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趙相瑜 方重秋
摘?要:根據電類專業相關產業的特征和人才需求,探討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電類專業高級專門人才的內涵和定位,并從該類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構成、課程設置體系、課程內容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應用型本科電類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構建“3+X”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四層次”應用能力培養平臺、構建“三對接”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機制、創建“三全”育人導師機制等舉措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實踐表明:地方應用型高校電類人才培養體系的實踐,對于加快地方院校自身的發展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意義。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產教融合;三全育人
Abstract:Drawing?upon?the?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the?electrorelated?industry?and?the?demands?for?talent,this?paper?delves?into?the?essence?and?positioning?of?the?advanced?specialists?in?electrorelated?disciplines?with?innovative?spirit,entrepreneurial?consciousness,and?professional?capabilities.It?further?examines?aspects?such?as?the?composition?of?knowledge,skills,and?attributes?of?such?individuals;the?curriculum?framework;the?content?hierarchy?of?courses;the?practical?teaching?system;and?the?construction?of?educational?resources,culminating?in?a?proposal?for?an?applied?undergraduate?education?scheme?tailored?to?their?needs.The?quest?for?talent?cultivation?systems'?exploration?and?practice?centers?on?the?establishment?of?a?"3+X"?model,the?creation?of?a?"FourTier"?application?ability?training?platform,the?formulation?of?a?"ThreeCorrespondence"?integration?between?industry?and?education?collaborative?cultivation?mechanism,and?the?introduction?of?a?"ThreeCompletely"?mentor?mechanisms?dedicated?to?educational?nurturing.It?has?been?proven?that?the?practical?implementation?of?the?local?applieduniversity?electronic?engineering?education?system?plays?a?significant?role?in?expediting?the?advancement?of?these?institutions?and?fostering?the?socioeconomic?growth?of?the?regional?context.
Keywords:Local?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s;Talent?Cultivation;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Holistic?Education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均強調,需要顯著提高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例。同時,這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迫切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升級改造,大量需要具有多元交叉的知識結構、精深的技術能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富于批判精神和多元創新的研究意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一、目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應用型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單一
在“智能+”“新工科”的背景下,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沒有充分考慮行業企業及基層實際需求,沒有將學生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與課程設置充分對接,導致學生未來職業素養的培養沒有得到很好的凸顯。
(二)學生應用能力不強,創新意識薄弱
創新型人才是指具備優秀的心理素質、靈活的思維方式,能夠發現并能解決問題、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一代高素質人才。當前電類專業課程體系常常存在理論性強、實踐操作困難及創新意識欠缺等問題。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授課的創新課程較多,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更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目前的創新課程與學生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和提升等脫節,沒有形成完整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三)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融合不深
校企合作過程中,由于學校與企業利益難以兼顧,校企合作浮于表面,致使合作形式單一化、形式化,難以通過相互交融、良性互動使校企雙方真正實現“雙贏”。
(四)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落實不力
陶行知先生曾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書育人。”但仍有部分教師多致力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甚至認識不到育人工作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深刻意義。尤其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結合學校特色、學生特點,從學生大一進校到大四就業考研,進行全過程育人。因此,這就需要高校采取適當措施,將“三全育人”貫徹落實。
學院以特色辦學為引導,以教育質量為抓手,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創新教育為重點,立足地方和區域經濟建設需要,主動適應“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構建了以培養和發展學生應用型創新能力為目標的“112”人才培養體系。“112”分別是“1模式”“1平臺”和“2機制”。“1模式”是指以行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構建的“3+X”人才培養模式;“1平臺”是指“興趣激發、培訓入門、競賽引領、項目提升”的“四層次”應用能力培養平臺,著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2機制”是指搭建了廣泛協同名優企業,建立起高校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的“三對接”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機制。充分調動全院教職工,切實踐行“三全育人”導師機制。
二、構建“3+X”人才培養模式
對接“中國制造2025”,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以“新工科發展”為抓手,優化專業結構,淘汰劣勢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構建了“3+X”人才培養模式。將智能制造技術創新轉化為教學內容,與華為等企業共同商定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產教融合課程和學分制度,各專業產教融合課程學分達到總學分10%以上,分別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配電網等35門產教融合課程。“3+X”人才培養模式如下:
(1)“3+1”是指部分學生在校內學習3年后,第4學年到合作企業如深圳元創興等公司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體驗到真實的工作場景和研發需求,初步掌握一線研發崗位的最新技術和關鍵點,引領學生重視企業標準工作流程及開發規范,提升學生的整體技術實戰水平。
(2)“3+0.5+0.5”是指學生在校內學習3年后,根據自身職業規劃和成長需求,自由選擇在某一方面有技術特色的合作企業,如北京華清遠見科技公司學習1學期(0.5學年),再到其他企業實習1學期(0.5學年)。
近年來,我院開展的“3+X”人才培養模式,以3+1模式培養企業頂崗實習就業人才達1200余名;以3+0.5+0.5模式培養的嵌入式系統開發、軟件工程等行業需求大的人才達200余名。人才培養質量較高、適應性強,較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
三、建立“四層次”應用能力培養平臺
建立完善了應用能力培養平臺,探索出“興趣激發、培訓入門、競賽引領、項目提升”四個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
第一層次:興趣激發。學校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通過每年對全體大一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布置榮譽殿堂展示柜展示學生獲獎或實踐成果,在校園網主頁和學院網站第二課堂網頁發布學生競賽獲獎新聞等活動,強調應用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實踐興趣,鼓勵學生參加科技類社團。
第二層次:培訓入門。通過教師專題講座、行業專家和企業工程師培訓、老生傳幫帶、電子愛好者協會、無人機協會、機器人協會等社團活動形式,廣泛組織學生開展入門培訓,大力鼓勵學生進入創新實驗室,積極參與實踐能力鍛煉。
第三層次:競賽引領。通過電子設計、藍橋杯、智能汽車、先進成圖技術、工業設計、機器人、機械創新、數字藝術等各類專業學科競賽,引領學生深入地開展學習實踐,培養學生工程分析與設計能力。
第四層次:項目提升。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和教研教改項目、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畢業設計等各種形式,系統地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
四、構建“三對接”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機制
(一)對接學生工程能力培養,共建校企合作平臺
企業進學校建平臺:主動適應國家戰略目標,以行業主流發展需求為導向,與世界百強、名優企業聯手,建立“華為ICT學院”、教育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校內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共建“智能配網技術”“嵌入式開發”等聯合實驗室;搭建智能設備開發及實訓新能源技術應用等實訓平臺;開展“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證試點,將業界實用、熱門的技術引入教學,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學校在企業建基地:集聚產業資源,積極帶領學生走近企業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與一線生產企業聯合創建了機器人、現代化智慧工廠、校外實習基地等48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進一步提升了人才培養模式對現實崗位的針對性和社會適應性。
(二)對接教師實踐能力需求,共建“雙師雙能”教師隊伍
秉承“引進來、走出去”的原則,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有計劃地聘請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到校進行課程教學、指導畢業設計和實習實訓、講學、講座等,將最新的技術、技能、經驗帶入課堂。校企建立常規聯絡機制,簽訂教師行業背景培養合作協議,年均參加行業背景培訓教師占學院教師總人數80%以上,具備“雙師雙能”工程背景教師達60%以上。
(三)對接人才培養目標,“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堅持讓課堂走出去,將知識引進來,以融合促發展。近年來,學院積極行動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教融合新路徑,成功地將部分課堂搬進了企業,將先進的企業文化和技術引進了課堂。針對實踐動手能力要求高的課程,如嵌入式、單片機、FPGA、機器人技術、PLC等,進行教學改革,企業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儀器設備,將課堂搬入實驗室,講做結合。
近五年來,200余人參加企業組織的實訓學習,并順利結業,找到心儀工作。每年除個別學生有特殊要求外,其余學生全部派往實習實訓基地進行企業頂崗實習,累計培養學生3000余名。選派50余人在深圳機器人實訓基地參加實習實訓,并順利進入機器人行業頂崗實習就業。成立華為ICT學院,面向新工科內涵的人工智能、大數據課程培養學生180余人,大部分學生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職業認證,提前成為行業儲備人才。
學生參與企業科研項目,提升工程應用能力。學院與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幫助企業解決在項目、產品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企業制定標準,進行技術改造等。選派教師帶領學生進駐企業,攻堅克難,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參與企業科研項目、解決技術難題的能力。如與公司聯合開展“逆變電焊機與逆變充電器一體機”研發,并成功獲得授權專利2項,完成“第二代智能化廂式變電站”研發。
五、創建“三全育人”導師機制
為培育時代新人,將“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和“科學求實、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攀枝花精神發揚光大,全面落實教師教書育人職責,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教師“導向”“導學”作用,營造良好的教風和學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6年初學院決定實行“育人導師制”。學院出臺《育人導師制實施辦法》和《育人導師工作考核實施細則》,要求全員參與育人導師工作,按照教職工各自的專業背景分配20~40名學生,從進校到畢業四年一輪全過程進行指導,從“思想引領、專業指導、學術引導、聯系家長、成長規劃”五個方面全方位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學院績效分配綱要規定,每年20%的獎勵性績效用來對教職工的育人導師工作進行專項考核。
(1)思想引領。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強化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示范引領,使學生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升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持續關心學生思想動態和心理健康狀態。
通過主題班會、校園宣講、實地參觀,學習三線文化,傳承三線精神。引導學生將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與個人發展相結合,發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和“科學求實、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攀枝花精神,強化扎根基層、服務地方意識,造福邊區人民。
(2)專業指導。指導學生明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持續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諸如選課、學習安排、學習方法、成績等環節,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確定成才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學術引導。學院大力推行“兩個一工程”。教師一個工程:每年完成一個綜合性、設計性或創新性項目(包括標準文檔及作品)、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生一個工程:在育人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每年完成一件作品(電子裝置、學科競賽、各類征文、創意類競賽等)。育人導師應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等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文獻收集能力。
(4)聯系家長。與學生家長建立聯系,共同做好學生思想引領、成長規劃。通過電話、微信、短信等方式,共同關心和管理學生。共同鼓勵學生到人才需求迫切、發展空間大的西部地區就業。
(5)成長規劃。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及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幫助學生做好切合實際的成長規劃,如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方向和考研目標定位,幫助學生聯系就業單位等。
自開展育人導師工作以來,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考風、學風逐步好轉,學生學業成績提升明顯,扎根基層、服務地方意識得到強化,家國意識增強。
結語
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由于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人才匱乏且流失嚴重等因素,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緩慢。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面向基層服務區域經濟的地方本科院校電類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對于加快地方院校自身的發展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雷,常曉天,王曉麗,等.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制度創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11):127130.
[2]吳騰,吳潤.基于創新項目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11):183185,203.
[3]單曉峰,江筱薇.應用型高校學生創新與專業實踐能力融合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文匯,2020(34):5860,77.
[4]李智煒,宋兵,王璽.基于競賽項目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46):202204.
[5]向艷芳,劉苗.“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337:4446.
作者簡介:王兵(1967—?),男,漢族,重慶市合川區人,碩士,教授,主要從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及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研究;趙相瑜(1974—?),男,漢族,四川蓬溪縣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電子信息、計算機應用技術;方重秋(1973—?),男,漢族,四川廣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