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葛飾北齋作為日本美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他將浮世繪的發展推向巔峰并對歐洲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葛飾北齋70余年的藝術創作可劃分為“萌芽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三個階段。其一生共完成了3000多幅彩色版畫,為200余部書籍繪制插圖,目前仍有千余幅作品在流傳,其對版畫的重要影響是任何浮世繪畫家都無法相提并論的。
關鍵詞:葛飾北齋;浮世繪;藝術特點
被譽為“浮世繪三杰”之一的葛飾北齋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創作的浮世繪作品《神奈川沖浪里》(圖1)家喻戶曉,他也被評為“影響世界一百位名人”之一。葛飾北齋作為浮世繪畫家,活躍于江戶時代晚期的日本畫壇。其在70余年的職業生涯里共完成3000多幅彩色版畫,題材涉獵廣泛,突破役人繪、美人繪等傳統題材,將浮世繪風景題材作品的發展推向全新的高度,對世界美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葛飾北齋原名中島鐵藏,1760年出生于江戶隅田川東岸(今東京都墨田區龜澤),自19歲追隨勝川春章學畫直至90歲去世,筆耕不輟,藝術創作生涯長達70余年。在1834年出版的《富春百景》一書的版權頁中,葛飾北齋曾寫道:“余自六歲嗜摹寫,年五十畫作已多面世。念七十歲前所作之畫無足取者。及七十三,方悟通鳥獸魚蟲之骨骼、草木生長之態。年八十愈有進步。至九十則須窮究其奧妙。百歲方能得心應手。百一十歲則所畫之物皆栩栩如生矣。但愿余能長壽,以證吾言不謬也。”[1]這是葛飾北齋自述的跋文,內容主要是回首過往并表達對未來的期望。根據以上文字及資料,其漫長藝術人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萌芽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
(一)萌芽階段(1779—1795年)
葛飾北齋自幼熱愛摹畫,曾系統學習過木刻雕版,19歲追隨當時著名畫師勝川春章學畫,直至35歲勝川春章去世,葛飾北齋脫離勝川派。這一階段為葛飾北齋的學習期,也是其藝術發展的萌芽期,此階段其畫號為“勝川春朗”。最初幾年,葛飾北齋以學習模仿為主,題材多為役者繪、浮繪等。自1780年開始,其逐漸公開發表小說插圖,《淺草金龍觀世音境內之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畫面中出現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背景的樹木也有明暗之分。通過這幅作品,可以看出葛飾北齋在學畫階段就有意識在嘗試探索浮世繪新樣式。受當時著名畫家鳥居清長的影響,葛飾北齋也繪制了大量的風俗畫與美人畫,此階段所繪制作品涉及浮世繪的所有題材,為個人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發展階段(1796—1819年)

脫離勝川派后,葛飾北齋不安于現狀,不斷尋求繪畫風格的革新,開始嘗試創作人物與風景結合的作品。他深入研究琳派、土佐派、狩野派等不同流派的繪畫技法,并將西方繪畫中的明暗、光影、焦點透視等繪畫語言大膽地運用到浮世繪創作中,逐漸形成特點鮮明的繪畫風格,使浮世繪呈現嶄新的面貌。作品《高橋富士》《九段牛之淵》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高橋富士》通過利用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增強畫面的空間感與層次感,近處高大的拱橋與遠方的富士山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是一幅以構圖取勝的佳作;作品《九段牛之淵》則是通過大面積的色彩對比與強烈的明暗對比賦予畫面生動性與趣味性。這一階段葛飾北齋無時無刻不在尋求繪畫的革新,同時也不斷更換畫號,先后使用過“宗理”“不染居北齋”“戴斗”等30多個畫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畫號是最著名的北齋。自1814年起,葛飾北齋以精湛白描手法創作的繪畫范本《北齋漫畫》系列開始發行,內容包羅萬象,匯集世間萬物。《北齋漫畫》系列共發行15卷,作品共計3910幅,全面體現了葛飾北齋高超的繪畫能力與卓越的創造力。葛飾北齋在這一階段吸收東西方藝術語言特點,改變了浮世繪簡單的平面裝飾效果,并利用漸變羽化等新的拓印技法,將微妙的明暗光影效果移植到浮世繪畫面中,創作出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三)成熟階段(1820—1849年)
1820年葛飾北齋更換畫號,新的畫號是“為一”,意味“成為一人、再次一人”,也預示著他的藝術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并逐漸走向巔峰。葛飾北齋先后歷時五年,完成了代表浮世繪藝術的巔峰之作《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季節全方位描繪了富士山這一主題,每一幅畫面都將富士山與人們的勞動、生活場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生趣盎然。在使用傳統線描紋樣及裝飾性色彩的基礎上,其利用明暗對比及透視原理拓寬畫面的空間深度,打破浮世繪的傳統樣式,為浮世繪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富岳三十六景》已成為代表日本美術的經典標志性符號,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神奈川沖浪里》《凱風快晴》《深川萬年橋下》《東海道程之谷》《諸人登山》等。除《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外,《富岳百景》也是此階段葛飾北齋集大成之作,其中共有120幅作品,畫面構圖奇趣盎然,畫中人物簽字白天,線描用筆迥勁健有力;《富士越龍圖》(圖2)是葛飾北齋1849年臨終前創作的絕筆之作,畫中白雪覆蓋下的富士山盡顯威嚴雄姿,萬籟寂靜中一條飛龍直上云霄,營造出強烈的動與靜對比效果,從中也可以感受到晚年的葛飾北齋對命運的不屈與渴望永生的內心追求。

(一)堅持突破自我,對創作充滿強烈渴望
葛飾北齋一生始終保持著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在70余年的藝術生涯中從未停止過創作。他19歲師從名門專注于傳統浮世繪學習,30歲接觸西方繪畫理論,嘗試使用透視方法創作美人繪與風俗繪,40歲將明暗畫法運用到風景題材的作品創作中,50多歲以旺盛的創作熱情與驚人的毅力完成系列繪本《北齋漫畫》,60歲后專注于錦繪創作,開始創作《富岳三十六景》等一大批曠世佳作,晚年他以“畫狂人”自稱并堅持創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葛飾北齋在1836年出版的《諸職繪本新鄙形》卷末寫道:“所幸我從未被自古以來所形成的規矩所束縛,在繪畫上總是對去年的作品感到后悔,對昨天的作品感到羞愧,不斷在尋找自己的路。現雖年近八旬,筆力仍不亞于壯年。但愿能有百年壽,努力之下成就我所追求之畫風。”[2]史料記載,葛飾北齋曾在臨終前心有不甘地嘆息道:“天若再給我十年壽命”后又改口道:“天若再保五年壽命,我必成真畫工。”葛飾北齋對藝術真摯且執著,將藝術融入自己的生命,始終保持旺盛的創作激情與不斷突破自我的革新精神。
(二)作品題材豐富,畫面構圖形式多樣
以富士山為題材的風景繪是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題材涉獵非常廣泛,所涉及領域之寬是任何浮世繪畫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葛飾北齋早年在勝川春章門下學習,專注于創作以舞臺演員為題材的“役者繪”,后不滿足于程式化的風格與千篇一律的題材,通過研究東西方繪畫風格,開始嘗試風景題材的作品創作,同時他也接受私人委托訂單,為冊頁、折物、狂歌等文學作品繪制插圖。進入19世紀后,葛飾北齋的作品趨向于商業化,因風格獨特,題材廣泛而廣受市場歡迎。葛飾北齋所繪制的《北齋漫畫》堪稱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繪畫范本,題材豐富多樣,包括神話故事、人物百態、市井傳說、自然風光、人文建筑、生活器具、花鳥魚蟲、妖魔鬼怪等。
在構圖方面,葛飾北齋的作品構圖形式多樣,他會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構圖方式。三段式全景構圖、黃金分割線構圖、透視構圖是其常用的構圖方法。三段式全景構圖將畫面清晰地劃分為“近中遠”三部分,畫面結構清晰明確,層次分明。葛飾北齋1832年創作的《由御廄川岸看兩國橋夕陽》中將畫面分割為近中遠三部分,近景描繪的是搖曳的擺渡船滿載了不同身份的乘客,中景是矗立在河岸中的兩國橋,遠景為夜空映照下的富士山,畫面層次清晰有序,畫面著重刻畫了近景擺渡船上的乘客,巧妙地捕捉陌生人相處時的心理狀態。黃金分割比被公認為最具美感的比例,在葛飾北齋的作品中,大量運用黃金分割比,使畫面和諧且富有張力。作品《甲州三島越》描繪的是旅途中的人們張開雙臂圍攏測量一棵巨樹周長的場景,畫面中近景的巨樹與遠處的富士山左斜坡產生了視覺呼應,山頂上環繞著云霧,如同火山噴發時的煙霧一般。作為畫面主體元素的巨樹,被放置在黃金分割線上,使畫面極具吸引力與觀賞性,增強了藝術表現力。通過透視原理營造畫面空間,有利于增強畫面真實感,引導觀者身臨其境,產生共鳴。作品《五百羅漢寺榮螺堂》(圖3)畫面中,兩名朝圣者坐在榮螺堂右側,城里來的游客們和他們的孩子正在欣賞出現在遙遠地平線上的富士山。畫中榮螺堂樓閣采用透視原理塑造環境,凸顯樓閣的立體感與空間感,強化了整幅畫面的縱深效果,引發觀者共鳴。

(三)善于運用明暗對比,營造畫面氛圍
對于視覺平面作品來說明暗對比十分重要。一幅作品的成功,主要取決于其明暗對比是否恰當,恰到好處的明暗對比可以讓畫面清晰,主題突出。在葛飾北齋的眾多作品中均可發現其對明暗對比的巧妙運用。
1.通過明暗對比突出畫面主體
作品《神奈川沖浪里》是最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這幅作品又名《巨浪》,畫面中的“巨浪”與富士山形成對比,浪花泡沫從浪頂上落下,像雪一樣落到山頂。整幅畫面是經過精心策劃布局,以致敬圣山的堅定不移。在這幅作品中,海浪被作者施以最重的藍色與最亮的白色,形成明暗對比,凸顯巨浪這一畫面主體。
2.通過明暗對比塑造節奏感與平衡感
葛飾北齋的作品具有由繁至簡高度概括的特點,色塊間的明暗對比營造了畫面的節奏感與平衡感。作品《隅田川關屋里》描繪了三名武士騎兵沿著堤壩穿過空曠的田野奔馳。騎兵們一致的形態,被風吹起的長袍,都在強調他們的速度之快,畫面右側的公告板張貼著官方公告,說明這是條常用的快速路。清晨的薄霧已經消退,但是遠處的富士山仍籠罩在初升的晨光中。畫面中左側第一匹馬上騎兵的顏色、第二匹馬身體的顏色、第三匹馬上騎兵的顏色及公告板的頂端位置均為黑色色塊,與環境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使畫面在視覺重量上達到了平衡狀態。
作者簡介
柳賀,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化,藝術理論。
參考文獻
[1][英]提摩西·克拉克.葛飾北齋:超越巨浪[M].李凝,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21.
[2]潘力.浮世繪[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