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古羅馬文化為背景,通過對龐貝壁畫的圖像學分析和歷史文獻的綜合研究,深入探討古羅馬時期的女性形象。筆者通過壁畫中的世俗女性圖像,從社會階層、身份認同和身體關注三個維度入手,深刻探討古羅馬時期女性形象的多元面貌,進而窺視古羅馬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多層面存在,展示了她們在社會結構中的獨立性、多元性以及對美的追求。
關鍵詞:龐貝壁畫;女性文化;古羅馬藝術
公元79年,龐貝城因維蘇威火山爆發瞬間湮滅,而龐貝壁畫在火山灰下保存完整,為揭示古羅馬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首先,壁畫反映了女性階層屬性的多元性,展示了古代城市中女性社會地位的差異;其次,從服飾與身份認同的角度,我們觀察到女性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上的多樣性,服飾成為反映她們身份的關鍵媒介;最后,龐貝壁畫中的女性既是世俗存在的,又被描繪成神圣女神,凸顯了她們在古代文化中的獨特地位。這三個主題共同勾勒出古羅馬女性的多層面存在,展示了她們在社會結構中的獨立性、多元性和對美的共同追求。
龐貝壁畫提供了生動而多元的畫面,展示了古羅馬時期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多樣性。這種多元性涵蓋了經濟、文化、社交和權力等多個層面,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社會洞察角度。龐貝城中的女性地位相較其他城市更為顯著,從已有的墓碑銘文和涂鴉中可以得知,女性在城市生活中不再受限于傳統的婚姻關系,她們還有高利貸者、商人和客棧所有者的身份。由此可見,女性已然融入城市生活的各個層面。
經濟的繁榮在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她們能夠在經濟生活中承擔較為重要的角色,而非僅限于婚姻關系,這一點可以通過龐貝壁畫中女畫家的身份得到佐證。在古羅馬時期,女性參與繪畫被視為一種頗為“超前”的行為,而龐貝的畫家卻將這一場景生動地呈現在畫布上。在古羅馬時期,畫家通常通過作坊形式接受訂單,這一工作體系強調了師徒傳承的關系,也使得女性畫家的存在相當罕見。與印象派以前的藝術史相比,女畫家與男畫家的數量相去甚遠。
龐貝古城出土的壁畫再現了女畫家的工作場景(圖1)。其中,一位身著白色衣物的女性在畫板上勾勒著人物肖像,而她旁邊坐著的潛在顧客身著黃色衣物,頭戴白色披肩,手持葉形扇子。發型展示了她們的女性身份。盡管畫作中的字母至今無法解讀,但深藍色的帷幕遮住了頭部,顯示有第三個人在場,可能是一名女仆,她站在畫架后面,一只手扶著畫框。一根柱子將畫面分為兩部分,右半部分呈現紫色背景,而上方的藍色背景則可能描繪了室外景色,龐貝壁畫中的環境設置通常較為抽象。
綜合而言,龐貝壁畫提供了一個多元而豐富的視角,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古羅馬時期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多層次生活。通過對這些多元化階層屬性的深入研究,更為全面的歷史畫卷得以呈現。
婦女通過時尚服裝表達自我并非現代特有的現象。正如許多古代文化所反映的那樣,人們用服裝來塑造和定義自己的性格,服裝同時創造了一個社會角色并表現其社會地位,因此,穿著者的身份是通過服裝來體現的。龐貝壁畫通過描繪女性在不同場景中的著裝方式,展示了她們的社會角色。這凸顯了古羅馬社會中女性的多樣性,她們既是家庭的管理者,同時也積極參與社交和宗教活動,這進一步塑造了她們的身份認同。
以一幅可能是描繪女詩人薩福(Sappho)的肖像為例(圖2),盡管關于身份的確切認定仍存在爭議,但這樣的描繪揭示了古羅馬時期女性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事實。畫中女子右手握筆,左手持書,端莊地凝視觀者,頭飾為金掐絲帽,這一發飾形式用大發簪固定的波浪辮、刺繡發帶綁住假發的連接處,以貴重的發網包頭并露出幾縷纖細的卷發。這樣的女性配飾在公元50—70年的羅馬帝國成為時尚潮流。而在經濟繁榮的龐貝城,女性們更加熱衷于追逐時尚和美貌。在古羅馬,女性皮膚白皙光滑被視為美,因為這代表她們不用參加戶外勞動,由此說明其財富地位。
總的來說,龐貝壁畫通過精細描繪女性服飾,展現了她們在社會中的地位、身份和角色。外國學者觀察龐貝壁畫中的女性發飾發現:大多數婦女都把頭發盤起來,在頭頂或頸后攏成一個發結或發髻。有時會用金色的發網或頭巾遮住頭發,年輕女孩則披散著頭發。在壁畫中,女性的頭發是深棕色的,有時偏向紅色。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普遍的時代特征①。
從時尚觀的角度來看,一位顯得“知書達理”的女性似乎更符合古羅馬時期的風尚。在當時的社會,女性主要被期望在婚姻和母親的雙重身份中發揮主要社會功能。她們在家庭中負有重要責任,包括管理家務和照顧子女。婚姻地位與女性的社會地位密切相關。因此,女性不僅在家庭中承擔責任,還展現了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調。
此外,在古羅馬社會,服裝顏色與性別緊密相連。黃色是女性服裝中常見的顏色,而紫色也被認為是適合女性的顏色。相比之下,羅馬文化中男性被期望穿著嚴肅、穩重的素色或深色衣物,如白、灰、黑色等。女性在服飾上則擁有表達個性和追求審美的自由,因此女裝更注重裝飾性。
龐貝壁畫通過多樣化的女性服飾展示了古羅馬時期女性的身份認同。這些畫作不僅是時尚和審美的呈現,更是社會、文化和個體認同的復雜表達。女性在不同場景中的服飾選擇揭示了她們在古羅馬社會中扮演多種角色的本質。龐貝壁畫成為連接我們與古代文化的紐帶,讓我們有機會窺見那個時代女性服飾背后所蘊含的豐富含義以及她們在社會大布景中獨特而多元的身份認同。

在古羅馬藝術和神話中,女性扮演著豐富多彩的角色,既有神圣的一面,又融入了世俗生活。女神維納斯和酒神巴克斯的形象就展示了神圣與世俗的交匯。對女性形象的描繪通常注重其身體線條的曲線美與比例的協調,是受到古希臘藝術的影響,將人體作為一種美的象征,代表自由、和諧和自然之美。
對身體的關注一直是西方繪畫領域的焦點之一。西方繪畫中常借用神話形象來描繪身體,古希臘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理念的影響下,通過對人體藝術化的處理手法,探討如何呈現人體形象的美感。直接描繪現實中的女性被認為是一種“直接”的表達,甚至到近代,這種表達仍然受到大眾排斥。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這幅畫在1863年的巴黎沙龍展出時以“有傷風化”而遭到拒絕,后來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②。因此,過往的藝術家在選擇女性作為描繪對象時,往往將其視為神的形象,觀眾在觀看時也天然地賦予這些形象一定的神性光環,這使得人們在觀賞時與圖像產生了一定距離。
盡管繼承了希臘文化的衣缽,且一心追求其美學水準,但羅馬人對人體比例并不重視。龐貝壁畫中對于人物比例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可見羅馬人對于古希臘發展的人體比例似乎并不重視。其中也有比例均衡的個例,在龐貝壁畫《狄俄尼索斯的秘儀》中,雖然沒有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但有比例相當細長的九頭身,肩型纖細,比希臘的身體更華麗,也比一般的羅馬雕塑更圓潤。對于維納斯和狄俄尼索斯這樣的神話人物,龐貝壁畫中的藝術家通過世俗化的呈現,賦予了作品一定人性。這種處理方式既凸顯了女性的美感,又將她們置于人類層面,與觀眾建立起更為親近的關系。
不論是代表愛與美的維納斯,或是象征欲望的狄俄尼索斯,龐貝壁畫中的女性圖像世俗化了美的價值標準。盡管神的莊嚴性本應超越美的價值,但在羅馬文化中,受到世俗性的影響,神的形象可能以現世女性的方式呈現。在古羅馬文化中,審美觀念開放,女性形象可以展現更為自由、多樣的一面,這種開放的態度在龐貝壁畫中得以體現,使得女性形象在神圣與世俗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
在審美觀念中,女性形象的描繪通過藝術呈現了神性與尊貴,同時也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種世俗性與神性的交織使得觀者在欣賞藝術品時既能感受超自然的美麗,又能體驗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情感。
從圖像藝術濫觴之時起,藝術便與人們的生活緊密關聯,通過圖像表現人的精神與生存狀態,龐貝壁畫所展現的內容無疑為當代研究龐貝的社會、政治、宗教、階層等方面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信息。女性角色的介入使得對龐貝壁畫的研究加入性別這一維度。通過對這些世俗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我們得以更全面地認識古羅馬時期女性的多元性以及她們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這一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同時也為古代生活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歷史參考。

作者簡介
薛慶浦,男,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農先文.中西方椅子設計史:中國古典哲學視域下的椅子設計及其象征性(前33世紀—20世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
[2]謝其淼.維納斯藝術的故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美]格雷戈里·奧爾德雷特,艾麗西亞·奧爾德雷特.古希臘羅馬留下了什么—一部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古典文明簡史[M].張佩,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
[4][意]瑪麗亞·特雷沙·瓜伊托利,[意]西莫內·蘭巴爾迪.遺失的古城:29座歷史名城的輝煌與滄桑[M].趙煦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
[5][英]瑪麗·比爾德.龐貝[M].熊宸,譯.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6][意]馬里薩·拉涅里·帕內塔.龐貝古城:永恒的歷史、生活和藝術[M].張曉雨,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7][德]奧古斯特·毛烏.龐貝的生活與藝術[M].楊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8]KIILERICH B. The Real and the Ideal in Pompeian Fashion[J].CLARA,2023:10.
注釋
①KIILERICH B.The Real and the Ideal in Pompeian Fashion,CLARA,2023:10-11。
②王曉鋒:《中外名畫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年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