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方針。而輿論監督難免會在報道中有所揭露、有所批評,一旦想要深挖追究就被各方視作“洪水猛獸”而遇到不少抵觸和阻力。
3月13日,廊坊三河市燕郊鎮發生臨街商鋪爆燃事件,央視記者采訪遭驅離。此舉引發強烈反響后,河北省委迅速召開市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專題會議,除了研究部署做好事故后續處置工作,還強調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健全與媒體溝通聯系機制,支持和保障媒體記者正當采訪。
作為公眾了解事實真相的重要途徑、推動社會進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輿論監督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目的是推動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制造混亂和矛盾。輿論監督并非簡單的揭露和批評,而是要在尊重事實、尊重法律、尊重各方權益的基礎上,進行公正、客觀、全面的報道和分析。然而隨著互聯網新媒體極速發展,輿論監督的主體更廣泛了、門檻降低了,給予輿論監督的空間卻越來越小,令大多媒體人深感現在的輿論監督之難。
輿論監督之難在于理解溝通有限。雖說忠言逆耳但就是不如金玉良言,斷章取義、掐頭去尾、小題大做、標題黨挖眼球……都是形容媒體負面報道的第一印象,影片《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里唯一的反面角色就是寫了一篇批評報道的媒體記者,批評帶來的激勵作用被忽視了。
輿論監督之難在于利益裹挾。當以輿論監督為特色的自媒體興起后,利用“正義賺流量”的方式令輿論監督也能“變現”了,動機揣測也就更困難了。信息的錯綜、利益的多元以及輿論環境的變幻莫測,也讓輿論監督本身變得更加復雜,無怪乎被人視作“挑刺拱火”或“輿論暴力”。
輿論監督之難在于打擊力度難斟酌。例如今年的“3·15”晚會就被吐槽打假力度降級:“越來越像‘行業真相’短視頻,揭露各種問題只敢說表象,不敢去深挖。”然而打造營商環境和凈化市場環境并不矛盾,但對“深挖”尺度的把握是個難題。好的輿論監督是督促企業整改,拿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一棒子打死雖然能夠吸引眼球,但企業關閉、市場供應停滯顯然不是消費者愿意接受的。
諸難之下,實踐中的輿論監督確實面臨著各種挑戰。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或企業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輿論監督進行抵觸或限制;另一方面,媒體在報道時也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報道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受到質疑。當然,正在直播的央視記者被推搡,也代表著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受到挑戰,如果換作是一個大網紅在直播,安保人員是否還敢輕易上前推搡?懼網的背后是傳播范圍和算法精準推送的變化,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融合,誰說了算又是輿論監督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當然,輿論監督的怪象有望得到遏制。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重點開展10項整治任務,其中就有防止以“輿論監督”名義對企業進行敲詐勒索等問題。《上海市奉賢區關于依法處置市場監管領域牟利性職業索賠行為實施意見(試行)》于2024年3月15日正式發布。這是地方政府主動作為,依法處置市場監管領域牟利性職業索賠行為的首次探索,將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除了還輿論監督以“清白”,我們還需要怎樣的輿論監督呢?
首先,政府應該積極支持和保障媒體記者的正當采訪權,建立健全與媒體溝通聯系機制,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同時,媒體也應該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報道的質量和水平,確保報道的公正、客觀和全面。正規主流媒體不被重視,客觀公正的輿論監督基礎也不會牢固。其次,我們還需要加強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提高他們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和批判思維,使他們能夠理性看待媒體報道,不被片面或極端的信息所誤導。這在互聯網輿論監督日漸增多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最后,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健康、多元、包容的輿論環境,讓不同的聲音都能夠得到表達和尊重。只有這樣,輿論監督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