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錨定科技自立自強,著力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科技創新生態;錨定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構筑現代產業集群;錨定深化改革開放,積極優化營商環境,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譜寫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北京篇章貢獻亦莊力量。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 D619?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4)05-0055-03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新時代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重要舉措。作為北京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立足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功能定位,著力構建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突出經開區優勢、彰顯創新活力的發展格局,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譜寫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北京篇章貢獻亦莊力量。
錨定科技自立自強? 積極打造科技創新生態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強化科技創新三個功能,著力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創新生態。
著眼國家戰略全局,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功能。全力建設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高地,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擴大經開區全國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度最高、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優勢。高質量建設國家信創產業基地,力爭到2025年在全國率先建成技術領先、企業集聚、方案突出、服務完備的信創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打造100個信創應用場景,信創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持續打造網聯云控式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深化數字技術應用,推動示范區建設從3.0階段向4.0階段邁進。高水平打造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聚焦構建“1+3+N”體系,1打造數據基礎制度綜合改革試驗田、數據要素集聚區、數據產業發展高地,助力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著眼加快形成創新雁陣格局,強化科技創新培育功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研發中心、研發總部建設,鼓勵領軍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創新共同體。實施“創新企業倍增計劃”,持續完善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推動壯大的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統籌安排1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對概念驗證、打樣中心、中試放大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園區共享服務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激活創新主體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創新生態鏈條、深化開放協同創新等方面出臺20條措施推動打造高精尖產業主陣地,進一步培育和服務獨角獸企業,完善“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梯度培育體系。
著眼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創新轉化功能。深度推進與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協同創新,共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推動“三城”科技成果批量落地。主動對接中關村國家實驗室、懷柔國家實驗室和昌平國家實驗室,加快融入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協同創新體系。深化“企業出題、院所答題”模式創新,加強與高校院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合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深入把握科技創新發展規律,進一步強化集群思維,促進企業、科研院所、服務機構等各類主體聯結共生,持續強鏈補鏈延鏈固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耦合,以鏈式布局激活“聚變效應”。
錨定推進新型工業化? 積極構筑現代產業集群
牢牢把握新型工業化是強區之鑰的本質內涵,進一步壯大現代產業集群體量,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量,用好數字經濟變量,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聚焦高精尖產業,提高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鞏固壯大經開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導產業,健全支撐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機制和平臺支持系統。順應人工智能發展大勢,加強大模型、人工智能芯片、算力服務等全棧式布局,推動自主可控軟硬件算力生態建設。錨定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輕量化發展方向,大力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車聯服務”產業生態。推動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集群發展,建設“新藥智造”產業核心集聚區,加快建設全球“新藥智造”產業高地。加快推動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機器人產業綜合集聚區。
搶占發展先機,加速布局未來產業。認真落實《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系統謀劃、科學布局,通過加強政策供給和資金保障等措施強化支持力度。在商業航天領域,經開區匯集航天企業50余家,落地的民營火箭整箭研制企業占全國的75%以上,立足產業鏈上下游齊全的優勢,全力建設北京火箭大街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打造中國商業航天聚集發展主陣地。在氫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領域,重點布局近50個空間載體支撐未來產業發展,推動在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力爭到2030年,形成若干個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建設30個未來產業先導產業園區,培育300個未來產業優質企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推進“三個融合”,賦能產業提質升級。加快推進數實融合,依托經開區國家信創園和北投臺湖產業園,大力推動國家級數據訓練基地、數據跨境服務中心、數實融合產業基地建設,建成一批世界級智能工廠和“燈塔工廠”。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以數智化轉型賦能制造業綠色發展,推動制造業加快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健全高新視聽、游戲電競等科文融合產業體系,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力。
錨定深化改革開放? 積極優化營商環境
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厚植沃土。
推進高水平開放。緊抓“兩區”建設重大機遇,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經開區高精尖產業集聚優勢,增強科技創新資源全球配置能力。升級全球合作伙伴2.0計劃,全面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管理、標準等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通過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實現更高水平國際合作。用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會議會展平臺,放大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品牌效應,推動更多高科技成果和高質量投資項目落地經開區。
提供高質量服務。持續深化“一業一證”改革,制定細分領域政策、完善未來產業政策。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牽引,拓展經開區大型活動“一件事”集成辦理場景,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完善“主導產業—工作專班—平臺公司—產業基金—特色園區”產業組織體系,健全“一個規劃、一個平臺、一套政策、一支基金、一批項目、一批空間”的“六個一”工作機制,推動服務效能升級。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方案,進一步提升“亦企服務港”服務能力,持續擦亮“亦莊服務”品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促進高效能協同。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支持企業發揮現有優勢與津冀地區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助力打造京津冀高精尖產業經濟帶。持續加大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服務與支持力度,在經濟融合、產業發展、公共基礎設施提升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創造更多協同發展碩果。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資金、技術等關鍵要素利用效率,持續推進產城融合發展。
集聚高素質人才。深入實施“亦麒麟”人才品牌工程,深化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新時代人才工作謀劃,用好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培育卓越工程師,引進戰略科學家、頂尖領軍人才、行業專業人才,構建層次高端、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完善新時代人才激勵機制,持續釋放經開區“人才十條2.0版”政策紅利,實施“以賽代評”“以投代評”等創新機制,發揮用人主體聚才、用才的關鍵作用,進一步營造有利于人才價值實現的良好環境。優化新時代人才發展環境,加快百萬平方米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讓各類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作者簡介:張強,中共北京市委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 / 曹?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