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是江西回滬知青,每年都要回江西才能用當地醫保配藥,是不是能開通異地醫保支付?”新鄉居委的郭阿姨在代表接待中問道。“現在線上已經支持異地醫保支付啦。”街道社保中心的同事直接回復,更是在現場手把手教居民在線填報資料。這一幕發生在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參與接待的區人大代表、張爾東律師說:“由于專業限制,我無法直接答復這個問題,街道職能科室能現場答復,讓居民滿意而歸,我非常高興。”
端口前移 “1+4”聯動助推代表履職
為了更好地解決急難愁盼,提升問題處置效率,四川北路街道人大工委拓寬傳統“代表+群眾”的“1+1”接待模式為“代表+群眾+職能部門+社區代表+居委干部”的“1+4”聯合接待模式,前移解決端口,引導多方第一時間參與問題處置。
“原先是代表先接待,再向職能部門反映問題。反映后才發現,很多類似政策、計劃類問題是信息差的原因,完全可以現場直接回復。有些復雜問題的癥結還是需要職能部門與老百姓面對面溝通才能調研出來。”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孫泳解釋道,“邀請職能部門現場參與,簡化原先流程步驟,切實提升了代表接待工作的成效。”
督辦實干 強化“3+15”處置效率
代表提出意見建議,更注重解決。街道黨工委會議通過的《關于人大四川北路街道工委進一步完善閉會期間人大代表意見建議辦理辦法》明確,對于群眾反映集中的、能在街道屬地處理的難點問題,建立由人大代表傳遞,街道工委“派單”,街道各業務職能科室“接單”,在“3+15”(“3”,即街道工委三天內梳理、審核、交辦;“15”,即承辦科室十五天內解決并答復代表)的時效中解決的閉環操作流程。
有一戶住在沿街二樓的居民反映樓下商鋪的空調外機安裝在自家窗臺下,夏天不間斷發出噪聲、熱氣,帶來很多困擾。章雷代表和社區管理辦在接待會后直接到現場了解情況,與樓下商戶溝通,形成了原機位下移40厘米的共識,并在第二天督促調整完畢。章雷代表對這次高效的協商解決工作非常認可:“別看這短短40厘米的移機距離,卻是一次組合式接待,運作流暢、彼此協作的問題優化解決過程。”
當前,街道管理辦等5個職能科室分別參與協調了“北片社區老人買菜難” “武進路百年建筑共用大水表” “地鐵19號線規劃施工路線存疑”等急難愁盼問題。
評估優化 提升閉環管理
“1+4”組團接待、“3+15”限時處置模式推行以來,大多數意見建議都在承辦科室收到交辦件后十五天內辦理完畢,并答復代表、報送街道人大工委。街道人大工委也會和各承辦科室加強溝通,了解辦理工作的進展情況,進行督促和檢查。但對于部分有辦理難度的意見建議,經代表、街工委、職能科室會商研判后,會分別轉化為閉會期間代表建議、轉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作為決策參閱、轉化為街道實事項目等多渠道予以推進。以群眾反映較為集中的“建設社區長者食堂”為例,由于涉及場地、運營、資金等,無法在“3+15”限時內處置,但又的的確確是居民翹首以盼的需求,最終被轉化為街道2024年實事項目,由街工委搭好平臺,代表全過程跟進。
“1+4”模式推行一年來,“代表+”接待模式共解決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18件,是一次解決問題、為民服務的有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