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 明區城橋鎮長興村人大代表聯絡站成立于2020年年初。四年來,聯絡站圍繞建設標準化、運行制度化、活動常態化不斷優化陣地建設,促進人大代表作用發揮。此外,聯絡站積極探索“聯絡站+網格”工作模式,代表履職與網格化管理相結合,將代表聽民意解民憂的“觸角”延伸到了群眾家門口。
“網”上履職,“格”中盡責
長興村有5個黨建微網格,為劃小聯系單元,聯絡站將代表們劃入微網格,并將微網格中的黨員、群眾代表編入民情聯絡員隊伍,幫助代表更廣泛地收集民情民意、更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更深度地參與社會治理。
在此基礎上,聯絡站除了每月舉辦代表接待日活動“坐診”接訪群眾,還組織代表“巡診”,走進自己所在的網格與選民“面對面”溝通交流,以彌補“坐診”接待群眾范圍小、時間緊的不足。市人大代表,長興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剛在一次走進第三網格時,從村民的閑聊中得知他們對河道整治工程有意見,便多了個心眼,干脆與村民展開聊聊。這一聊,聊出了許多線索,再沿著線索仔細詢問,村民希望什么、擔憂什么逐漸眉目清晰。王剛將村民共同關注、反映較多的問題仔細進行了梳理,會同其他村“兩委”班子對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共同研究對策,包括河道整治進度安排、施工過程中如何清障、涉及村民利益的如何補償等。隨后,聯絡站召開“代表+選民+職能部門”座談會,進一步商討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共識,順利推動22條村級示范河道的整治。
聯絡站還為每名代表建立了微信群,將村民和民情聯絡員拉進群,通過“網”上履職解民憂、化民愁。一句話、一張照片反饋到微信群,人大代表就會在核實后及時將這些問題通知或轉交給村“兩委”,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和建議交鎮人大辦,由鎮人大辦轉交職能部門辦理,解決問題。
立足小網格,發揮大作用
網格是代表聯系群眾的單元,但代表服務群眾沒有界限。隨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深入推進,長興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聯絡站圍繞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聚焦林水田宅整治、創城創衛、“林長制” “河長制”等重點工作,組織代表們開展了一系列專題調研、集中視察活動,代表們的履職視野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拓寬,作用也得以更好發揮。
鎮人大代表施美琴來自農業生產一線,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村,農業生產垃圾被隨意堆放并不鮮見。施美琴跳出網格看問題,在調研的過程中廣泛收集村民意見建議,在全村范圍內尋找合適的垃圾堆放點,并提出了“新建農作物垃圾臨時堆放點”的建議。在鎮人大辦的協調下,在長興9隊新建了農作物垃圾臨時堆放點,確保村民不在田間地頭、河邊道口亂堆亂放,做到臨時性的集中堆放。
鎮人大代表茅雙印還記得,有一次在進網格時,他發現一個籃球大小的馬蜂窩高掛在高壓電線桿上,時不時有馬蜂飛進飛出。茅雙印馬上對全村進行了排查,先后找到7處馬蜂窩,有的在村民屋檐下,有的在村民院中的樹上,有的在高壓線上。他及時將問題反映至鎮人大辦,由鎮人大辦聯系相關部門清除了所有的馬蜂窩。聯絡站還組織代表向村民開展宣傳教育,提醒村民7—9月是馬蜂活動高峰期,如遇馬蜂窩,要做到不驚擾不盲動,可反映至代表微信群或撥打“119”進行求助。
2021年建設公路拓寬工程結束后,長興村長興西路與建設公路之間只保留單向出口,窯廠路有紅綠燈、為雙向出口。兩年多時間里,因村民走窯廠路進出村方便,連接田橋窯廠道路和長興西路之間的道路車流量逐年增加。隨著這條長68米、寬2米的小路漸漸無法滿足長興村田橋片500戶村民的出行需求,村民建議拓寬上述路段的呼聲越來越大。也是在走入網格時,王剛了解到了上述情況。實地進行查看后,他向鎮人大提出拓寬路段的建議。在他的積極推動下,該路段成功拓寬,問題被及時解決,廣大村民拍手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