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技術發達、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新媒體迅速崛起,其不可抵擋的發展趨勢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沖擊,不僅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巨大變革,而且給傳統媒體在新時代尋求融合發展之路帶來新機遇。在媒體融合時代,教育類學術期刊也毫不例外地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其需要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趨勢中不斷尋求出路。文章分析媒體融合給教育類學術期刊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探求教育類學術期刊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媒體;教育類學術期刊
教育類學術期刊是教育科研成果重要的交流平臺,具有促進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探究的重要力量。在媒體融合時代,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受眾閱讀方式等都發生了巨變,新興媒體以傳播便捷、及時、不受限于時間及地點的優勢給傳統媒體帶來沖擊。教育類學術期刊作為傳播研究成果和典型經驗的傳統出版刊物,也在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中尋找轉型發展路徑。
隨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迅猛發展,國家也開始高度重視期刊的融合轉型發展。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并指出要前瞻布局一批新興交叉和戰略前沿領域新刊,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2020年9月11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1]。這一重要系列指示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是教育類學術期刊融合轉型發展的重要指引。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教育類學術期刊的挑戰與機遇
(一)媒體融合促進教育類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模式變革
當今網絡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出版技術也必須創新發展,并創新辦刊理念。數字化出版是教育類學術期刊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途徑,這種融合使教育類學術期刊傳統的編輯生產方式發生改變。教育類學術期刊原本的編輯生產方式進度較慢,一般是待核定每一期刊物的內容后才可以出版發行。這一過程往往需要消耗2至3個月的時間,發行周期長、時效性差是傳統教育類學術期刊一直存在的難題[2]。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教育類學術期刊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數字化出版以及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縮短教育研究成果的刊登時間,為教育研究者提供高效的成果展示平臺。一些期刊及時轉變辦刊理念,革新期刊傳統的編輯出版方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和數字技術,創新轉變期刊傳統的出版模式和傳播方式,即可先在互聯網發布研究成果再出版發行刊物,從而縮短研究成果的發布周期。教育類學術期刊借鑒此種方式,不僅能保障教育研究成果的首發權,而且能保障教育研究成果的快速傳播。
(二)媒體融合促進教育類學術期刊傳播方式轉變
隨著媒體形式和網絡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教育類學術期刊傳統的出版方式受到沖擊。而今學術閱讀也轉向數字化閱讀,受眾的閱讀方式從紙質閱讀轉向移動閱讀,并呈現閱讀時間碎片化的特點。在受眾閱讀習慣和特點轉變的挑戰下,數字化給教育類學術期刊傳播方式的轉變帶來機遇,數字化傳播成為當前教育類學術期刊的主流形式。在當下,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和閱讀習慣發生轉變,尤其是青年教育工作者逐漸遠離傳統媒介,對傳統紙質刊物的依賴度逐漸降低,而此時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顯而易見。同時,新興媒體的傳播模式改變了教育類學術期刊以往單向傳播的模式。傳統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傳播方式為“教育研究者—期刊—讀者”的單向傳播,在這樣的單向傳播方式下,讀者是期刊內容的受眾,一般是自行閱讀期刊文章,很難與發表文章的教育研究者互動交流,而期刊編輯也難以獲取受眾的體驗與需求意見。但現今媒體融合的發展使信息內容傳播方式得到拓展,傳播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受眾能夠利用新媒體平臺與教育研究者、期刊編輯進行溝通交流,實現互動,同時受眾能夠按照自身的偏好和需求來選適合自己的傳播方式,還有可能成為期刊內容的再傳播者。由此,教育類學術期刊傳統的出版發行模式和單向傳播模式得以變化,從而有效地推動了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內容和資源實現互鑒共享,擴大了教育研究成果的傳播范圍。
(三)媒體融合促進教育類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入,信息內容傳播形式不斷創新,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不應將教育研究成果以文字形式直接搬到網絡,而應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使其更好地實現數字化出版和網絡傳播。教育類學術期刊對文章的內容品質要求高,編輯對內容進行反復打磨,呈現教育研究者探索與實踐的優秀成果,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典型案例,這是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優勢。教育類學術期刊應利用好這一優勢,形成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發展,使期刊更好地與新興媒體融合。隨著移動智能電子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移動智能電子設備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視。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移動傳播為教育研究成果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和技術支持。因此,教育類學術期刊要想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中實現數字化變革,就要利用各類技術,將紙質刊物與互聯網、電子期刊、各類新媒體平臺等深度融合。媒體深度融合不僅拓展了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也豐富了傳播內容,讓更多創新性的教育研究成果被教育工作者學習與解讀。此外,媒體融合的移動傳播優勢能讓教育研究者、編輯和受眾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并可根據受眾的需求在不同的平臺調整內容產品以及呈現方式,充分展示教育研究創新成果的價值,實現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發展路徑
(一)優化內容形式,保障融合質量
教育類學術期刊既要充分展示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探索的成果內容,也要宣傳教育政策、方針及教育理論等內容,這是教育類學術期刊內容的獨特
性所在[3]。在媒體融合中,高質量的內容仍是教育類學術期刊的核心要素,因此教育類學術期刊要將其獨特、優質的內容作為融合轉型的關鍵點。一是做好新媒體平臺內容的優化。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對文章的內容品質要求高、理論性強、篇幅較長,若是將文章直接“移植”到新媒體平臺則難以吸引受眾關注。因此,編輯要做好新媒體內容的策劃和發布工作。例如:對篇幅較長的文章,編輯采用節選或提煉整篇核心要點+注解的形式進行加工,達到濃縮素材、突出觀點的效果,再發布至新媒體平臺;編輯將長篇但不便提煉的文章分成“上篇”“中篇”“下篇”幾部分在新媒體平臺展示,增加受眾的閱讀期待[4]。這既保證了受眾及時獲取教育信息的便捷性,又保證了優秀教育研究成果的及時呈現。二是豐富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形式。編輯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內容可以視頻、音頻、動圖、H5頁面等形式呈現,且沒有版面和篇幅的限制。而受眾在新媒體平臺通過直觀、形象的視頻、音頻、圖文能夠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論和創新成果。三是做好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分類和欄目策劃。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中,編輯可以對發布的內容進行分類或者設置專欄。例如,編輯可在新媒體平臺設置教育政策解讀、教育熱點、優秀文章薦讀、學術論文出版規范等板塊,并在發布時對信息加以歸類,方便受眾準確獲取、查閱自身所需要的內容。教育類學術期刊可以根據辦刊內容、受眾需求來設置特色欄目,如《心理健康教育》欄目、《教師隊伍培養》欄目、《課程資源》欄目等。得益于新媒體平臺的時效性,編輯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已有欄目,做好內容優化、豐富內容形式及特色欄目設置,使其與新興媒體更好地融合。
(二)拓寬經營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受眾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等。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教育類學術期刊應以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思維以及服務教育的思維來拓寬媒體融合的經營渠道,充分整合資源,推動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一是拓寬發行渠道。一方面,教育類學術期刊應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配合新媒體平臺的受眾分析、內容流量分析等功能,細分受眾需求、精準定位,拓寬受眾覆蓋面和出版發行渠道,保證期刊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大部分教育類學術期刊是通過當地郵局訂閱,訂閱發行方式較為單一,推廣范圍也較窄。對此,教育類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便捷性打造線上訂閱平臺,暢通線下線上及省內省外相結合的出版發行模式,讓受眾在各大新媒體平臺或客戶端實現便捷訂閱。二是提升品牌影響力。教育類學術期刊應利用自身品牌優勢和專業性,舉辦教育專題研討會、讀書分享活動、征文活動、學術論文寫作技巧培訓等,并發揮新媒體平臺的便捷性和時效性,開展此類線上活動或線上指導課程,吸引更多受眾關注,更好地塑造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品牌形象,提升期刊的品牌影響力。例如:廣西教育雜志社從2013年開始舉辦“我是小畫家”廣西全區中小學生書畫大賽,目前已連續舉辦十二屆,大賽面向全區中小學生線上征集繪畫作品和書畫作品并評出獎項,該活動深受全區中小學生喜愛;廣西教育雜志社聯合各市教育教學研究所或學校舉辦線上線下專題研討會,讓編輯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并交流論文寫作技巧及期刊專欄內容設置的建議等。廣西教育雜志社通過系列活動加深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更好地擴大和提升了期刊影響力及關注度。
(三)提升編輯專業素養,建強復合型編輯隊伍
一是具備基本素養。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編輯應具備政治素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立大局意識及責任意識,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和輿論導向,承擔好服務教育事業、傳播教研動態及科學文化的重任。同時,編輯也要熟悉語法和句法、最新的規范用語和詞語、論文格式規范、標點使用規范等,在編校中及時發現文章差錯[5]。另外,編輯還應及時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及解讀,關注最新的教育改革發展動態,把準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教育類學術期刊涉及的內容較廣,有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學段的知識、科研成果、實驗方法和計算公式等,這需要編輯具備相應的專業學科知識,才能更好地編校學科內容。二是具備融媒體素養。編輯應具備融媒素養,能敏銳地洞察互聯網中關注的教育熱點,了解融媒體的傳播方式及特點,形成融媒體思維。對此,編輯應加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通過新媒體發布圖文、視頻、音頻、H5頁面等形式的內容,使學科內容以不同的形式生動地呈現在新媒體平臺。三是打造復合型編輯隊伍。編輯的整體素質會影響期刊的融合發展質量,對此,教育類學術期刊應完善人才體制機制,如建立績效分配機制、獎懲機制等,有效調動編輯學習成長和晉升的積極性。同時,教育類學術期刊在青年編輯和中老年編輯間也要注重梯隊建設,充分挖掘每位編輯的潛力,加強編輯在新媒體技術應用、數字化出版等方面的培訓,由此打造具備教育素養和融媒體素養的復合型編輯隊伍。
三、結語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職責是宣傳教育政策、方針及教育理論,充分展示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探索的成果內容,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服務。通過媒體融合,教育類學術期刊通過不同渠道及時傳播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探索的成果,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的價值。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傳統教育類學術期刊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也提供了機遇。由此,教育類學術期刊應堅守自身的職責,運用好自身獨特的內容優勢,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優化辦刊理念、轉變經營策略、拓寬經營渠道、提升教育品牌影響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受權發布)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0-09-11)[2024-02-26].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677549460006891757amp;wfr=spideramp;for=pc.
[2]董小英.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轉型發展的幾點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21(04):1-3.
[3]譚苗苗.傳統教育類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路徑探索[J].傳播力研究,2020(18):56-57.
[4]張賢志,嚴秀蓉.傳播學視角下教育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策略[J].編輯學刊,2022(05):34-39.
[5]丁俊玲.新時代提升教育期刊編輯專業素養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