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揚(1964~2017),中國共產黨黨員,植物學家,曾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榮獲“時代楷模”“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最美奮斗者”等榮譽稱號。
十幾年間,鐘揚走遍了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2017年,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逝世,年僅53歲。

1964年5月,鐘揚出生在湖北省黃岡市。1979年9月,他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習無線電電子學。1984年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負責計算機管理工作。在那里,鐘揚接觸到了植物學,便發揮計算機優勢,走上了通過計算機分類來開展植物研究的科學道路。
2001年,鐘揚第一次赴西藏考察,就被那里的自然生態和高原植物深深吸引。于是,他立即報名援藏,走進了這片人類的禁區。
青藏高原擁有我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庫”,但在國內外種質庫里都缺少收藏,而全球變暖和人類活動正在引發生物蔓延性滅絕,他想作為“世界屋脊”盤點生物“家底”的人,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豐富的基因寶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一粒小小的種子,蘊含著大自然賦予的巨大能量。種子是生命的終結,亦是生命的開始。青藏高原有數千種特有植物,這些植物能夠耐受干旱、貧瘠土壤及45攝氏度的晝夜溫差,因此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
2001年,鐘揚作為復旦大學的援藏老師開始了他對青藏高原植物的調查之路。16年間,他幾乎走遍整個青藏高原,對植物資源進行了系統調查,并對相關物種進行了詳細研究,他的足跡遍布西藏偏遠艱苦的地區。
在青藏高原采集植物種子標本,需要極大的勇氣、耐心和體力,在這期間他經歷過無數生死一瞬。
有一次,鐘揚去珠穆朗瑪峰采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原本他準備跟著登山隊一起行動,但登山隊隊長知曉后明確地告訴他,這個任務他們無法完成。于是,鐘揚只能跟學生一起抵御寒冷、缺氧、饑餓,一步步地尋找種子。鐘揚常說,采集種子是一件樂事,他堅信,“一種基因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一顆種子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未來”。
“在漫長的科考途中,我深深地覺得,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位生物學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鐘揚這樣說。他善于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在指導中嚴格而有針對性。鐘揚教導學生:“學術規范是做科研的底線。很多科研工作的創新點都來自很小的環節,跳過這些環節,雖然省了時間,但也可能和創新失之交臂。”
走進西藏,鐘揚還立志尋找一種高端人才培養的援藏新模式,不放過任何一顆可在當地生根發芽的“種子”。他認為,高原植物學人才的培養不僅僅在課堂上,也在雪山腳下、在荊棘叢中。“把科學研究的種子播撒在藏族學生心中,留下一支科研團隊,西藏的生態研究才能走得更遠。”鐘揚如是說。
曾有人問他,如果不去西藏,留在城市專心搞研究、發論文,是否會有更多成就,鐘揚卻用自己對高山雪蓮的熱愛,完整回答道:“先鋒者為成功者奠定了基礎,它們在生命的高度上應該是一致的。這就是生長于珠穆朗瑪峰的高山雪蓮給我的人生啟示。”
“有些事情是難,但再難,總要有人去做。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去做。”鐘揚曾這樣激勵學生,更是身體力行。在鐘揚援藏的16年間,他帶領西藏大學在生態研究領域創下一個個奇跡:申請了西藏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個理學博士點,培養了第一位藏族植物學博士,生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入世界前列……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胡美巖)