為強化節目符號意涵的重要路徑,具有細化受眾群體、擢升IP熱度、整合文化意義的作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通過應用數智技術還原多元現實景觀,并通過象征性修辭賦予場景事物新的符號價值,打造具備共識性的符號敘事空間,促使受眾在多元體驗中深化感知聯覺。
二、儀式沉浸:互動隱喻內的主我認同
儀式內的傳播活動具有廣泛參與、雙向建構的交互屬性,現代視聽展演通過多方合作隱喻強化傳播主體話語,進而實現儀式共筑、衍生主我認同[2]。傳播的泛眾性和浸入性在以沉浸為標識的數字化媒介時代逐步增強,并體現為儀式互動中的認同驅動,即“我”如何喚醒并引導“你”。
(一)沉浸互動的意義之網
全面互聯的網絡空間為沉浸式傳播提供全景互動平臺,其內部的文化屬性承攜符號意涵,重構儀式在現實映射下的意義之網。沉浸式傳播通過引導儀式內部互動關系,促使社群在意義共域中反哺儀式內容,進而建構和維系受眾與傳播內容間的互構生態,實現對受眾個體行為趨向的引導[3]。例如,在《路過的生活》篇章中,節目組曾赴文昌航天發射場,通過應用12小時全景直播模式,與網友一起“云”送嫦娥五號出征,共同在線上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在節目具體的環節設置中,節目組針對“慢直播敘事”中的信息匱乏問題,將科普類互動游戲納入直播內容,模擬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全過程,以快速、易懂、易傳播的形式科普相關航天知識,通過跨屏垂類知識輸出,提升紀實類慢直播的儀式交互價值。
縱觀“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的傳播機制,從數字算法的精準推送到伴隨式攝制的全知體驗視角,沉浸式互動元素貫穿始末。節目組依托數字平臺打造社交輿論場,使受眾在觀影中獲得沉浸體驗,進而激發受眾文化創新活力,在提升受眾的反饋意愿的同時,賦予其媒介參與行為的交互意涵。
(二)沉浸模態激活認同關系
在日常媒介環境中,視聽儀式在互動隱喻中走向沉浸,并通過滿足個體感官需求,增強受眾的主觀認同。由視聽儀式形成的媒介矩陣依托人工智能、去中心化等技術,形成泛鏈接的數字信息流[4],這種數字信息流受媒介社會中樞管理,與人體中樞心流并存,在二者的疊加效應中深化儀式沉浸體驗,激活受眾個體在視聽空間內的主我認同關系。
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的IP創設中,節目組以沉浸式生態技術為基礎,著力打造心流導向的代入式媒介,受眾作為“沉浸人”,在以自身為中心的泛眾性環境中沉浸于儀式信息內,最終在主體“具身感知”中形成文化認同。相較傳統意義的“被解讀”,基于節目“云”伴游模式的共域儀式更容易使受眾產生在地認同,進而有效彌合傳受雙方的情感差異,實現沉浸式高效傳播。在《央young之城—微醺煙臺·分享之夜》篇章中,節目組采用“名家演講+藝術共創”的展演形式,融合影視劇、戲劇、演講、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敘事形式,客觀、準確地展示煙臺的城市精神風貌和區位文化內涵。在促進情感交互的基礎上,“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巧用數智化元素,以共情內容構筑共通語境,充分依托新媒介技術的文化轉譯功能,活化地方歷史與主流價值思想。同時,節目組還整合具有地方和民族屬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并通過互動H5、沉浸式直播等多模態內容供給模式,滿足受眾分眾化的視聽需求與交互需求,從而將個體文化記憶轉化為共同媒介記憶,有效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效能。
三、知行規訓:多元鏡像的空間建構
“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通過搭建IP矩陣,建構多點引流的傳播空間,使節目各篇章間相互關聯,實現主流價值內容的具象整合。意識、經濟、信息維度互為表里,共同建構鏡像規訓空間,并決定詢喚結果,即“我”如何影響“你”。
(一)以模塑為導向的弱傳播
在人類的社會發展認知過程中,觀察、模仿是個體獲取技能、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5]。Web3.0時代的受眾因深受意見領袖言行的影響,在交互傳播與話語實踐中逐步呈現趨同的心理狀態,并形成基于價值認同的社會風尚。對主流節目IP的傳播而言,節目創設團隊應立足于受眾心理需求,加強正面宣傳,進而提高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以國家主流價值、文化取向為本源風向標,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引導受眾視為同等社會責任。在具體創設編排中,節目創設團隊應垂直深耕節目文化價值,建構基于主流價值觀的傳播體系,幫助受眾形成群體民族信仰與文化認同。同時,節目創設團隊應用彈幕、時評、連線等反饋機制將受眾置于傳播主體地位,通過轉化傳播角色,提升受眾的參與主動性,進而實現主流價值觀的正向詢喚與廣域化傳播。“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通過多維協同、雙向交互的形式革新IP創設,著眼于現實符號與意象真實的跨屏互動,將單向的視聽輸出轉化為具有情感傾向的復合型雙向擬態社交,打造蘊含趣源色彩的主流平臺,形成娛樂化外衣下的文化意義共域。受眾在場域內各要素的暗示和感染中化為意義的載體,在正向社會情緒的浸染中自覺成為新的傳播主體,推進主流價值觀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的賡續。
(二)基于價值認同的消費行為構建
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是人在功能決定下的行為現象。在視聽消費中,購物只是消費行為的主要產物之一,受眾對信息要素內在象征意義的價值認同,才是消費文化的本質。電視節目作為價值輸送過程中的顯性媒介產品,在受眾消費過程中表現為“我”因“你”而產生消費的行為。“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巧妙利用受眾“探索欲”這一心理動機,通過打造主持人角色的“幕后臺前化”形象,形成人物反差感,使受眾在角色認同導向下,基于喜愛的角色形象進行線上信息交互,并產生自主付費意愿,進而與平臺締結消費關系,提升傳播價值。主流節目IP圍繞“意見領袖”的內在價值進行創設,形成消費詢喚的直觀引流范式,即“我”在“你”的指引下產生趨同的消費行為。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的地理圖志講解中,主流媒體賦予地方符號公信力,并以此為切口指引受眾的文旅消費取向,受眾的消費模式在視聽符號的渲染中成為主流消費觀的映像,形成“我”像“你”一樣的消費復刻關系。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播出后,“朱迅民族風穿搭”“尹頌運動潮流好物”等成為網絡熱搜,引領受眾消費模式的“同一”。這種消費模式的引領是價值取向的形塑,受眾在對消費要素的模仿中渾然不覺地成為承載價值觀的新的傳播主體。
消費認同的背后是認知關系與從眾心態的確立,物質經濟層面只是消費符號的表征,精神層面的引領才是消費行為的內核。消費詢喚是因為“我”認同“你”,所以“我”認同“你”的認同,最終“我”代表“你”擴散認同。這種基于情感意識與人際傳播關系建立的消費詢喚,為中國式現代化文娛產業發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具象化整合的破圈效應
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信息技術的迭代為主流節目建構文化價值取向帶來機遇與挑戰,信息可視化在加速媒體文化共創的同時,也因網絡媒體的泛娛樂化為主流媒體破圈帶來挑戰。
受個人愛好篩選、交互信息行為窄化、圈層間興趣區隔等行為影響,個體與社群之間容易形成一種繭房式社交關系,各類社群圍繞特定的主題或主體進行有限傳播。在這種關系中,意見領袖在粉絲的擁護下處于核心地位,決定繭房的發展方向。主流節目IP作為代表大眾文化圈層的意見領袖之一,可通過IP矩陣實現流量互引,促使繭房由離散轉向交融發展,進而打破原有社群繭房、過濾冗余信息、賦能地域文化活力。在“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的IP創設中,節目組力圖構建以主題互動社區為核心的話語空間,進而引發不同圈層、不同群體對同一敘事的共識性反饋,使受眾在共享家國主流文化價值的同時,主動接受并參與媒介信息的破圈整合。主流節目IP承攜現代化語境下受眾對主流價值觀、精神文化的內生需求,應擔負多元文化融合中“把關人”“引路人”“文化燈塔”的責任與擔當。
四、結語
社會化網絡媒介加深受眾的自我“游離”與沉浸觀感,主流節目IP身處話語傳播系統的核心輸出環節,在構建儀式共域的基礎上應增強受眾的認知以及其對主流價值觀的主觀認同。“家國young貌”系列節目通過在地符號、儀式展演、記憶勾聯等方式賡續中華傳統文脈,有效增強了大眾意涵價值和整合了地域文化,切實擔負起現代化新征程中創新文化建設的歷史重任,成功召喚回散落的文化個體,解決了信息繭房和價值觀離散的時代新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蔡奇出席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并講話[N].青海日報,2023-10-09.
[2]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馮夢瑤.“傳播”與“儀式”如何相遇:詹姆斯·凱瑞傳播思想的宗教視角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29):19-37.
[4]李沁,王浩丞.表象、實在與失范:沉浸傳播理論范式下的元宇宙實踐[J].新聞與寫作,2022(10):65-78.
[5]班杜拉.社會學習心理學[M].郭占基,譯.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