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低于45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達80%以上;北斗導航等重大戰略科技任務的不少項目團隊平均年齡是30多歲。我們的國家正處蓬勃發展的階段,給青年提供了青春發展的舞臺。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正值青春的我們應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新時代奮勇向前,肩負起時代重任。
時事素材
青年科技人才助力科技創新
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青年科技人才規模快速增長。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已低于45歲……青年科技人才懷揣希望和夢想,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他們在實驗室中突破科學極限,在攻堅克難中追逐夢想,將平凡的歲月過成詩與遠方。
2023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從強化職業早期支持、突出大膽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從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用于支持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開展自主研究,有條件的單位支持比例逐步提到不低于年度預算的50%,到鼓勵各地通過基本科研業務費等多種方式加大經費投入,再到采取適當方式提高職業早期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績效工資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等向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傾斜……歸根結底,不論什么辦法,都是為了讓青年科技人才少一些束縛,能安心科研,有機會發光。多搭梯子,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才能真正把人才資源轉化為科研實力、競爭優勢。
【素材解讀】
青年科技人才精力充沛,學習動力強,對外部變化感知更敏銳,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而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會讓青年科技人才在創新道路上事半功倍。青年科技人才處在科研生涯黃金時期,既要自身有矢志科技創新的篤定,也需要有更好的科研環境助力他們輕裝上陣、各展其能,從而為科技自立自強更好地貢獻青春力量。
青年科技人才彰顯創新活力
從跨越星辰大海,到探索未知奧秘,從科學實驗室,到企業研發中心,年輕人才群體已在各個領域開始擔當、有所作為:有“95后”青年學者當上高校博導,也有年輕的程序員“大神”“大國工匠”讓人嘆服……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科技人才隊伍中,35歲及以下的占52.5%,45歲及以下的占83.1%。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和萬米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都是不到40歲就挑起大梁,現已成長為各自領域的帥才。中國航天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與擁有這樣一群敢打敢拼敢創新的年輕科技人才隊伍分不開。
到2025年,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擁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到2030年,在主要科技領域有一批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有一批開拓者;到2035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素材解讀】
人們對青年人才的精彩表現為之贊嘆,既是看到當下,也是著眼未來。人才的厚度決定了科學探索的高度,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青年科技人才將很快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學“無人區”
2023年7月17日,第5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48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這是一項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鼓勵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無人區”。
近年來,我國基礎科學領域捷報頻傳。從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證明量子計算優越性,到古基因組分析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遷徙歷史,從有效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到首次突破車載燃料電池催化活性限值……這些成果見證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的提升。
【素材解讀】
有底氣就能不懼挑戰、勇于突破,有定力才能乘勢而上、善作善成。我國青年科學家在前沿科技領域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創造了更多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人物素材
青年干事創業有“內功”
神舟十七號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是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航天員乘組。年齡最小的唐勝杰不到34歲,從坦克兵到空軍飛行員再到航天員“三連跳”的江新林35歲,兩度造訪中國空間站的湯洪波48歲。他們從土生土長的“農村娃”成長為航天員的人生歷程,生動展現了進德修業、弘毅篤行、逐夢青春的新時代青年形象。唐勝杰在采訪中說:“中國科技的發展、祖國的強大,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在短時間里實現自己的愿望。”青年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中國,青春之中國也必為青年提供青春之舞臺。
當前社會多元思潮相互激蕩、各種誘惑層出不窮、機遇與挑戰交織并存,這對青年干事創業的德才雙修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對國家、人民、民族之愛愈深沉,青年愈能將“小我融入大我”,錨定人生發展的正軌而不隨波逐流,愈是能夠以剛健勇毅的堅強意志不斷攀登事業高峰。青年增長真才干,應著力求得真學問、練就過硬本領,使專業知識、業務能力、認知水平緊跟時代發展之需,增強馳而不息的青春之力。
【素材解讀】
三位航天員的精彩故事再一次清晰而有力地告訴我們,當代青年建功立業的舞臺無比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無比光明,青年練好干事創業的“內功”,便不乏人生出彩的機會。青年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影響人生事業發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內在綜合素質才是決定成長成才的根本所在。如果沒有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精神意志、專業素養等“內功”方面的深厚修為,極易憾失機遇、受挫于困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練好“內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條件干事創業的堅強底氣。
青年人才成為科創主角
吉林大學博士后孟浩時在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中,走上“擂臺”,面對業界、學界評委,分享推動技術進行產業轉化的構想;奔向展廳,與其他單位(項目)一起,參加成果展示、交流對接等活動……他的團隊在此次大賽獲得了金獎。
有人說,這是“最強大腦”的集結,“硬核”力量的對決。這一創新創業的舞臺,讓眾多優秀博士后青年脫穎而出,激發了他們攀登科研高峰的動力,以及壯大了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有生力量。
【素材解讀】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博士后群體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身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一線,有創造的想法、創新的潛力、創業的動力。如今,廣大博士后努力推動產學研用對接,積極把相關科研成果投入到各行業各戰線。
【結語】
新時代青年應始終關注國家、民族與人類前途命運,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積極探索社會變革的道路,助力國家現代化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