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會 江蘇省南京市瑞金路幼兒園
隨著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綱領性文件的進一步學習與實踐內化,大家對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已經達成了一定的共識,明晰了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價值和環境創設的主體,初步探索了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路徑和要點。我園的融美課程提倡應該讓兒童在美的浸潤中獲得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園內的每一處空間都應該是美的,這種美不僅僅是感官上愉悅的審美感受,更是站在兒童立場上的審美創造與表達,展現的是幼兒的生活與經驗,支持的是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1.整體空間美學。
“融美課程”背景下園所環境是一個整體,在色彩方面強調和諧,在風格方面提倡協調,在內容方面主張呼應,在功能方面實施聯動,在空間區域方面實現整合。
(1)色彩和諧。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維爾納的實驗證明了幼兒對于事物的認識、辨別、選擇經常受色彩的影響。我們提倡幼兒園的環境用色要溫暖、和諧,色彩飽和度不宜太高,盡量使用自然色系。色彩和諧的環境既能安定幼兒的情緒,使其在學習與游戲中保持專注,又能支持幼兒作品的審美性表達,凸顯環境的整體畫面感。
(2)風格協調。
幼兒園環境整體風格的協調統一,既是調性的統一,也是情感體驗的認同,便于幼兒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一些支持性材料的選擇和協調。比如:自然生態類風格的環境,可以選擇一些原生態木質、有生命力的植物進行裝飾;傳統中式風格的環境,可以多多使用一些帶有傳統紋樣的裝飾材料等。
(3)內容呼應。
園所各個空間環境的創設不應是無中生有的憑空創設,而應該是和幼兒園的課程相呼應的,和幼兒的學習、游戲相呼應的,各個區域空間環境之間要形成內容上的呼應。比如:在春季,幼兒園不同年齡段、不同班級都有可能正在開展關于“春天”的課程活動,那么除了在班級的主題墻和區域游戲環境中體現“春天”,幼兒園公共空間的環境也要體現“春”的特點,共同營造“春”的氛圍,延伸幼兒關于“春”的認知,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4)功能聯動。
環境創設一定要從幼兒的整體發展去考慮,關注環境間的功能聯動與均衡,還要關注單個空間區域環境對幼兒整體發展的可能性。如:在創設自然角區域時,不僅要從自然角的本領域科學核心經驗去考慮,還要考慮其他發展的可能性——讓幼兒去照顧動植物,感受生命與成長;打掃自然角的衛生,澆水、喂食等,發展一定的勞動能力;嘗試布置自然角,用審美的視角打造自己的秘密花園;自主用表征記錄,交流自己的發現……
(5)空間整合。
所謂空間整合,是指打通幼兒園室內室外、戶內戶外、天上地下、班級及公共環境空間等,拓展幼兒生活與活動的空間,拓展幼兒的學習與游戲的空間,無限挖掘課程資源,有效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2.兒童視角美學。
“融美課程”背景下幼兒園環境的美,不是成人意義上的美,而是兒童視角下的審美感受與體驗。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經驗、認知、年齡和審美特點,更要認識到審美是一種個體的情感體驗,要尊重與接納幼兒多元化的審美感受與表達。
(1)生活化。
幼兒園的環境應該是真實的、生活化的,是自然的、生態的,是溫馨的、親切的,像家一樣,會讓置身其中的師幼感受到放松、舒展、安靜和溫暖,帶來身心和諧愉悅的情緒與體驗。在環境創設時,我們主張生活材料與自然材料的運用,讓幼兒回歸自然與生活,關注幼兒經驗的自然生發與增長。
(2)開放化。
幼兒園的環境一定是開放的,這種開放體現在環境一定是有用的、是靈活的,能與幼兒發生積極互動,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同時,我們也倡導教師在和幼兒共同創設環境時,不僅要從美學的角度思考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更要整合發展的兒童觀,從多學科的角度(建筑學、美學、生態學等)開放性地去思考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從而創設對幼兒發展有效且有意義的環境。
(3)科學化。
“融美課程”背景下幼兒園環境的科學化主張環境中的材料與內容要有一定的科學邏輯性,有一定的科學認知性,能激發幼兒進一步生發與環境之間的有效互動??茖W化的審美有助于幼兒客觀地認識事物,了解事實與規律,延伸審美體驗。比如:我園小池塘里的動物和植物在不同季節呈現的變化,只需要幼兒關注這些動植物形狀與色彩的特性即可享受審美的愉悅,但蘊含其中的科學性,如果幼兒積極主動探索,即可使他們從中發現更多的美,比如:生命的奇妙之美、生長的快樂之美、自然的和諧之美等,從而激發他們對周圍生活環境的熱愛與愛護、好奇與探索等諸多情感態度,促進經驗的積累與能力的發展。
1.留白原則。
幼兒園的空間在他人的眼中會有“滿、多、雜”的刻板印象,長時間待在這樣的環境里,會感覺壓抑、浮躁、不舒適。環境創設一定要適度留白,留白也是教育的藝術。
(1)空間留白。
為了讓幼兒在幼兒園的任意一個區域都有好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幼兒園的任何一個空間都應該被當成一幅畫來創設。既然是畫,就要有構圖,需有主次之分,適度留白。適度的空間留白會讓環境既飽滿又留有想象空間,既有意蘊又有延展性,呈現的是教師與幼兒的審美創作與表達,在創設與互動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
(2)內容留白。
留白是課程重要的美學特征,留白意味著開放與變化,意味著持續發展。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環境內容的留白,需要根據課程的推進、幼兒的經驗,留下幼兒可以進一步探索與發展、學習與游戲的自主空間。留白可以是暫時“空白”,也可以是“替換更新”,更可以是“重新組合”。
留白的背后是教師的兒童觀、課程觀和審美觀的綜合體現。
2.課程原則。
(1)環境成為課程的來源。
幼兒園的每一處環境都有可能成為幼兒園的課程,教師在創設環境時一定要有課程意識。教師要敏感地察覺幼兒和環境的每一次互動,捕捉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環境,發生與環境互動的行為,讓環境自然地生發課程。如:秋天來了,因為幼兒對掉落在地上的樹葉特別感興趣,所以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在戶外提供了一個收集樹葉的區域,在此過程中引發了幼兒進一步開展系列課程活動——“秋天來了,為什么有的樹葉還是綠的”“樹葉分一分”“制作樹葉書簽”“樹葉拼一拼”……
(2)環境承載課程的痕跡。
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是根據課程推進和幼兒的經驗創設的,環境承載著課程實施的痕跡。如:大班主題活動“古韻秦淮”中,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了幼兒園周邊東水關公園的場景作為主題墻的環境,一方面為班級主題活動的開展營造氛圍,另一方面主題墻環境均用主題推進中幼兒創作的城墻、石拱橋、秦淮河、畫舫、樹木等作品進行創設。
(3)環境創設亦是課程。
環境創設的過程也是課程的一部分,讓幼兒學習與探索如何規劃設計、合作完成班級環境與幼兒園環境的創設,過程中能促進幼兒諸多能力的發展。比如:在上述大班主題活動“古韻秦淮”中,幼兒決定開設一個“游船”游戲。在有關“做什么樣的游船?用什么樣的材料制作?進行什么樣的裝飾?游戲區域放在哪里?還要進行哪些環境的布置”等問題的討論過程中,幼兒對游船的構造和傳統紋樣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對于工具材料的使用更加了解,促進了幼兒語言、藝術、社會、科學等多領域的發展。
3.展示原則。
(1)有序。
環境的有序,能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和安全感。有序的展示體現在展示區域的相對穩定、更換時間的有序、物品擺放的有序(這里的有序不是指物品擺放整齊,而是物品展示具有內在的邏輯性)等,其實有序也是審美的一種體現。
(2)統一。
展示的統一,體現在我們關注幼兒園整體公共環境和某一區域內展示主題和風格、色彩的協調統一,增加整體展示區域的情境營造和課程的豐富性完整性,支持幼兒的進一步探索。如:“秋”環境的展示,門廳環境和樓梯環境都進行了相關有重點的區域展示——秋的果實、秋的花卉、秋的落葉、秋天的小動物們等與秋天有關的自然現象與風景。
(3)多元。
包括展示內容、呈現方式、作品表征形式、展示材料的多元和多樣化,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幫助幼兒整體感知環境的美,在豐富、生動的環境中汲取經驗,獲得發展。
(4)精簡。
精簡展示,去繁化簡,既是為了凸顯環境創設的主題,發揮其教育功能,又是一種審美態度。精簡的背后是教師的退后,體現了教師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通過材料等提供隱性支撐,也有效減輕了工作負擔。
1.“美術”支持幼兒的環境創設。
“美術”是支持幼兒審美表達與創造的主要手段和路徑,教師應該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工具材料、方式方法參與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在此過程中幫助幼兒獲得審美感受與體驗,發展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媒介多材質的材料組合支持幼兒的多元表達,并進行整體展示呈現,一方面提升幼兒作品的審美表達,另一方面增加區域環境的意境。如:幼兒園戶外“一路花徑”的打造,既有幼兒不同形式美術作品的呈現,又有實物花卉的呈現;既有平面展示,又有立體展臺展示;既有主題“花卉”的展示,又有各種花架、輪胎、足球、南瓜等廢舊材料與秋天果實的美化與點綴。
2.“課程”支持幼兒的環境創設。
環境創設的主題與內容來自幼兒園的課程活動,展現的是幼兒的學習與經驗。隨著課程的推進與幼兒經驗的不斷積累,環境創設呈現動態變化;而環境創設本身也是課程的一部分,此過程能有效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引導與支持幼兒創設幼兒園各個區域的環境,從創設主題到如何創設(創設的形式、工具材料的選擇等),關注幼兒的經驗與興趣,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與材料的支持,幫助幼兒實施環境創設。
3.“多方”支持幼兒的環境創設。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的主體應該是幼兒和教師,但又不僅僅是他們,幼兒園各部門的工作人員、家長、社區人員等都應該成為環境創設的參與者。比如幼兒園“一路花徑”的打造,幼兒根據季節特點和班級主題推進進程,決定打造“菊花園”。那在有關菊花的品種、習性等前期調查了解階段,家長們的參與對幼兒的經驗豐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哪里可以買到不同品種的菊花”等相關問題,我們尋求了幼兒園周邊綠化隊叔叔阿姨們的幫助?!啊宦坊◤健暮笃谌绾尉S護?”保健老師對園藝的興趣愛好為幼兒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與幫助……“多方”人員的參與有效支持了“一路花徑”的打造,支持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融美課程背景下的幼兒園環境既是幼兒的生活場、學習場和游戲場,更是幼兒的美育場。讓美好的環境陪伴幼兒的成長,浸潤幼兒的身心,幫助幼兒獲得“美的狀態”、發展“美的語言”、涵養“美的品德”、萌生“美的智慧”、激發“美的創造”。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既要體現“我”,凸顯“趣”,呈現“美”,關注“用”,更要看得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